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潮州音乐大致可分为锣鼓乐、笛套古乐、弦诗乐、细乐、庙堂音乐、汉调音乐等六种,潮州大锣鼓是锣鼓乐中的一种。它的传统乐曲脱胎于海陆丰的正字戏和西秦戏,经数代鼓师的不断创新,从乐谱资料到司鼓演奏技术都有很大的提高。它雄健欢快、气势磅礴、音律协调、跌宕有致,与陕北大鼓、舟山锣鼓并列为中国三大锣鼓。其最主要的区别是有一种独具特色的合奏形式——锣鼓敲击乐与管弦乐结合演奏,成为所谓的东方交响乐。潮州大锣鼓蕴含着鲜明的潮汕地方民间色彩,善于营造欢乐喜庆的气氛,具有深厚的群众性和广泛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2.
王晓如 《丝绸之路》2012,(14):89-90
锣铰类乐器是西安鼓乐节奏乐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吸收与融合我国各民族与外来乐器精华的基础上形成的组合乐器。这些乐器为西安鼓乐传承中华音乐文化、保护与弘扬我国优秀民族民间音乐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威风锣鼓”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威风锣鼓”俗称“威风”,是广泛流布于晋南地区的一种民间娱乐活动.它以鼓奏为核心,辅之于锣、钹、铙等乐器演奏,音域宽宏,节奏强烈,声撼天地,加之演奏者粗犷豪放之仪态,观之每每给人以“惊天地而泣鬼神”之感受,故历来被人们誉为“天下第一鼓”.  相似文献   

4.
晋鼓·威风锣鼓·绛州锣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论证了晋鼓、威风锣鼓和绛州锣鼓形成的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5.
在溧水县柘塘镇,至今还流传着“打社火”活动。所谓“打社火”,就是旧时春节期间乡村社会在酬神、祈神时进行的一种民间文娱活动,以欢庆丰收,祈望来年一方百姓平安健康。相传五代南唐时,今溧水县柘塘镇东南一公里处建有一座大山庙,供奉着“祠山大帝”。所以每年从除夕开始直至元宵节,溧水县柘塘镇各村村民都要到大山庙去敬香,同时安排“打社火”活动。除夕这天,由社火会会头在神堂挂起“祠山大帝”画轴,在香几、供桌上摆放着香炉、烛台、供碟,桌下放置拜垫等物。下午,首先由会头燃烛、点香、放爆竹、烧纸马、磕头酬神,接着村民陆续来神堂敬香磕头,祈祷祝福。此后,每天都要到神堂敬香,直到社火会结束。“打社火”活动主要是打锣鼓。第一次的叫“起圣”。起圣时,由社火会会头敲神锣为号,一般为三遍(头遍报信,二遍准备,三遍去神堂集中),村民来神堂集中,到齐后烧香磕头,在神堂起鼓,然后几个会头敲着神锣,拎着香篮,提着神灯,鸣起开道。村民们扛着三角形、长方形、方形的各色或绣花期伞,打着锣鼓,数十人到百余人的打社火队伍,排成一条长龙,循着各村打社火的路线到大山庙敬香,同时对沿途的土地庙等其他寺庙也要敬香。社火进入大山庙后,会头到各佛殿敬香磕头,社火队伍中有的...  相似文献   

6.
王研 《沧桑》2009,(6):52-53
山西运城地区的民间艺术河东锣鼓一直被人们喜闻乐见。文章对于河东锣鼓的发展现状作了一些具体的分析,分别从河东锣鼓的品种、现状、发展原因探索三方面做了详细的论述,旨在发掘河东地区的民间艺术文化,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7.
赵越  逯灏 《沧桑》2013,(3):163-165
中华的鼓乐文化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山西不仅是鼓乐的发源地之一,而且也是我国鼓乐技艺水平较高的地区之一。被誉为"国之魂宝""、晋鼓之秀"的绛州锣鼓,同样有着十分丰厚的文化底蕴。本文主要从自然地理条件、精神文化条件以及政治经济条件来对绛州锣鼓文化的形成进行探源分析。  相似文献   

