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陶喻之 《收藏家》2003,(12):8-14
癸未仲春,“上博”(上海博物馆)圆梦。流散海外逾半世纪、保存东晋“书圣”王羲之等“下真迹一等”书翰从帖始祖——北宋祖版《淳化阁帖》最善本奉安回归。国人闻讯,无不为之雀跃振奋。因斯帖系当年自上海“下”“海”流失域外,故今得璧还,堪称适得其所,真正“海”归。而欣赏剧迹重宝,品鉴藏家钤印,探究递藏源流,不难发现历史上《淳化阁帖》最善本其实迭下申江,为在沪大书法家、大鉴藏家或寓目或珍藏或挟宝浮海,最终被“众里寻‘她’千百度”的“上博人”斥巨资白海外征集。归去来兮,据此足见宝帖跟上海有缘;而那些藏印见诸《淳化阁帖》最善本间海上大鉴藏家们的百年鉴藏经历愈加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2.
章易 《福建史志》2005,(1):51-52
2003年9月24日至10月31日,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的书法国宝《淳化阁帖》最善本四卷特展在上海博物馆举行。同时展出的还有上海博物馆、故宫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图书馆珍藏的《阁帖》有关刻本、其他法帖佳本,以及后世书法家临摹《淳化阁帖》等作品。《淳化阁帖》是中国法书丛帖之祖,也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汇帖,基本将宋以前书法名作一扫而尽。  相似文献   

3.
吴敢  陈根民 《收藏家》2004,(1):23-29
2003年4月,上海博物馆以450万美元的巨资从美国收藏家安思远处购得《淳化阁帖》第四、六、七、八卷(以下简称安氏本),此举与北京故宫高价购入《出师颂》堪称今年收藏界的两大热点,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不过,与《出师颂》究竟是真是假、质疑不断之情形构成鲜明对比的是,自此四卷入藏上博之后,学术界尚无人明确表示反对意见。由于北宋《淳化阁帖》是我国传世最早的官刻法帖,也是后世学习与研究书法的重要来源,有关它的真伪优劣的认定,实为关系我国书法传承与价值评判的重大事件。在经过反复稽考、核对有关材料后,我们有充分理由可以认定安氏本《淳化阁帖》绝非“传世最善本”!学术乃世之公器,绝不会因某些人的“一己之见”所转移,希望本文能对客观公正的评价安氏本阁帖起到矫正的作用,并乞各方大雅不吝赐教。  相似文献   

4.
陶喻之 《收藏家》2004,(5):11-17
帖典谢幕隐退洞府一年前“海归”的《淳化阁帖》最善本,在经历大展、大赛、大讲坛系列活动庆典洗礼,接受专家、公众隆重检阅稍后,仿佛喜庆完婚新人,被延入洞房,恬然隐身于幽邃静谧的上海博物馆地库、一架以西汉金丝楠木特地度身打造的四屉匣床之内,奉安珍藏。  相似文献   

5.
北宋时期,随着科技和文化的发展,开始有了大规模的刻帖出现。在中国书法史上影响深远的北宋官方刻帖一是《淳化阁帖》,一是《大观帖》。北宋雕刻、造纸、制墨技术的巨大进步,为刻帖的兴盛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淳化阁帖》、《大观帖》的刊刻,正是得益于这一时期科技的巨大发展。《淳化阁帖》是历史上第一部大型官修刻帖,亦称《阁帖》、《淳化帖》。宋大观三年(1109年),宋徽宗赵佶命蔡京主其事,更定编次《阁帖》而重刻于太清楼下,史称《大观帖》。《大观帖》在《阁帖》每卷内容基本不变的基础上,调整了编次,纠正了一些错误,在雕刻工艺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提高。到了南宋,官私刻帖规模越来越大,遍布全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北宋官方刻帖成为历史上保留魏晋六朝以及唐宋书迹最重要的资料宝库,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懋勤殿本《淳化阁帖》是故宫博物院所藏众多《淳化阁帖》中最为知名的一部。本文由《石渠宝笈》著录入手,结合实物特征,确认懋勤殿本《淳化阁帖》曾经《石渠宝笈续编》著录。又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中相关史料,推断懋勤殿本《淳化阁帖》于雍正十二年(1734)入藏宫廷,并被重新装裱。此后于乾隆三年(1738)鉴定为宋代拓本,被列为上等。由此基本厘清了懋勤殿本《淳化阁帖》入藏清宫的经过。  相似文献   

7.
北宋初淳化三年(992年),宋太宗赵光义出内府秘阁所藏历代法书,命书学士王着编次,摹勒于枣木板上,拓赐大臣,即所谓《淳化阁帖》,后世称誉为法帖之鼻祖。刻帖之风,亦随之而兴盛,皇帝、大臣、士大夫等大量刻帖,翻刻前人名迹或家藏法书。刻帖有官刻、私刻、家刻之分,亦有单行帖和集帖(包括丛帖、汇帖、套  相似文献   

8.
<正>《淳化阁帖》,简称《阁帖》,汇刻丛帖,十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著名的大型法帖,可称集书法之大成。北宋淳化三年(922年),宋太宗出内府秘阁(帝王藏图书之所)所藏历代名人法书,命侍书学士王著编次为十卷,标明为"法帖",摹刻在枣木板上,拓赐大臣。王著采择未精,夹杂部分伪迹,或把作者标误,但古人法书赖此以传,自此刻帖盛行。宋代重辑翻摹者甚多,著名的有《绛帖》《潭帖》《二王府帖》及"泉州本"、"贾似道本"。因王  相似文献   

