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一文化是有生命的,有生命的东西,就不会静止不动,永远僵立在一个地方。它要活动,要生长,要进步。这个过程是新陈代谢的过程。生命的存在形式就是新陈代谢,没有新陈代谢,生命就要静止。由此我们知道,一种文化要存在,要生长,要进步,也要不断地新陈代谢。这些年来,人们不断地强调传统文化,觉得传统文化若不大力提倡,真的就要陨灭了。实际上没有这么危险,若是真有这么危险,恐怕即使有人大力提倡,也未必能济事。  相似文献   

2.
文章作者对本世纪一二十年代之交和三十年代中期“文化热”大背景下,中国佛教界关于东方文化、儒学与佛学、西方文化、东西方文化的关系等方面的认识进行了探讨,并对这一时期佛教界东西文化观的特点和意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在30年代中西文化大论战中,胡适曾公开声言:“我是完全赞成陈序经先生的全盘西化论的。”长期以来,他被目为全盘西化论的代表人物,大概与此有关。揆之30年代胡适的思想实际,这种看法欠妥。笔者认为,30年代的胡适文化观存在着一个方法与结果的矛盾:从文化改造的方法、手段上说,他的确是全盘西化论者;而从文化改造的结果上说,却又是道地的中西文化交融论者。两者既矛盾又统一。本文拟就此观点予以评述。  相似文献   

4.
徐超  陆发春 《安徽史学》2014,(2):135-143
胡适娴熟的英文表达能力使他易于在现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扮演跨文化交流中的双重角色:在国内,用国语向中国人宣讲、介绍西方文化;在国外,用英文向西方人宣讲、介绍中国文化。面向西方话语世界,胡适一直是用和缓、冷静的语态,撰述文章介绍中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力图消除西方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误解。胡适认为中西文化交流与传播自有其规律与原则,在交流过程中胡适对中国文化充满信心,明白提出了"中国的文艺复兴"主张,指出文化交流的最终结果是那个"明白透彻的中国根底"。  相似文献   

5.
略评胡适论徽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适十分自豪地说道:“一千多年来,我们徽州人都是以善於经商而闻名全国的。”他又说道:“徽州人的生意是全国性的,并不限於邻近各省。”胡适对于“无徽不成镇”这句名言更是津津乐遭。他不惮烦地加以详尽的解说:“中国有句话,叫‘无徽不成镇!’那就是说,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徽州人,那这个地方就只是个村落。徽州人  相似文献   

6.
蒋国保 《安徽史学》2004,1(4):85-89
胡适与方东美生前虽未订交但俩人相识.俩人相识却未进一步发展友谊,显然是因为学术立场相左,一个(胡)坚持自由主义的立场,一个(方)坚持文化保守主义的立场.但方东美对胡适的批评,不谈方法问题(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也不谈主义问题(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而是集中在两个问题,一是中国文化的价值问题,二是中国哲学的性质问题.他在这两个问题上批评胡适,除了体现一个文化保守主义者对自由主义者的抗议外,是否合情合理合乎实际?这就是本文所要分析的.  相似文献   

7.
赵立彬 《史学月刊》2005,2(1):77-82
陈序经对南北化持有独到的观点。他认为中国的“南方化”实质上就是从南方输入的西方化,“南方化”具有进步性,是将来的中国化。南北化观在他的思想体系中,并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附属,而是进一步阐明其东西化观的重要部分。其中所反映的,不仅是他对中西化的基本态度,而且也体现了他的化学理论对其思想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胡适是一位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很有影响的文化名人。他对人文科学中的很多领域都进行过比较深入的研究,对近代中国人文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治学方法,在学术界和青年科学工作者中也有较大影响。新中国建立后,胡适对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不合作态度及其在文化科学研究中所表现出来的资产阶级思想,曾经遭到过多次激烈批判,同时,其治学方法也不恰当地受到了株连。  相似文献   

9.
评胡适的提倡科学与整理国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胡适所说的科学 最能代表五四精神的两句口号是民主与科学。当时对这两个口号提倡最力的是《新青年》。 1915年9月,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对当时青年提出了六项建议,其中第六项就是“科学的而非想像的”,并为“科学”下了一个简单的定义:科学者何?吾人对於事务之概、  相似文献   

10.
胡适诗学致力于意象的构建与运用,主张以白话入诗,推崇朴实简约的诗风,追求诗体大解放。这与同时代大洋彼岸由埃兹拉·庞德引领的意象派主张有诸多相似之处。基于跨文化的视角,我们不难发现,这两个文学事件间的关系实际上源远流长,彼此遥相呼应,构成了一道特殊的文学景观。胡适的诗学思想是其中国基础、美国经验以及意象主义者的中国想象这三重资源碰触、融合的结果,是东西互鉴的产物,是中美文学、文化交流双向性特点的典型呈现。  相似文献   

