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塔克拉玛干那边是“海”,是神秘之海。 钱毓便从海那边走来。 这位参加’93中英穿越“死亡之海”探险的中方唯一女性,历经常人所难以想象的困苦和奇险,与其他男子探险队员一样,完成了穿越沙漠和采访任务,被英国人誉为“东方鲁滨逊”,并载入世界探险人物的史册。  相似文献   

2.
张灵甫是国民党整编第七十四师师长,于1947年5月中旬在山东孟良崮战役中被华东人民解放军击毙。这支被称为蒋介石的御林军的七十四师的覆灭,当时震动中外。我与张灵甫共事多年,对他应该是了解的。  相似文献   

3.
在协助华罗庚工作长达十年之久的岁月里,作者深切感受到华罗庚的智慧、才华、理想、追求、道德、修养。尤其是华罗庚在生命最后时刻所表现出的忘我精神,令人无比敬佩。打开记忆的闸门,在细节描述中再现伟人风采……  相似文献   

4.
我怎样认识了江青这个人1951年年中到1953年年初,中共中央宣传部的人事安排和日常工作情况的确非常特别。陆定一的正部长的职务没有变动,人也没有离开中宣部,就在中宣部工作,并且让他参  相似文献   

5.
李家骥  杨庆旺 《百年潮》2009,(12):32-37
编者按:李家骥曾经担任过13年的毛泽东卫士,在此期间,他和毛泽东的部分秘书例如陈伯达、徐业夫、罗光禄、沈俭新、林克、高智等均有过较深入的接触.在此,整理者请他回忆他所知道的陈伯达,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顾迈男 《百年潮》2009,(6):65-69
改革开放初期,有一位身材削瘦、精神矍铄的科技界领导人时常陪同邓小平出现在公众面前,他就是中国科技界改革开放初期的领航人物方毅。方毅,又名方清吉、方静吉,1916年出生于厦门。在革命战争年代,他南征北战,出生入死,经历  相似文献   

7.
徐光耀 《炎黄春秋》2004,(11):72-74,71
一次,在饭桌上与胡可、杜烽边吃边聊。我忽吐出一句杂感,说:“京剧有点怪,有时故意往别字上念。比如,常把‘脸’念成‘减’。”杜烽接过去说:“不,我小时候上学,老师就教我们念‘减’。”胡可听了,很不屑地“哼”一声说:“什么你的老师!”杜烽见他这样,马上睁圆眼睛:“我的老师,怎么了?”胡可把脸再沉一沉,才说:“你的老师是个戏迷!”我“噗”地一声,几乎把饭喷在桌上。  相似文献   

8.
邱东 《百年潮》2012,(4):65
正2012年是任弼时同志诞辰108周年,他离开我们已有近62年了。他是1950年10月27日逝世的,当时年仅46岁,可谓英年早逝,令人痛悼!他是中共七大选举出来的中央书记处五大书记(即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之一,在我国革命斗争和创建新中国伟大事业中立下了不朽功勋。  相似文献   

9.
高勇 《纵横》2014,(4):36-40
1959年3月起,我便被调到胡耀邦身边工作。多年来,我们朝夕相处,共同生活,同经“文革”,同关“牛棚”,同下干校,一起流放。这令我有机会通过近距离观察他的做事为人,并因此受到很大教育,进而影响了我的一生。  相似文献   

10.
郝怀明 《炎黄春秋》2014,(10):75-78
我知道于光远的名字,是在上初级师范学习他同其他几位先辈著的《社会科学基础知识讲座》。1964年奉调中宣部工作后,才有缘谋面,但不在一个处,没有什么接触。“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狂飙突起后,我对他才开始有所了解并且由衷地敬佩起来了。文革中的乐天派那个年代的中宣部不用说部长们,就是那些处长们都是一些有影响的社会名人,但在文革中却一个个成了被“打倒”的“黑帮”。  相似文献   

11.
先严傅谦豫,幼孤,依舅父松寿生活。松寿,字鹤龄,满族人,以荫生官工部笔帖式,累迁郎中。出为陕西督粮道。赴任前,携先严及其三子到北京广和楼富连成听戏。戏半,忽见进来一颗人,有携靠垫者,有持水壶者,有抱衣箱者,一首长前行,势甚喧赫,坐在正座,因与松寿邻近,遂相答问。因问松寿官职,松寿答:“将赴陕西候补。”这位学长说:“在外省这凉板凳可不好坐啊!”继而问往何县,松寿回答是出为陕西督粮道,此时这位长官,跃然而起,施礼下拜。原来这位长官,系陕西某县县令,著名大诗人樊某,而松寿之督粮道正是其上级。次日樊某即…  相似文献   

