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唐卡”一词是藏语的音译。据专家研究,该词的原意是指写在布上的文告,后来才是指一种卷轴画。唐卡是藏族绘画艺术的一种形式,据说起源于公元7世纪前后,明清时期其绘画艺术发展到高峰,并且形成了不同风格的画派。以宗教题材为主要内容的唐卡说明,它是为宗教内容服务的艺术,“宗教艺术的创作思想是建立在对宗教虔诚的信仰和高超的技艺之上的”两者互为表里,形成宗教艺术的一大特点。因为,唐卡的出现是伴随着藏传佛教的创立,作为一种信仰和崇拜的对象,可以说,这种艺术形式已纳入膜拜体系。它能使宗教信徒在艺术享受中接受宗教感…  相似文献   

2.
在贵州,每个民族,每个地区,乃至每个村寨,每户村民,都有各自的崇拜对象。有些崇拜对象是共同的,但更多的崇拜对象则因民族而异,因地区而异,因村寨而异。在五花八门的贵州民间崇拜活动中,最为常见的有祖先崇皋、生殖崇拜、自然崇拜、鬼神崇拜、宗教崇拜等几种。而在上述种种民间崇拜活动中,有的又互相渗透,被此交织,构成一个错综复杂的民间崇拜网,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朴素地反映出贵州各族人民对自然、对社会、对过去、对未来的认识与追求。一、祖先崇拜世上没有一个民族不崇敬、膜拜自己的祖先。贵州各族人民将对祖先的崇拜具…  相似文献   

3.
辽代契丹人对日、月的崇拜,是其原始宗教自然崇拜中的一项内容。自然崇拜的产生,是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对经常接触或见到的日月星辰、山川大地及雷电风雨等各种自然物象“神化”的必然结果。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最初的宗教表现是反映自然现象、季节更换等等的庆祝活动。一个部落或民族生活于其中的特定自然条件和自然产物,都被搬进了它的宗教里”。具体说来,也就是在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情况下,由于人们对自然物及自然现象的产生的原因不了解,便认为它们都是有“灵魂”  相似文献   

4.
基督教的基本教义派否定进化论不难理解,因为进化论用"自然主义"解释一切,是膜拜受造物而不是崇拜造物主,完全符合"拜偶像"的定义。然而完全遵照字面解释《圣经》,也令基本教  相似文献   

5.
裴蕾 《丝绸之路》2009,(14):14-16
在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纹饰中,存在着大量的圆圈内填“十”、“卐”、“×”等符号为主题的纹饰图案.它们表达的是一个共同的主题.即对太阳的崇拜信仰。本文旨在探讨马家窑彩陶纹饰中的太阳崇拜。  相似文献   

6.
甘南生殖崇拜的遗存王一清研究一个地区的古老文化,若不对流传在这个地区的生殖崇拜现象作一番探索,那无疑是个很大的缺憾。这是因为,“生殖崇拜(包括性器官崇拜)是一切崇拜中的最根本崇拜,由此产生的崇拜文化,是所有艺术的根源与基础”。用圣保罗的话说,“这是一...  相似文献   

7.
本文所述“古崇拜”,是指氏祖崇拜、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而言。这是人类早期巫文化观念形态上的一个基本特征,它对满族萨满舞蹈实际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使萨满舞蹈的风格、特征以及审美价值都发生了与众不同的变化,也为这古老的艺术覆盖了一层更加玄秘的面纱。  相似文献   

8.
肖璇 《民俗研究》2012,(4):135-143
以“九州”、“九服”划分世界的“天下观”为中华帝国行政之基础。族群杂居的岷县(古岷州)地处远离中华帝国政治中心之“雍州”,从异域到边疆,中央王朝以卫所、屯垦、赐姓、羁縻等手段管理之。此外帝国统治者深谙意识形态对基层社会的治理作用,利用本地民间信仰——十八湫神崇拜的民间基础和“日常性”,于信仰符号和意义中强化“礼”的主流文化认同。汉藏因共同信仰的神明——“分巡圣母”而产生族群间的交流与互惠,国家则将民间信仰视为帝国边疆管理之“利器”。而民间社会为获得更多的主动权,开始有意识纳入“规范”,在仪式层面模仿国家,于是神的膜拜即成为国家观念的外化表现。  相似文献   

