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铜版画作为外来画种于明万历年传入我国,但明代尚未有制作。清代内府刊刻的铜版画始于康熙五十二年,终于道光年间。清宫铜版画不仅开中国这一画种之先河,且以其工程浩大、镌刻精细、印刷考究在版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以往的研究者多侧重于其艺术风格的研究,对其创作过程、年代、品种数量、作者、工艺等较少涉及。本文以相关的文献档案和实物资料为依据,就清内府出资刊刻的铜版画的数量、版本、刻工等问题一一考述。  相似文献   

2.
清内府武英殿刊刻版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翁连溪 《收藏家》2001,(8):38-40
在中国古代版画艺苑中,清代宫廷内府刊刻的版画作品,存世之多,镌刻、印刷、装潢的精美,内容的丰富,保存的完整,在中国及世界版画史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些版画作品多以书籍插图的形式出现,散落在诸书中,查找不易,其中很多本子  相似文献   

3.
翁连溪 《收藏家》2000,(3):20-22
清代乾降时期,在乾隆皇帝主持下进行的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的纂修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空前浩大的修书工程。与《四库全书》推出几乎同步进行的还有一项浩繁艰巨的文化工程,也是满族文化史、以至整个清代文化史中的大事,即满文《大藏经》的译刻。满文《大藏经》是以汉文《大藏经》及藏文《甘珠尔经》为底本,翻译、刊刻而成的佛教典籍总汇,清代又称《国语人藏经》。满文《大藏经》共一百零八函(夹),收佛教经典六百九十九种,计二千四百六十六卷。现今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七十六函(夹),六百零五种(33750页),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三十二函(夹),八百余卷。视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印刷史、出版史的研究中,学者们对清代内府铜活字印书的问题颇为关注,关于印书的数量、品种及活字的制作方法、插图版画的制作工艺、铜活字套印技术等问题,研究者多有不同看法。本文根据故宫博物院图书馆现存实物,结合著录文献进行考订,核实了现存铜活字本的数量,并对铜活字的铸刻、活字印本的套色诸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清代火枪述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火枪与弓矢、火炮同列为清代军队装备的三大武器,为历朝清帝所重视,成立了专门的鸟枪兵兵种,全国部分省份纷纷成立鸟枪兵,对军队武器装备的改制已成为朝廷的重要议事日程。经过兵部对各省的具体情况分析后。议定全国军队武器装备的总原则,朝廷把鸟枪的增设重点地放在了地处重要地理位置的省份,鸟枪在武器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清帝非常重视对火枪的训练,对演习鸟枪中出现的问题做了明确的规定。火枪为军中利器,制造和管理制度严格。清官武备库收藏大批当时世界上的各种火枪类型,表明清帝对火枪的重视,也是做为赫赫武功的见证。  相似文献   

6.
乾隆版满文《大藏经》刊刻述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乾隆皇帝视满文《大藏经》的刊刻与《四库全书》的纂修、“十全武功”之记述为同样重大之事,译刻满文《大藏经》在佛教译经史乃至清代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以相关的档案与实物资料为依据,对满文《大藏经》刊刻的起因、年代、刷印部数及佛经中的插图版画、经卷装潢作了简要的论述。工程浩大的满文《大藏经》从翻译到雕版印刷、经函的装潢,无一不代表了清代书籍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7.
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帝国主义大量向中国输出资本,使封建主义的中国陷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一些向资产阶级转化的官僚、士绅、商人及知识分子中出现了一批抵制帝国主义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的维新思想主张的人。如冯桂芬、马建忠、薛福成、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就是这一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不仅在政治上要求改革,向西方学习,使自己所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能参与政权,在工商业方面要求自办铁路,开矿办厂以抵制洋商洋货的人侵。而在教育方面也积极要求向西方学习,学习资本主义的政治…  相似文献   

8.
清代禁毁小说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清代禁毁小说的历史背景我国的通俗白话小说,在明末形成了创作的极盛时代,越来越多的文人打着“扶植纲常,劝善惩恶”的旗号,投身于小说创作中,来“借乌有先生以发泄其黄粱事业。”到了清代,小说不仅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在统治阶层与士大夫中也赢得了很大市场。那些刚从浩莽草原走进封建社会的满州枭雄们,迅速地接受了小说这种通俗易懂的文化样式,并努力从小说中汲取有利于其封建统治的营养。  相似文献   

