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受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女子的社会地位一直以来相对较低,中国古代就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说法,女子的毕生任务也只限于三从四德、相夫教子,女子受教育权利受到诸多限制。所以近代女子能走进学堂使教育摆脱了闺阁女子装饰物的状况。本文旨就以清末民初奉天地区的女子教育问题为例来阐述近代女子的受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2.
<正>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中,教育存在着严重不平等的性别差异。自夏商周三代开始,男子便基本上垄断了学校、私塾等各种官、私教育资源,而女子一般只能接受家庭教育。此外,就教育目的和内容而言,古代男女教育更是迥然相异。广大女子不能像男子一样有权读经治史,参加科举考试,而只能  相似文献   

3.
教会女子学校作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它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输入西方文明以基督教影响中国,却在客观上开创了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先河。女学教育在办学宗旨、教学内容、学制、办学层次等方面有了较大的变革,为中国培养了一批接受新知识的新女性,从而推动了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教会女子学校作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它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输入西方文明以基督教影响中国,却在客观上开创了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先河。女学教育在办学宗旨、教学内容、学制、办学层次等方面有了较大的变革,为中国培养了一批接受新知识的新女性,从而推动了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书院是中国古代士人为了满足自身日益增长的文化教育需求,整合传统的官学、私学以及佛道宗教教育制度的长处,创造并日渐完善的一种全新的既与官学、私学相联系,又独立于官学与私学的独特的学校制度。自唐宋尤其是宋代以降,它和官学、私学,以鼎立之势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教育事业,并促进其繁荣和发展。近代,它又以开放之势接纳西方学校制度与先进的科技知识,成为连接古代与近现代教育的桥梁,几乎独立承担起贯通中国教育血脉的重任。千余年来,书院文化为中国教育、学术、文化、出版、藏书等事业的发展,对民俗风情的培植,国民思维习惯、伦常观念的养成等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清末至民初各种大众媒体关注女子解放问题,不仅全方位抨击当时为女子学校教育兴起造成困难的缠足风俗,帮助广大妇女解放双足,并积极报道西方女子的学校教育情况,大力提倡新式女学,为女子学校宣传助威,还利用舆论的力量逐步推进女子学校教育的合法化、正规化。大众媒体的宣传为女子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和铺平了道路,对女子学校的教育影响巨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7.
传统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众多的女性被排斥在学校教育之外。而到了民国,女子教育迅速发展。文章以浙江地区的家谱为中心,从家谱鼓励女子入学,家谱中的女子教育状况等,探究民国时期女子教育观念的变迁。  相似文献   

8.
古代直到近代,吴江县内广大农村皆以蚕桑为主要副业,其收益远高于耕作。乾隆《震泽县志》谓:"丝之丰歉即小民有岁无岁之分",以故视蚕事为重。往昔妇女为养蚕缫丝之主要劳动力,娶进新媳妇无异增添了帮手。蚕家在议婚时,除询及家境、人品及年庚八字外,十分关注未来媳妇的技艺,而媒人亦详细加以介绍,为图撮合成功。  相似文献   

9.
郝凤梅 《沧桑》2008,(5):15-16
弃妇是指中国古代被男子抛弃的女子。弃妇大都因男子喜新厌旧,寻找各种借口所致。然而,在以"孝"为上的古代社会里,婆媳关系的好坏也是决定女子是否成为弃妇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湖南文史》2013,(8):35-35
我国古代有四大美女,也有四大丑女。四大丑女面貌虽丑,其贤德却非一般女子能及;而其夫君也皆为如雷贯耳的“社会名流”。  相似文献   

11.
田冰 《史学月刊》2007,(11):128-131
谥法,也叫易名典,是在人死后根据其一生功过是非评定褒贬而给予的称号。它产生于西周,迄于清末,绵延近三千年,其顽强生命力在于具有劝善惩恶功能,适合中国古代伦理道德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优于刑罚和爵赏。故历代君臣,莫不持此以劝化人心,使之为善以持己,尽忠以事君。然而时局变换,也造成一些人应得谥而未得,也有人不该得谥而得之,因而追谥、夺谥情况就不可避免地出现。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中央政权高度集中,皇权膨胀。谥法上,明朝恢复古制,百官之谥皆出自皇帝之手,据载:“按古谥法皆请于君,春秋之世犹然,后世始以属有司,我朝始复古制,凡…  相似文献   