8.
民间器乐我国的民间器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民间婚丧喜庆、风俗节日活动中,始终显示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真实地反映着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关系急剧变化,宫廷对音乐文化的垄断被逐渐打破,民间器乐活动有了显著的发展;宋代以后,随着歌舞音乐的成熟、说唱音乐的兴起和戏曲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器乐有了进一步发展;元、明、清三代,民间器乐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丰富,渐趋成熟。但由于民间器乐一向不被统治阶级所重视,因此留下的资料十分有限,从仅存的一些资料可约略看出,宋代以后,民间器乐确实不断发展,近代民间的许多乐种,正是在这样的长期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优秀品种。我国的民间器乐乐种和演奏形式丰富多彩。主要形式有独奏、打击乐合奏、管乐合奏、弦乐合奏、丝竹乐合奏、丝竹锣鼓合奏等,基本上可以归为吹打合奏曲、丝竹合奏曲、独奏曲三大类。我国西北地区的民间器乐主要有西安鼓乐、喀什木卡姆、刀郎木卡姆等。  相似文献   

9.
关心 《民国档案》2013,(3):102-107
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非常时期,表现为政局动荡、思想活跃、文化丰富等多种特点。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作为一个拥有众多青年成员的宗教社会团体,在此期间,顺社会变革和艺术发展之势,于传播宗教与服务社会之时,以其丰富的音乐传播活动深入于各地城市社会之中,在联络与教育青年、推进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向广大青年和社会民众大力推广音乐文化,扩大了近代西方音乐文化在中国的影响,促进了中西音乐艺术的结合。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基督教青年会"服务社会"活动的开展,都促进了基督教青年会工作的发展。随着其向本土化、世俗化的转变,这种音乐推广活动所产生的社会成效更加明显,不仅丰富着城市民众的文化生活,也推进了中国音乐文化的近代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音乐是世界通用语言,人们可以通过音乐来表达情感、传递文化。中国民族音乐是世界文化的一员,具有独特的音乐特点和文化价值。幼儿时期是人生的奠基阶段,音乐教育是幼儿期最好的启蒙教育方式之一,为此,我园在开展民族音乐教育活动中,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经验基础,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指导战略,促使幼儿乐于参与、主动参与,从而提高了民族音乐教育活动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杨梅 《东方收藏》2023,(8):95-97
铜钹作为一种传承千年的打击乐器,属“八音”中的金类,在我国各民族的歌舞文艺、地方戏曲、锣鼓乐及宗教活动中广泛应用。文章通过对灌南县博物馆馆藏一副铜钹历史作用的考证,推断出该县拥有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店锣鼓的起源或比现有资料记载更为久远。  相似文献   

12.
正响亮的锣鼓,鞭炮声阵阵,纯手工制作的食物、热闹的表演、走街串巷的孩子们……这些才是传统中国年该有的元素。在河北蔚县的暖泉镇,这里的年俗文化最"土"也最具特色。从农历腊月廿三至正月十六,写春联、剪窗花、逛庙会、唱大戏、拜灯山、闹社火、打树花……各类民俗活动轮番上演。  相似文献   

13.
唐婷 《神州》2014,(3):27-27
清朝中叶,雍王朝对土家族分布地区实行了改土归流政策,将原本奴隶土司领主管理的土家族区域的土地改革成为了相应的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的经济体制。由于改土归流政策的积极实施,导致土家族土司垄断的文化格局被打破,土家族的各项音乐活动发展都进入了春天。随着改土归流后的儒家等汉学文化的不断深入渗透到土家族内部,土家族音乐也在积极吸收着汉文化中音乐元素,在音乐形式上出现了哭嫁歌、竹枝歌等诸多新颖的类型。在此期间,土家族的戏曲音乐和各项音乐文化也都得到了空前发展。本文从多个方面对"改土归流"后的土家族音乐活动做出如下研究,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于澜 《文史月刊》2012,(Z3):116-116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有着越来越高的追求,各种各样的群众音乐活动正在广泛的开展中,音乐艺术与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积极地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并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促使群众音乐活动更加广泛的开展起来。  相似文献   