9.
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法帖,《淳化阁帖》的刊刻流传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因祖本早佚,历代摹刻、翻刻甚多,《淳化阁帖》的版本鉴定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青岛市博物馆收藏的三套《淳化阁帖》拓本的版式、卷版号、银锭纹、钤印、刻跋及字体等方面进行对比考证,可判定其分别为明拓潘刻本、清拓费甲铸本、清拓薛氏补刻本。  相似文献   

10.
现存宋拓淳化阁帖中,故宫博物院懋勤殿本是最早的至善本之一,上海博物馆潘祖纯本与懋勤殿本同石.这个系统的阁帖,不仅错误最少,而且书刻灵动流畅,因而优于传世其他诸本.最近,浙江图书馆藏宋刻帖石被勘同为这个系统的原石①.这将不仅使浙江图书馆这批传世瑰宝重放异彩,也将在较大的程度上推动阁帖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上海博物馆现藏的王羲之《上虞帖》,是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征集到的。关于此帖的真伪和它与《淳化阁帖》的关系,专业工作者之间颇有不同意见,今试述个人的意见如下。此帖刻于《淳化阁帖》等诸帖中。明詹景凤《东图玄览》、清安仪周《墨缘汇观》续录都曾提到,但原本的流传,多少年来湮没不彰,寂然不为人所知。《上虞帖》为唐摹本,北宋内府旧藏,  相似文献   

12.
《潭帖》,又名《长沙帖》,以刊刻地点得名。曹士冕《法帖谱系·杂说上》称:“丞相刘公沆帅潭日,以淳化官帖命慧照大师模刻于石,置之郡斋。”赵希鹄《洞天清录集·古今石刻辨》说:“《淳化阁帖》既颁行潭州,即模刻二本,谓之《潭帖》。余尝见其初本,当与旧《绛帖》雁行。至庆历八年,永州僧希白重摹,东坡犹嘉其有晋人风度。建炎金骑至长沙,守城者以为炮石,无一存者。绍兴初,第三次重摹,失真远矣。”由于原石及各种翻刻均告毁佚,可靠拓本又长期未见,当四川省华泰新系统设计研究所出资赞助、陈滞冬先生任学术总监、四川辞书出版…  相似文献   

13.
一《澄清堂帖》是以王羲之书牍为基础的汇帖。自明末以来都认为是唐贺知章手摹,南唐后主李煜所刻,为《淳化阁帖》的祖本。《澄清堂帖》的名字,在宋人论法帖的著作里,如曾宏父《石刻铺叙》、曹士冕  相似文献   

14.
《淳化阁帖》历代翻刻频多,版本繁杂,许多问题千年来争讼未果。本文根据帖版"银锭"的材质和制作工序,同时结合考古发掘资料及实物,指出银锭榫技术在北宋已相当成熟,石板亦可用它加以连接;《阁帖》上的银锭纹,即来源于这种用于联结、加固的银锭榫,但这也不等于说锔银锭棒的帖板就是祖版。传世带银锭纹的《阁帖》有数种之多,而情况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5.
2003年,以《淳化阁帖》为代表的又一批海外流失文物历尽艰辛,回归祖国。从当年的战后文物追索,到如今的拍场较量,流失文物归途漫漫。一方面是中国政府反复强调“追索流失文物决不放弃”,另一方面是19家欧美博物馆联合声称“拒绝将文物归还原属国”。文明本该以最文明的方式展示与传承,让每一份文化复归完整,理应是一个文明社会的良知与责任。  相似文献   

16.
《绛帖》辨     
右王弇州题藏《绛帖》十卷,沈盦世丈近购诸海王村市肆。丈博雅好古,不耻下问,属为考镜其源委。愚后学谫陋 ,粗识碑版,何足以语此,然长者之命不敢辞也。爰以宋曾宏父《石刻铺叙》、曹士冕《法帖谱系》、曾槃《绛帖释文》及《格古要论》诸书,条分缕析,潜心钩索,竭数日之力,遂得其大要如次。按《绛帖》为宋尚书郎潘师旦刻,原本二十卷,其源出于《淳化阁帖》,特少变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中国书法发展的大背景中,对甘 肃省博物馆所藏明拓肃府本《淳化阁帖》的来源、特点、 真赝、价值等问题进行了述评。  相似文献   

18.
清代宫内所刻法帖与诗文不下百余种,但比较著名和有影响的,是其中的几部丛帖。如乾隆年间所刻的《三希堂法帖》、《墨妙轩帖》、《重刻淳化阁帖》和《兰亭八柱帖》,等等。由于这些法帖都是取内府收藏的珍贵拓本和名人墨迹编选摹刻的,刻成后  相似文献   

19.
蓬芃 《收藏家》2006,(2):3-6
好象已经形成了惯例,上海博物馆的大展总在一年的年尾开幕,并延续到新年的年头,似乎是期待将好事抢在最头里完成。继2002年成功地举办了“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之后,2003年,上海博物馆又接着举办了“淳化阁帖最善本”大展,2004年年末再接再厉,举办“周秦汉唐文明展”,连续三年无不是大展压阵。2005年,为祝贺故宫博物院建院80周年,同时也是上海博物馆年末的压轴大展,上海博物馆与故宫博物院再度联袂推出“书画经典—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古书画精品展”。此次展览共展出古代书画精品103件,其中上海博物馆42件,北京故宫博物院61件,在数量上…  相似文献   

20.
《收藏家》2021,(8)
正上海博物馆藏《道祖帖》为米芾中年所书,受信人为北宋著名书家、鉴藏家薛绍彭,二人交谊深受,世人称二人为"米薛"。米芾尝作诗戏云:"世言米薛或薛米,犹言弟兄与兄弟。"清李佐贤《书画鉴影》曾著录,该帖原与《章侯帖》、苏轼《刘锡敕》《功甫帖》同装一卷。是书神采奕奕,有龙跳虎卧之势,为其成熟期佳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