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裕公和尚道行碑》点注王道旺,王汝意(翼城县博物馆)一、简介《裕公和尚道行碑》,据碑侧题记和民国十八年(1929年)版《翼城县志》记载,原立于翼城县旧城同颖坊东隅金仙寺内。寺毁后,明万历元年(1573年),邑人太守杨纬志,移置其于旧城东部高阜上的后土...  相似文献   

2.
崔立波 《黑龙江史志》2013,(13):274-274
<正>宾州功德碑林清置宾州府府城宾州西门外一里余(现宾县二小学西南角),有一碑林,计九座。高者两座,高约两丈七尺余。低者七座,高矮不一。高者两碑,体方。碑自下至上共五层,基础为三级,为方条石砌就,阔丈余,高三尺;基础上一整体方石,阔六尺,高八尺;整体方石上,高丈余的整体碑文石,下端为四尺,上端三尺有余;碑帽上端为铁质装饰。为"无锡太守宾州知府李澍恩德政碑","常州太守宾州知府许元震德政碑",太守者离任官员之尊讳也。  相似文献   

3.
西安碑林博物館藏《司馬芳殘碑》涉及西晉皇室先祖,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通行看法是司馬芳即文獻所記司馬懿之父司馬防。本文以《殘碑》碑陰題名中杜幾(畿)的職銜爲線索,考證杜畿早年履歷,推定司馬芳擔任京兆尹的時間在漢靈帝光和年間,而這與文獻記載的司馬防的生平履歷相矛盾。故本文贊成施蟄存先生卓見:《殘碑》碑主司馬芳與司馬防並非同一人。  相似文献   

4.
司马芳残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九五二年西安市整修下水道时,在市内西大街广济街口挖出司马芳残碑,仅存上半段,且断裂为三块,即日运回西安碑林保存(图一、二)。这碑原立于汉长安城中。按《水经注·渭水明渠》条:"明渠又东径汉高祖长乐宫北,本秦之长乐宫也。……故渠北有楼,竪汉京兆尹司马文预  相似文献   

5.
正盖勋(140—191年),字元固,敦煌郡广至县(今甘肃安西县西南)人。盖勋深受汉灵帝的信赖,历任汉阳郡长史、汉阳郡太守、讨虏校尉、京兆尹、议郎、越骑校尉、颍川太守等职。盖勋深明大义,公正无私,喋血沙场,安边靖国,一生宦海沉浮,遗爱满乾坤,浩气贯长虹,深为祸国枭雄董卓所忌惮。成语"乘人之危"和"三怨成府"都出自于《后汉书·盖勋列传》。一、公正无私,"乘人之危非仁也"盖勋出身于官宦之家,家族先辈接  相似文献   

6.
清光绪初年在重庆巴县木洞出土了“枳阳府君碑”,当时书坛引起轰动,学子争相拓摹碑文。 此碑的全名为“巴郡察骑枳阳府君神道碑”。古人谓“墓前开道建石柱以为标,谓之神道”,即墓碑。该碑文字部分宽40厘米,高35厘米。碑文7行,每行7字,全文为:“晋故巴郡察孝骑都尉枳阳府君之神道,君讳阳,字世明,涪陵太守之曾孙、隆安三  相似文献   

7.
仪陇县新政镇嘉陵江对岸的离堆山顶,原有一座明、清时代几经毁而重修的忠贤祠,乃是当地百姓专门为祭祀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京兆尹鲜于仲通、叔明兄弟,以及宋代权篆阆中、新政的马存、唐庚、刘成德等忠贤之士而建造的祠堂。祠宇早已拆改建成嘉陵村小学,但尚遗存清道光初年重修祠堂时树立的一块记事碑。碑系硬青石,高142、宽86、厚15厘米,碑阳镌刻《重修离堆山忠贤祠记》,碑阴刻捐资建祠人姓名及钱数,字迹清晰完好。此碑为道光二年(1822年)端午日忠贤祠落成时,由保宁府教授李义得撰文、南部县新政坝县丞沈寿榕作书,据《益州书画名人录》载:“沈寿  相似文献   

8.
都江堰渠首新出土石刻雕像、汉碑、石构件等文物。其中的汉碑可定名为"郭择、赵氾碑",碑文记载了此二人为太守之史,受太守委派负责维修北江塴工程,此碑是郭择、赵氾二人监作北江完工之后,为吏民所立,并追述郭、赵二人生平及善举义行。碑文最后叙述了塴吏和劳动者出钱为郭、赵二人立碑的经过。此碑乃生为立碑,是有关都江堰的最早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9.
1979年8月上旬,辽宁省朝阳县十二台公社四家子大队第四生产队社员在平整场院时,于地表下深约1.5米处,发现一块石质墓碑。碑高30、宽40、厚10厘米,绿色砂岩刻制,碑石侵蚀较重。碑面阴刻"燕建兴十年昌黎太守清河武城崔通"三行十五字。每字方约5厘米左右(见图)。  相似文献   

10.
一芥 《东南文化》2006,(2):43-43
三国孙吴碑刻传世的仅4块,数量虽少,其书法价值和地位却很高。人们将这4块碑谓之“吴碑四种”,即《国山碑》、《天发神谶碑》、《谷朗碑》、《葛祚碑》。其中《葛祚碑》在我国碑刻、书法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它是现存第一块楷书碑。碑高177、宽74厘米,圭首,有穿,穿下刻“吴故衡阳郡太守葛府君之碑”,3行12字。碑在葛祚故里江苏句容访得,1965年入藏南京博物院。晋人干宝《搜神记·葛祚碑条》卷十一记载了葛祚为衡阳太守时,为民除妖,深得当地百姓的爱戴。《葛祚碑》书体为标准楷书,楷书是由隶书演变而来,隶书碑盛行于汉代,可传世的西汉碑却极为…  相似文献   