9.
清代宗族祖坟述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清代宗族的祖坟,被视为安放祖宗体魄之所,地位崇高;虽为民间之事,没有像皇家山陵那样的体制,然也多所规范,墓穴空间布局,在理想的条件下遵行昭穆制、房支葬区制和坟丁护坟制.宗族视维护祖坟为重大事务和重要活动内容,成为宗族建设的重要环节,培土护林,竖立碑石,绘制坟图,载入族谱,反对盗卖坟山田地林木,不惜破财打官司;感念祖宗功德遗泽,设置祀田,进行持久不懈的墓祭.祖坟的存在令族人由观念上的祖宗认同,进到组织上的建立清明会之类的团体,令族姓的天然血缘事物变成为宗族社会群体,成为宗族的一种载体,与祠堂、祀产、族谱共同构成宗族实体元素;祖茔还能为宗族编纂族谱提供实物史料.北方宗族不被学者看重,若给祖坟以应有的地位,以之为视角观察宗族史,可知它是北方宗族存在和活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清代卫所制度述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清代卫所制度是对明代卫所制度的改造和调整,其官员由世袭改为任命,职能由原先的军事、经济相结合转变为纯粹的经济职能。  相似文献   

11.
清代巴里坤马厂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自古盛产良马,清朝统一新疆后,由于军事、屯田、交通、邮驿的需要,对新疆马政尤为重视,一方面同准噶尔、哈萨克等游牧请部进行绢马贸易;另一方面也在北疆等地建立官营马厂,以保证新疆及西北地区马匹的需求。巴里坤等绿营马厂创设早、规模大、制度完备,对清代新疆政治、经济、军事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整个清朝绿营马厂中也具有代表意义。本文凭籍文献资料对清代巴里坤马厂的设立、兴盛、衰落及历史贡献作一探究,不当之处尚祈识者斧正。一、马厂的设立清政府在新疆地区设立官办马厂是在统一新疆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并付诸实践的。清为…  相似文献   

12.
严勇 《收藏家》2007,(4):53-59
清代皇帝的服装十分繁复,根据清代冠服典制,清代皇帝的服装可分为礼服、吉服、常服、行服和雨服等。朝服属于礼服的一种,为举行登基、朝会、万寿节、元旦和祭祀等重大典礼时穿用,它是皇帝各类服装中规格等级最高的服装。朝服至高无上的尊贵特性,决定了它在制作、用料、  相似文献   

13.
14.
清代海南开发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屈指可数的海南研究论著中,几乎一致认为明代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海南发展的顶峰,而清代则远逊前朝。归纳其理由,主要有两组数字,一是史载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本岛官民耕地总数为383.4768万亩,经康乾盛世之后,到嘉庆十一年(1806年),全岛实征田地塘才仅有299.8227万亩,为近两个世纪前的78%。二是明代海南人才辈出,为清朝所不及,如科举中明代登进士者62人,中举人者594人,而治岛时间相仿的清代才  相似文献   

15.
冯维 《东方收藏》2021,(4):29-32
门神,是我国年画中最古老的题材,是中国传统观念中护宅守门的神仙,最早出现的文献记载,是成书于先秦之际的《山海经》:"沧海之中,有度朔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领阅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转引自王充《论衡·订鬼》),在西汉郑玄《礼记·丧大记》注中也记载:"君释莱,礼门神也",门户是家宅的唯一通道和仪表,古人认为有神人司门,春节时在门上贴神像,反映的是人们希望驱邪避凶、安居乐业的美好心愿,贴门神的风俗在历史上延续不衰。  相似文献   

16.
17.
吴俊 《东方收藏》2023,(8):86-88
清代金溪作为小说刊刻中心,其绣像的地域性特征十分明显,对于整个清代小说出版和小说图像而言均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文章立足于清代江西小说刊刻业的繁荣景象,把握书商进行创作、出版、传播的时代线索,以绣像风格特征为索引,从视觉风格、叙事干预、批评功能等角度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8.
郑羽 《福建史志》2000,(6):40-41
福建地处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北回归线北侧,太阳辐射量较大,年日照为1700~2300小时,年平均气温在17~21℃之间,无霜期250~336天,年降水量1100~2000毫米。由于季节分布干湿分明,充足的水热条件十分有利于烟田肥料分解和烟叶营养物质积累。同时,福建的土壤以中亚热带的红壤为主,不仅面积大、分布广、土层厚,而且肥力中等,尤其适合烟草生长。  相似文献   

19.
畅春园是清代首座集政务、休养与"奉养东朝"于一身的宫苑,对"三山五园"格局和清代京西政务副中心的形成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关于畅春园的衰败,学界目前普遍认为是因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对京西宫苑的烧掠所致。本文从清代的实录、会典、起居注和朱批奏折等档案文献中梳理出了畅春园发展与没落的历程,指出:在英法联军烧掠之前,畅春园已呈败象,烧掠对它而言只是雪上加霜;畅春园的诸种功能渐次被后来新兴的宫苑所取代是其走向衰败的主因。  相似文献   

20.
清代盐商的盛衰述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的盐商,在封建政权的支持下,长期垄断盐的销售市场,并干预和操纵盐业生产。清代前期,盐商资本曾获得很大发展,并与山西的票号商、广东的出口商等被称为我国封建社会晚期最大的商业资本。至嘉庆、道光年间,全国最大的盐商集团——两淮盐商,势力逐渐衰落,以后虽经改革盐法,但积弊已深,无法挽回其颓败之势。这一兴衰变化的历史现象,是清史研究中很重要的一个课题,值得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