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19年南北议和是在国际和国内和平气氛高涨、人民渴盼统一的背景下及南方军阀、总统徐世昌、北方政府各有所图的形势下促成的.由于参加议和的北方代表多系安福系成员,所以长期以来,破坏南北议和的帽子便完全扣在了安福国会的头上.尽管安福国会的立场与议和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但南北议和的破裂却是南北双方合力作用的结果,双方毫无诚意的自我利益的坚守是将1919年南北和谈推向决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民国早期江苏督军李纯于1920年10月12日神秘死亡后,有关他的死因便有多种传闻。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他杀,系副官与其妾私通,李纯捉奸时被副官击毙;一说自杀,因惨败于政坛自觉无法苟活于世。白化文先生是民国早期盘踞海州的北洋军阀白宝山的长孙,一次来连云港参加学术会议,透露了这样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李纯为我继祖母配备了一名陪嫁青年副官,此人时年约20岁,名叫张振铎。李纯有将贴身侍候的大丫头赏给亲信为妻的习惯,这也是北洋军阀常用的一种招纳死党的做法。例如,他曾将一名大丫头给了贴身传令兵黄百韬,并将黄送学兵团深造。这次又提出…  相似文献   

3.
这组文件为朱启铃在1919年2月底南北议和中断前为议和事与钱能训等往来密电选。记载了在议和中由于南方坚持陕西停战、宣布终止中日军事协定并裁撤参战军等项而告中断,从一个侧面为研究南北议和提供了第一手资料,特予公布。  相似文献   

4.
吕宛如 《百年潮》2012,(4):34-39
正1952年春天,我从北大组织的北京市"三反五反打虎工作队"回校不久,便接到校办领导通知,要我8月中旬到北河沿翠明庄宾馆报到,准备参加于10月在北京召开的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简称"亚太和会")服务工作。任务突如其来,让我一时不知所措。  相似文献   

5.
这里发表的是一张辛亥革命时期在上海举行南北议和会议时拍摄的历史照片(见图)。左边是北方的议和全权代表唐绍仪,右边是南方的全权代表伍廷芳;中间一位外国人是英国商人李德立(Edward SelbyLittle)。这张照片便是由李德立的孙女、英国友人多萝西·卢西夫人(Dorothy Lucy)惠予提供的。李德立作为一个外籍商人,怎么会与两位议和大臣一起合影呢?原来,李德立对于促成南北议和曾发挥过相当重要的作用。李德立于1886年来华,先是传教,后又经商。他在中国各阶层中交游广泛,对于北戴河、  相似文献   

6.
2011年以来围绕辛亥革命中的南北议和展开的跨学科学术讨论设置了新的研究议程,其研究成果,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审视:(1)《清帝退位诏书》历史意义的认定,关键在于如何对族群和治理方式高度多样的清王朝统治结构的脆弱性进行更为准确的历史定位;(2)在解释南北议和的过程与结果的时候,有必要进一步贯彻国际体系和内外互动的视角;(3)在分析南北议和的具体过程时,法学规范分析视角的引入丰富了既有的历史分析,然而只有呈现规范本身的历史性、多元性和冲突性,并且描绘出规范在政治实践语境中的具体运用的时候,研究者才能获得更为整全的历史图景。(1)  相似文献   

7.
"中日密约"是巴黎和会山东问题中日争执的焦点。和会前夕北京政府外交政策方针由"亲日"转向"亲日联美",陆征祥到达巴黎后经与北京政府商议,确立"联美制日"方针。中日代表围绕山东问题展开正面交锋,中国决定将所有战时密约交由和会裁判。日本坚持1915及1918年的中日条约有效,美国不承认所有战时"中日密约",中国主张1915年中日"民四条约"不能作为日本取得德国山东权益的依据。中国代表团事先不知1918年"中日密约"详情,在和会期间方逐步获知密约全部内容。中国向和会要求将战前德国在山东的权益直接归还中国,日本则主张由其继承这份权益后,再有条件转交中国。随着和会形势变化,美日妥协,不谈"中日密约"是否有效,决定让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经济权利,日本作出口头声明,从速将山东半岛连同完全主权交还中国。中国拒签对德和约后,代表团建议北京政府坚持不承认密约、由国际调停山东问题的立场,拒绝与日本开议。山东问题由此转入新的处理渠道。  相似文献   

8.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国内局势极为复杂。同盟会已名存实亡,在立宪派和旧官僚的拉拢下,革命阵营内部派系林立,矛盾日趋尖锐。孙中山回国前,立宪派人士就与袁世凯达成了“清帝退位,即拥袁为大总统”的协议。北方袁系势力与南方立宪派人士在上海英租界内的“南北议和”已经开始。革命党虽然在全国许多地方夺取了政权,但因袁世凯势力强大,仍不能控制国内局势。  相似文献   

9.
本刊 《民国档案》2005,(1):13-15
辛亥革命、南北议和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北迁,任命黄兴为南京留守。南京留守府在其存在的短短两个半月里曾采取一系列整军、理财措施,请呈及相关批反映了革命派主张兴商惠工、支持民生实业的态度。  相似文献   