11.
本刊去年第十二期七十四页报导"隆尧县发现唐魏时代石碑"一则,谓隆尧城西三里隆内公路北有魏碑一块,俗名杨修碑,额题"魏故宁远将军广乐太守柏仁男杨府君之碑",其碑主姓名及确实年代须待考证,想是近年此碑剥蚀不清的原故。就所知这是很有名的北魏石刻之一。没有撰书人姓名,碑文二十五行,行四十四字,后三行载先世官职,字渐细小。额亦正书,共十八字。其碑主姓名,据拓本第一行道"君讳翚字友敦……"等字看来,应是"杨翚",俗名杨修碑,殆是音讹。大约在清朝光绪年间始有人拓售,  相似文献   

12.
《文物》1974,(8)
1973年5月,天津市武清县高村公社兰城大队社员,在村东约一华里的苏家坟平整土地时,发现一通东汉桓帝延熹八年(公元165年)雁门太守鲜于璜墓碑。出土时碑阳朝下,覆于土中,距地表一米余深。与碑同时出土的尚有碑座一件。此碑现已移至天津市历史博物馆。为死者立碑的风习,始于东汉初期。封建官僚地主阶级为了夸耀其爵位财富和掩盖其生前罪恶,碑文常由封建士大夫撰写,多为谀词,但偶尔亦可从中透露某些史实,而在书法,刻工艺术,则很多可供参考。东汉到现在已有两千年的历史,汉碑留存下来的不多,完整者更少。这次出土的鲜于璜碑,  相似文献   

13.
《文献》2017,(5)
东汉时期,"河南尹"既可指行政区域,又可指职官,因此在文献中有可能造成误读。《陈太丘碑》中出现的"河南尹种府君",历代均将此"河南尹"理解为职官。根据相关文献考定,碑文中"河南尹种府君"实指"籍贯为河南尹的颍川太守种拂"。而《光武济阳宫碑》中的"河南尹巩玮"同样也是指籍贯。  相似文献   

14.
文章在考察成都市区天府广场新出土《裴君碑》碑主的生存年代、仕宦经历及其担任蜀郡太守年代等相关问题的基础上,并将其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上》所载东汉并州刺史、度辽将军裴晔的有关信息相对比,得出结论:"裴君"是东汉中晚期河东郡裴氏家族中之一员,却不可能是方北辰先生所推断的裴晔。至于"裴君"究竟是河东郡裴氏家族中的何人,还需要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成都天府广场东御街出土的东汉蜀郡太守《李君碑》,蕴含了重要历史信息。《李君碑》开篇5句叙述了汉顺帝初期的历史:一是表明了汉顺帝继位的正统性、合法性、曲折性;二是指出了顺帝时聘贤人、崇经学、兴教化、美风俗等善政。《李君碑》中还记载了吴国李君的先祖情况,为李姓起源和李姓始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更早的史料。汉代尊尧,有"汉家尧后"之说,《李君碑》两次提到汉朝与尧的关系问题。"受尧余则"、"曹国是循",是说应遵循尧的治国之道,以尧的教化之道治理天下。《李君碑》相关文字说明尧在汉代政治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郝志敏 《黑龙江史志》2013,(23):172-173
本文针对《任城太守孙夫人碑》的刻石年代加以考证,释读碑文,对馆藏拓本的年代做出分析鉴定,在流传过程中的相关人物简要介绍,据此揭示了此拓本的真正历史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7.
汉代地方属吏设有负责主持筑路架桥诸事宜的“道桥掾”。此职文献无载,仅见于汉碑材料。论者一般均据《隶释》卷十五《汉安长陈君阁道碑》文末关于“时道桥掾董□□”的记载,认为“道桥掾”是秦汉时“县属吏”中“主管交通方面的诸曹”之一(见安作璋、熊铁基《秦汉官制史稿》下册,齐鲁书社1985年版第176页)。然而,汉碑所见“道桥掾”是否只限比例?“道桥掾”是否仅仅限于县置?县之上的郡或相当于郡一级的行政机构是否也设此职?这些问题,显然有进一步搞清楚之必要。今特撰此文,以就教于治秦汉职官史与交通史诸君。考《隶续》卷十一载有《武都太守职勋碑》与《武都太守李翕天井道碑》(以下简  相似文献   

18.
前、后秦“京兆郡”辨正崔向东艾涛自西汉分关中为三辅、于长安置京兆尹以来,定都于长安的王朝多在长安置京兆尹,不用郡名(隋改郡、唐改府,但仍置京兆尹职官),以示国都所在地区政治地位的崇隆(只有西魏例外)。前、后秦亦都于长安,是否置京兆尹?由于史籍语焉不详...  相似文献   

19.
<正>《西狭颂》全称《汉武都太守李翕西狭颂》,简称《西狭颂》,又称《李翕碑》《惠安西表》等。《西狭颂》刻于东汉灵帝建宁四年(171),位于今甘肃成县城西13公里的天井山栈道的摩崖上。整个摩崖刻石由篆额、刻画、题记、颂文、题名组成。近年有学者撰文称"惠安西表"四字并非篆额,而另有他意,故不能将该碑简称为"惠安西表"。可备一说,并未取得学者  相似文献   

20.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司马芳残碑》涉及西晋皇室先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通行看法是司马芳即文献所记司马懿之父司马防。本文以《残碑》碑阴题名中杜几(畿)的职街为线索,考证杜畿早年履历,推定司马芳担任京兆尹的时间在汉灵帝光和年间,而这与文献记载的司马防的生平履历相矛盾。故本文赞成施蛰存先生卓见:《残碑》碑主司马芳与司马防并非同一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