12.
兴办女子教育,是近代社会进程中提出的新课题。中国作为文化悠久之古国,其灿烂文明虽已绵延了数千年,但占人口半数的广大女性却始终被摒弃于社会教育之外。自从古代圣哲们在阐释代表男女的“乾、坤”之道时,论证了“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效法之谓坤”,“坤,顺也”之后,生儿育女便成了女性的主要职责,夫倡妇随便成了女性生活的准则。于是,“女子无才便是德”,就作为社会选择和评判女性的基本原则而延续并固定下来。既然要求妇女绝对的服从,必须窒息她们的智慧;既然要求广大妇女无才,自然没必要对她们进行教育。就连极力主张“有教无类”的孔夫子,也因为“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而绝不肯向女性们传道授业。纵观中国的全部封建历史,社会各级学校从来都未向女性敞开过大门。当然,这种有意的禁锢与隔绝也会留  相似文献   

13.
第七讲中国古代地域史研究之方法论学习院大学文学部鹤间和幸教授(1997年11月17日)以地域为视角来整体把握中国古代的社会和国家,显然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点,大家已经达成共识。然而,由于地域概念本身的含混不清,因此,也就很难会出现什么有意义的讨论。本论即以地域研究方法论为研究焦点,述往以思来。而作为重点整理对象的,则是通过统计数值来寻找地域差之研究和进行基地式实地考察研究的方法论。第八讲古代齐地的思想文化──中国思想史的一个视角日本女子大学谷中信一副教授(1997年12月1日)(一)"中国思想史"研究史概观1.中国…  相似文献   

14.
周玉洁 《黑龙江史志》2013,(13):156-157
近代中国教会女学建立之初虽是传教士为了传播基督教,但却客观上为近代中国女子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从近代教会女学兴起的背景及其发展历史,可以看出近代教会女学开创了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的先河,加速了中国女性解放的步伐,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5月16日,宁波教育博物馆正式开馆。该馆选址于中国第一所女子学校——宁波市原甬江女子中学旧址,为全国首个区域性教育行业博物馆,填补了我国博物馆体系的一项空白。设有三个基本陈列和五个辅助陈列,共有各类教育实物藏品3600多件。  相似文献   

16.
魏晋奇女子     
这些女子,可敬、可叹!在中国古代,女子只是男子的附属品,"兄弟如手足,女子如衣服"的名言,清晰地反映了男权社会中,女子地位的卑微。然而,魏晋时期的女子却大不相同。她们可以自由上街、走亲访友;她们博览群书,以才名为当时人所敬重;她们可以尽情表达自己的真情,为  相似文献   

17.
郝新喜  程光 《文史月刊》2014,(11):30-32
清代末季,西学东渐,新式教育传入内地,富壤晋中得风气之先。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基督教浸礼会在山西阳曲县(今太原)杏花岭开办男书房和女书房,为山西女子受西方教育之始。二十七年(1901年),朝廷颁布《兴学诏书》,令全国各州县书院改办小学堂,小学教育得以普及。二十八年(1902年),基督教会率先在太谷县南关开办贝露女子学校,信教女子走出闺阁,  相似文献   

18.
先秦女师概述焦杰最早出现女师一词的书是《诗经》的《毛氏传》:"师,女师也。古者女师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所谓师,就是老师,冠之以女,当然是"教女之师"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先秦时期非常重视教育。人们不但重视对男子的教育,而且也十分重视对女子的教育...  相似文献   

19.
姚亚丹 《福建史志》2000,(6):37-39,43
中国传统教育渊远流长。教育的形式和内容通过统治者几千年不断的加强和深化。逐步形成其独特的教育方式和完整的教育体系,科举制的产生为读书人步入仕途开辟了道路。然而,在几千年漫长的历史中,占人口总数一半的中国妇女的教育却始终围绕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宗旨展开。“古者教之有方,男子八岁而小学。女子十年而听姆教”。女子的教育从来都是围绕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宗旨来展开。  相似文献   

20.
先秦时期的历政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自尧制新历起形成了实质上与巫史文化对立的历政文化,这标志着中国古人对最基本的自然规律开始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从而对以农业为主的社会生产发生了重大的积极作用,并孕育了中国古代的唯物主义天人哲学,故历政文化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优良传统文化之一。在先秦学术中,真正继承历政文化精髓并使之升华的是儒家之学,渊源于历政文化的阴阳五行之学则最终沦为一种“舍人事而任鬼神”的“小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