10.
夏明星 《文史春秋》2002,(12):15-17
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民国政府代表曾根据指示,向和会提出收回租借地(包括九龙租借地)的问题。由于和会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两个主要战胜国英、法所把持,它们在中国都占有租借地,根本不愿意放弃其既得利益。和会主席、法国总理克里蒙梭借口中国的提案“不在和会权限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1.
一九一九年五月十三日,被时人呼之为“无聊的上海和会”宣告破裂,进一步扩大了南北军阀集团的内部矛盾,加速了北方直系与西南军阀勾结的步伐,并最终导致了一九二○年的直皖战争。 1 上海和会破裂后,北、南两大军阀集团的内部矛盾都因之迅速扩大。在将近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双方既忙于无休止的内部争吵,同时又都在那里玩弄“议和”把戏,继续欺骗人民。北洋军阀方面,直、皖之间的矛盾早已根深蒂固,难以调和。还在一九一七年十月,北洋派的江苏督军李纯、湖北督军王占元、江西督军陈光远便联名提出了“停止湖南战争”的意  相似文献   

12.
徐世昌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后积极采取措施推进南北和会的召开,以期巩固其总统地位和实现南北和平统一。在徐世昌的推动下,南北和会于1919年2月20日在上海召开,由于各军阀之间利益的矛盾和其本身利益的多重性,南北和会最终于同年5月13日以破裂而告终。  相似文献   

13.
严泉 《安徽史学》2022,(1):47-55
在巴黎和会开幕之前,安福国会最重要的反应是提出外交议案,内容涵盖和会筹备与中国外交目标。巴黎和会召开之后,国会关注的内容包括和会应对策略、对日外交与山东问题等。从方式来看,分为立法与行政监督两种形式。前者主要是指国会议员提出与和会外交有关的提议案、建议案,提交委员会与院会议决后咨送政府。后者则是通过质询权、弹劾权与查办权的行使,监督政府的外交活动。国会在巴黎和会期间的表现,除外来舆论压力因素之外,还与其维护派系与自身利益有关,突出表现为处理与政府的关系。从实际成效来看,国会的作用还是有限的,不过在制度形式上,其表现可以视为近代中国议会外交的初试。  相似文献   

14.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南北议和,袁世凯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于4月1日正式卸任,临时政府随之迁往北京。其间,临时大总统府电报房收译了各方电报五百多号,内容涉及南京临时政府时期政策制定以及处理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事务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文博》1986,(6)
贞陵是唐宣宗李忱的陵墓,1956年8月由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贞陵位居泾阳县白王乡崔黄村北的北仲山,距县城30公里。陵园横跨泾阳、淳化两县。李忱(公元810~860年)是唐宪宗李纯的次子。公元847年即位,改元大中,在位十四年。晚唐时期,国势日衰,然而宣宗尚能收复河陇一带,曾被誉为“小太宗”。 1984年8月24日至9月14日,泾阳县文教局组织人员对陵园进行了勘查钻探,现将调查情况简报如下: 一、位置、面积陵墓居高临下,城垣的形制基本是依自然山势而筑,平面布局近似曲尺形。方向北偏西9度。南城基长1680、北城基长4080、东  相似文献   

16.
佚名 《神州》2008,(10):88-90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的第九天,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  相似文献   

17.
杨欣  李浩 《南方文物》2006,(3):150-152
傅兰雅(John Frye r),1839年8月6日出生于英国肯得郡海得城一个牧师之家,少年时代便向往中国。1861年自伦敦海伯雷师范学院毕业后,便接受了英国圣公会的派遣,以新教传教士的身份到该会所属的香港圣保罗书院任校长。而后在中国历任北京同文馆教习、上海英华学堂校长、江南制造局  相似文献   

18.
清代硃卷的文献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杰 《文献》2002,4(2):232-241
硃卷,原指在清代乡试和会试中,为防止考生舞弊,将举子用墨笔所写的试卷弥封后,交誊录生用殊笔重新誊写的卷子.  相似文献   

19.
伍廷芳在晚年隐居后受到革命浪潮的推动毅然投身辛亥革命。南北议和期间,伍廷芳作为南方全权代表先后与北方代表唐绍仪、袁世凯就清帝退位优待问题展开唇枪舌战。重点争论了退位清帝的名号、居所以及禁卫军编制等问题。清帝退位优待问题关乎民主共和体制根基的牢固性,伍廷芳坚持施行清帝退位、拥护民主共和,革命立场坚定。优待清帝的处理是伍廷芳综合南北实力,在稳定全局的前提下实现民主共和之选择。  相似文献   

20.
韩文宁 《中华遗产》2009,(7):156-159
在我眼前,突然浮现出几位历史人物,一是在景山自缢的明朝末代皇帝崇祯,一是在昆明湖自沉弃世的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还有就是在督署自毙身亡的江苏督军李纯。如果究其死因,崇祯故去,是明明白白;王国维离世,则非此即彼;而李纯的绝尘,就有点扑朔迷离,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