15.
翟吉辉 《神州》2013,(9):207-207
音乐鉴赏是高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要按照音乐审美教育的规律开展音乐鉴赏活动,使音乐鉴赏音响感知审美获得的研究方向、音乐鉴赏音响感知审美获得的接受反应、音响感知审美获得的文化建构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王敏 《四川文物》2009,(5):100-103
从历史记载上来看,葛天氏音乐是中国最古老的音乐活动,具有原始性、朴素性及群众娱乐性.葛天氏音乐是中华民族音乐的源头,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古葛天氏音乐在宁陵的历史事实,证明了中原音乐文化的历史源头,从中可以看到葛天氏音乐对中原音乐的影响乃至对中华音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少年狮子王     
“‘五洋捉鳖醒狮’表演开始!”欢快的锣鼓声响起来了,8岁的焦展飞把一面大鼓敲得震天响,两根鼓槌在他手中上下翻飞,变出各种优美姿式。10岁的锣手谭展鹏一手握定铜锣,一手击槌。8个钹手各具神态,5岁的小黄煦弓着马步,双手挥钹,和着锣鼓击打,脸上一副正儿八经的样子。唯一的小妹妹,7岁的谭诗苑毫不示弱,那钹也打得声声和呜。在锣鼓钹声中,小狮子跃上由30多根2米多高的铁桩造就的“崇山峻岭”、“万丈深渊”。小狮子要“攀山越岭”,“探险飞崖”,通过观望、出洞、下山、探腿、过桥、戏水、望月、飞越、转体、惊青、吃青、吐青、酸青等一连串的动作,表现出狮子出山捕猎的艰辛以及得胜后的喜悦。16岁的“狮尾”谭立权和12岁的“狮头”黄礼天,把一头雄狮的跳跃、攀高、下探的形神表演得维妙维肖。  相似文献   

18.
锣鼓包古文化遗址位于武汉市江夏区郑店街劳一村冯泉湾,现在是一处高出周围5—7米的台地。北面便是汤逊湖,东面是京广铁路,往西为107国道,地理环境十分优越。遗址内除房舍外,多为庄稼地(图一)。 锣鼓包遗址发现于1998年9月。为了配合京珠国道工程建设,武汉市博物馆、江夏区博物馆10月至11月间对锣鼓包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布5×5米探方6个,发掘面积150平方米(图二)。一、地层堆积锣鼓包遗址文化遗存堆积不是很厚,一般在0.8—1.6米左右,最厚处可达1.8米。我们以T4330探方南壁为例说明(图三)。T4330可分三层:第一层:农耕…  相似文献   

19.
《神州》2006,(3)
笙管悠扬、锣鼓清越……初为优雅的《清江引》后为神圣的《三皈赞》,回荡在首都图书馆“乡土课堂”讲座现场,声声震动着听众的心扉。这是“智化寺京音乐”在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后,首次揭开神秘高贵的面纱,走到京城普通百姓的身边。寂寞中坚持了几百年传统智化寺的音乐又称京音乐、智化寺京音乐,来源于明代宫廷礼仪音乐,是我国现有古乐中惟一按代传袭的乐种,至今保存完好。智化寺京音乐有明确纪年的工尺谱本,有特色的乐器、曲牌和词牌,有按代传承的演奏艺僧。它与西安城隍庙鼓乐、开封大相国寺音乐、五台山青黄庙音乐及福建南音一…  相似文献   

20.
少年狮子王     
黄伟斌 《华夏地理》2001,(1):118-126
"'五洋捉鳖醒狮'表演开始!"欢快的锣鼓声响起来了,8岁的焦展飞把一面大鼓敲得震天响,两根鼓槌在他手中上下翻飞,变出各种优美姿式.10岁的锣手谭展鹏一手握定铜锣,一手击槌.8个钹手各具神态,5岁的小黄煦弓着马步,双手挥钹,和着锣鼓击打,脸上一副正儿八经的样子.唯一的小妹妹,7岁的谭诗苑毫不示弱,那钹也打得声声和鸣.在锣鼓钹声中,小狮子跃上由30多根2米多高的铁桩造就的"崇山峻岭"、"万丈深渊".小狮子要"攀山越岭","探险飞崖",通过观望、出洞、下山、探腿、过桥、戏水、望月、飞越、转体、惊青、吃青、吐青、酸青等一连串的动作,表现出狮子出山捕猎的艰辛以及得胜后的喜悦.16岁的"狮尾"谭立权和12岁的"狮头"黄礼天,把一头雄狮的跳跃、攀高、下探的形神表演得维妙维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