12.
我所知道的江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51年中到1953年初,中共中央宣传部的人事安排和日常工作情况的确非常特别。陆定一的正部长的职务没有变动,人也没有离开中宣部,就在中宣部工作,并且让他参加中宣部领导层每周举行一次的“部长办公会议”。可是实际上,却是由胡乔木以中宣部副部长兼秘书长的身分,领导着中宣部的工作。那时中宣部有几个副部长——除胡乔木之外,还有徐特立和陈伯达。不过徐一次没有到过会,陈在中宣部基本上也是挂名的,只是偶然到过一二次会。在开中宣部领导层的办公会议时,胡乔木当仁不让地坐在主席的座位上,听取汇报,主持讨论,分配任务。开会时陆定一每次必到,坐在同参加会议的处长们同样的座位上,脸无笑容。胡乔木对陆定一同对处长们一样,分配工作任务。陆定一一言不发,接受分配给他的任务。这样的情况,时间不算太久,也不算太短,在我的记忆中有一年多一点。造成中宣部这种情况的人我想当然是毛泽东同志,胡乔木是做不了这个主的。  相似文献   

13.
我从1944年始到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军令部第一厅第三处任参谋职,直到1946年6月该部撤销,改编入国防部止,计时两年多。现仅就回忆所及,写出当时的见闻。军令部梗概军令部于抗战前名为参谋本部,地址在南京长  相似文献   

14.
研究中共党史的人大都知道抗战前在长沙有一座气度不凡的中国古典式园林——芋园。一些回忆录中还提到芋园与毛泽东早期革命活动相关联的许多往事。例如毛泽东的老师和朋友黎锦熙在日记中就有1915年4月到8月间毛泽东多次到芋园和他的朋友们一起议论时局的记载。新民学会的活动,赴法勤工俭学的活动也都与芋园有关。那末芋园是座什么建筑呢?它坐落在哪里?长沙芋园系清代道光年间,两江总督李  相似文献   

15.
缪斌字丕成,江苏无锡人。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大学结业以后,北伐成功前在广东黄埔军校任教官,北伐成功后任蒋介石政权统治下的江苏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长,被解职后曾以私人名义去日本东京旅游,雇有日本秘书佐藤,进行了一些不可告人的亲  相似文献   

16.
师哲 《文史精华》2002,(8):50-57
师哲生前所撰《我所知道的陈伯达》一文,系首次发表。作者以长期在中共领袖身边工作的亲历亲见,记述了陈伯达在延安的表现,毛泽东对陈的态度及使用,以及建国初期陈随毛泽东访苏时的一些活动。通过具体事例,活灵活现地描绘出陈伯达自私虚伪、投机取巧、争功盗名的面目,可谓入木三分。陈最后沦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主犯,亦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7.
胡乔木同志是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比我小五岁。我和他在延安相识,长期共事,断断续续,前后有50多年。他的丰富的知识和写作才华,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音容笑貌,至今还不时浮现在我的眼前。我认识乔木是在1941年的秋天。我从华北根据地回到延安,参加整风,列席毛主席主持召开的九月政治局会议。乔木是那年春天到毛主席身边工作的,他和王首道同志担任会议记录。他不到3O岁,一介书生,清秀文雅。在会上埋头做记录,并不说话。大家叫他乔木,前面加上“胡”的本姓,是1945年到重庆谈判以后的事。政治局…  相似文献   

18.
我所知道的刘仁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立之 《百年潮》2006,(3):62-64
1927年,我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期间,因为学潮问题,认识了在列宁学院的刘仁静.当时,他支持东大同学的"反官僚主义"(反"旅莫支部"的官僚作风)活动,颇有正义感,我们就成了朋友.他比我大7岁,见多识广,因支持东大同学,被学校当局上报共产国际,成了被打击的"反对派".学潮的结果是"各打五十板"--"旅莫支部"被撤销,负责人武和景(即武胡景)等被遣送回国;改善了学习环境(增加俄文教师、在图书馆允准学习马列原著、对中国同学平等讲解……)等.同时也惩罚领头闹学潮上访的人,开革五名同学:两人改送列宁学院学习,三人远遣列宁格勒的军政学校.调到列宁学院的两名同学朱代杰和马员生都与我友好,我就时常去列宁学院访谈,由此也与刘仁静熟知了.  相似文献   

19.
褚民谊(1884-1947)是浙江吴兴南浔镇人,早年曾赴日本攻读政治经济学。1908年又与张静江同去欧洲旅游,在途中的新加坡参加同盟会。他在法国期间与蔡元培、李石曾、吴稚晖等人创办了《世界新闻》、《世界画报》等刊物。  相似文献   

20.
马世淦 《文史精华》2003,(10):56-61
汪伪汉奸李士群,浙江省遂昌县人。我与李士群初次相识,是1926年冬在李的同乡、上海大学同学方山的宿舍中。当时李拟从上海美术专门学校转学上海大学,先搬来与方同住。据方介绍说,李是GP(共产党员)。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上海大学被蒋介石封闭,李转学没有成功,不再回美专,也没有进别的学校读书,后来当上了蜀闻通讯社的记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