9.
舍利崇拜与遗骨崇拜密切相关,它们影响到纳骨习俗。本文以“佛舍利”为中心,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考证了印度、中国及日本“佛舍利”崇拜的演变传播过程,进而阐明了日本“遗骨崇拜”及“佛舍利”信仰的关系,并阐释其背后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10.
天山深处的膜拜记新疆呼图壁巨幅生殖崇拜岩画○王心喜崇拜,是宗教信仰的表现;而生殖,则是生理行为。在常人心目中,宗教是庄严、圣洁的,而生殖行为是猥鄙、秽亵的,岂能相提并论。然而,在中国历史上,这两种表面相反的东西,竟自古就密切地连结在一块,并由此产生和...  相似文献   

11.
12.
论"夷"和"东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栾丰实 《中原文物》2002,2(1):16-20
“东夷”本是传世和出土文献对古史上某一时期东方居民的称谓。近年来,随着考古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把黄淮下游海岱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的族属称为东夷。本文旨在根据传世和出土文献的相关记载,廓清“夷”和“东夷” 的产生、发展、流变和消失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3.
“素心”与“史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代史学理论发展史上,关于史家主体修养的探讨是一个重要问题。梁启超所谓“史家四长”说即是对这个探讨的总结和概括。在这一理论成就的形成过程中,唐代史家刘知几的“史才三长”说及清代史家章学诚的“史德”说是关键环节。当然,任何学术成果尤其是理论上的突破,都必须以一定的思想积累为前提与基础,这种积累首先必须是学者个人的,而从更为普遍的意义上讲,它更是社会的与时代的。因此,从孔子、孟子的时代起,我们  相似文献   

14.
晚清之前,中国始终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将中国之外的其他一切民族都看作是未开化的“蛮夷”。特别是明代朝贡制度形成后,“夷”“夏”卑尊泾渭分明。晚清从鸦片战争到中日甲午战争近六十年间,实现了从“夷”到“洋”的艰难转变。本文从“中国中心观”的形成入手,对这一转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古代的"邛"究竟是族名还是地名,曾有一些不同看法.关于"邛竹杖",也历来看法不一.文中对此作了探讨,认为"邛都夷"人属古濮越系民族,"邛竹杖"则由于年代久远现已不甚明了,可能"邛人"所居地方所产之竹杖皆可谓之"邛竹杖".  相似文献   

16.
庄子《大宗师》集中出现了四则有关"真人"的论述。"真人"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作为庄子自身理想人格的画像,"真人"等同于"至人"。真人一旦上升到"道"的层面,又等同于"神人"。真人思想的矛盾性源自《庄子》一书内容的复杂性。作为天道哲学的真人,其思想源自《道德经》、《山海经》等典籍;作为生命哲学的真人,源自《黄帝内经》、《周易》等。由后者形成一种"葆真"的生命哲学观,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Museum learning的相关研究范式和成果主要集中在博物馆学观众研究和教育学教育技术研究领域中。国内这两门学科对museum learning的翻译存在分歧:博物馆学界将其译为"博物馆学习",而教育学领域则将其译为"场馆学习"。原因在于二者对museum learning的研究方法存在分歧,以及二者对"博物馆"一词本身范畴和概念存在认知差异。"博物馆学习"不仅保持了museum在跨语境研究中的一致性,更重要的是在概念上确保了自然科技类博物馆和历史艺术类博物馆在museum learning研究中的相同地位,这是"场馆学习"一词无法体现的。  相似文献   

18.
王三义先生认为,以国家起源的“民族模式”代替传统的“部落联盟模式”,易建平这种做法是不对的。本文认为,王三史先生的观点难以成立,原因在于,他混淆了“部落联盟”与“部落联盟模式”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并且,把希腊人和罗马人国家起源的例子当作了“特例”,而这摩尔根与恩格斯是当作典型例子的。  相似文献   

19.
本从都市平量器字入手,结合东汉相关的度量衡制度和两汉中遗存的刻铭陶、漆器字、以及东汉相关历史,考证都市平量器并非成都市平量器的简称。  相似文献   

20.
本对于古籍献中“百工”一词的多义和歧义现象进行分析、考证,发现它与“百官”一词的关系错综复杂,于是从字形、声音及化历史的研究对比中取证,认为“百工”作为上古一官职名,后世直接对译成“百官”实际上存在混淆和误解,却也可从中看出它们意义上的联系与区别,对这一特殊语词的变化的历史考证将对训诂学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