11.
重评杜亚泉与陈独秀的东西文化论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重评杜亚泉与陈独秀的东西文化论战高力克杜亚泉是20世纪初中国著名的科学教育家和启蒙学者。由于百年中国历史的急进历程和传统学术范式的限度,杜以及东方文化派的研究在学术界长期受到冷落,这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研究汗牛充栋的显学局面形成鲜明对照。本世纪交替之际,...  相似文献   

12.
胡适研究的深层次探索——评罗志田著《再造文明之梦——胡适传》马敏近现代历史人物中,众说纷纭的胡适大概是最难研究的一位。自从他在新文化运动中以提倡文学革命“暴得大名”后,围绕他及其思想的争论就一刻未停止过,可以说是“誉满天下,谤亦随之”。解读胡适的困难...  相似文献   

13.
“古今事无殊,东西迹岂两”──论学衡派的文化观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古今事无殊,东西迹岂两”——论学衡派的文化观郑师渠以吴宓、梅光迪、柳诒徵诸人为代表的学衡派,崛起于20世纪20—30年代。他们服膺美国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曾创《学衡》杂志与新文化运动立异。学术界长期以来视学衡派为顽固守旧派,加以贬斥。近年来人们的看...  相似文献   

14.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他对理学经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诸子百家思想的吸收,对近代湖湘学派中“经世致用”思想的弘扬和对“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发扬,使他最终完成了由中国传统文化观向近代文化观的转变历程。  相似文献   

15.
秦诤 《百年潮》2007,(5):60-65
关于胡适夫妇的情况,最常见的资料是康德刚《胡适杂忆》中的一章“较好的一半”,以及石原皋《闲话胡适》中的一章“胡适的妻子——江冬秀”。据唐德刚说,江冬秀晚年写了一份自传,那是一大卷铅笔写的稿子,虽然不善述文,别字连篇,却是一篇纯真朴素、最宝贵的史料。20世纪90年代初有人去台北胡适纪念馆寻访这份自传的下落,当时的馆长王志维说已经毁掉了,使寻访者怅然若失。令人欣慰的是,耿云志、欧阳哲生编《胡适书信集》中收有胡适致江冬秀信129通(包括信函、电报和明信片),胡适档案中又存有江冬秀致胡适信135通(包括明信片),双方往返信函共264通。这是研究他们关系的第一手资料,最具权威性,惜未被研究者充分挖掘。现主要根据这批信函,对胡适夫妇的关系作一个粗线条的勾勒。  相似文献   

16.
旧志"分野"考--评古代中国人的地理文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野”是旧志编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天象星宿与疆土州国的对应,是古代中国人的一种地理化观念。以星宿定位州国的宇宙观在我国古代典籍中有众多记载,被赋予特殊丰富的内涵,对研究古代中国的历史地理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东西     
《金瓶梅》闹剧第一次接触这部中国最淫秽的经典小说时,潘志义才16岁。如今他已60岁,他花费大量时间在《金瓶梅》上,宣布解开了中国文学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谜团——谁写了这本书?他的结论吓坏了  相似文献   

18.
东西     
中国转换为“微笑外交”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蒙古。这是自2003年以来,中国国家主席时隔11年再次访问蒙古。继韩国之后,蒙古成为习近平上任以来第二个单独访问的国家。中国媒体连日来大幅报道了中蒙关系,在访问经济小国时如此大篇幅报道实属罕见。  相似文献   

19.
东西     
《南方人物周刊》2014,(26):13-13
同在一辆车上 在中国南方城市广州,一名乘客在公交车上把蛇皮编织袋点燃引爆,造成2死32伤,给社会丢出一颗更具震撼性的心理炸弹。事发后16小时,广州公安发布信息称。湖南籍涉案者是因为“个人赌博输钱,心生不忿”而纵火。回看多起近年来在厦门、长沙、杭州等地发生的公交车纵火爆炸惨案,作案者多因生活或工作不顺遂,身患疾病而性情变化,开始迁怒他人并报复社会,而最终都选择在公共交通平台上向无辜民众施暴。  相似文献   

20.
东西     
《南方人物周刊》2014,(2):11-11
中国经济放缓是好事;“毒快递”折射中国快递业软肋;2014,暗流涌动 2013年中国经济增速据估测在75%左右,为十多年年来最慢。然而,中国经济放缓非但不值得担心,反而有理由让人感到乐观。存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中国新经济政策的方向变得更为明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