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青明 《文史天地》2002,(12):58-61
渡功亭在普定县煤洞乡那芮山下,三岔河上游的落东渡口。该亭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是社会主义新时期,在普定这片热土上诞生的一处人文景观。渡功亭其实就是渡工亭,为渡工修建的亭子。乡耆宿丁达三老先生在题书亭额时,嫌其名不雅,将工改为功。一字之变,这座亭子旌前励后、永志缅怀的涵义就昭然于世了。  相似文献   

2.
南京东郊紫金山,范围辽阔,亭子众多。本文所记的四座亭子,分布于中山陵墓四周,建造于民国18年(1929)孙中山奉安大典前后,皆为中山陵之纪念性、辅助性建筑。四亭或在山巅,或在岗岭,或在道旁,或在山阜,按建筑时序是为议政亭(见图一)、仰  相似文献   

3.
清丰亭     
河南省清丰县城西北隅 ,十字路口有一直径为 60米的圆形大花坛。坛内矗立着一座引人注目的清丰亭和一尊受人仰慕的张清丰塑像。亭子系六角重檐攒尖顶 ,通高 1 0米 ,木石结构 ,上覆黄色琉璃瓦 ,下层六条垂脊分别饰以仙人、凤、鱼和神兽 ,上层则是天狗、坐狮、飞马和神龙 ,尖端置葫芦宝顶。南面重檐之间悬挂一块金匾 ,上写“清丰亭”三个大字。外观既金碧辉煌 ,又古朴典雅。亭内梁、枋、额、板上彩绘图案有“岳母刺字”、“蔡顺拾椹”、“文帝尝药”、“姜诗鲤鱼”和“木兰从军”等历史典故 ,还有“六塔晓月”、“龙潭夜雨”和“江渎灵泉”等…  相似文献   

4.
长沙爱晚亭     
长沙市是湖南省历史最悠久的城市,是全国具有革命传统的城市之一,保存有许许多多的名胜古迹和革命遗迹。长沙市西隣湘江,湘江西岸山巒起伏的就是岳麓山。山上古树参天,林径蜿转,十分清幽怡静。春天里野花满山遍谷。中秋时天高气爽,枫叶象火海一样,红艳艳的一片。"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这是毛主席在"长沙"一词中对岳麓山秋色的最好的描写。岳麓山下有宋太祖开宝七年创建的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山中有清风峡,峡中松木葱绿,枫林红透,在这山腰上一座重檐的翼角展翘的亭子就是有名的爱晚亭。亭子是清乾隆年间岳麓书院山长罗典创建的,由于附近尽是枫林,所以初名。"红  相似文献   

5.
过溪亭趣谈     
顾汉昌 《古今谈》2006,(4):63-63,11
杭州龙井村龙井寺下方百米处有一个水清树茂、景色秀丽的小山岙。山岙里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顺着山势从翠竹绿树中蜿蜒穿过,在一个稍为平坦的地段,一座古色古香的木石亭子骑溪而筑,名日过溪亭,亦称二老亭。山岙藏秀,正是这座过溪亭,记录了九百余年前苏东坡与辩才和尚之间的一段友情佳话,至今为人津津乐道。  相似文献   

6.
“亭”的起源应追溯到殷商时代苑囿中的“台”和军事上的城防“台”,当时的“台”有很大一部分都在方台上建“观榭”。这种建筑,在宫苑中的一支在战国秦汉时期达到了高潮,而军事上的一支则与司法邮驿系统相结合,保留了“亭燧”烽火台和城防台的建筑特征,成为“亭”这个机构的建筑标志。东汉时期传入中国的佛教,又借用了“亭”或台楼这种建筑形式作为最初的中国式佛塔,以后才发展出楼阁式、密檐式等多种佛塔。唐代化对“亭”的描写,使我们从多方面了解唐“亭”的功能和内部设施,知道了“亭”是怎样从驿馆演变为园林的,并进而了解到作为真正的有顶无墙的小型建筑物亭子,不是出现在盛唐,而是迟至北宋时期才成型。  相似文献   

7.
杨茜  张易 《文史春秋》2004,(9):28-30
章孝严是蒋经国唯一仍在世的儿子,他和弟弟章孝慈是蒋经国的双胞胎私生子。章孝严数度到浙江溪口的蒋家故居祭祖,到广西桂林为母亲章亚若扫墓。现在章亚若墓前新立的墓碑上已堂堂正正写上了“蒋母章太夫人之墓”,墓的两侧新修了两个小亭子,分别取名“孝严亭”、“孝慈亭”。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汉代的亭可分为边疆亭与内郡亭两大类,内郡亭又可分为都市之亭与乡野之亭。亭有多种职能,但其基本职能是治安。根据分布地域的不同,亭的职能有所偏重。《汉书·百官公卿表》中的“十里一亭”和“十亭一乡”主要是针对乡野之亭做出的概述。前者强调亭舍间的距离,在社会实际中基本得到了体现;后者强调一乡之内亭部的分布密度,它往往与实际情况有所出入。从统属关系看,亭长属于县的官吏编制,同时接受郡都尉的管辖。  相似文献   

9.
吕明 《文物天地》2021,(3):66-68
在南京浦口区求雨山林散之纪念馆庭园内,有一座亭,亭内有一方以玻璃框罩保护起来的石碑。这亭匾曰"白马亭",这碑,便是《白马庵联句》诗碑。碑的中下部有裂缝,显然曾经断裂,后经修补。碑内的字迹大多清晰可辨,书体为草书,其笔锋汪洋恣肆,如游龙惊蛇,自由洒脱而又合乎法度,显然是一位书法大家的作品。在碑前伫立观赏,给人极为震撼的视觉冲击,转而又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10.
毗陵舣舟     
古老的京杭大运河逶迤南下,在常州城打了个弯。古城区东西南三面临水,唯北面向陆而开,弯弯的河道环绕着这一片钟灵毓秀的土地,如同一位母亲伸开双臂拥抱着她心爱的孩子。在城东古运河边有一个亭子,叫舣舟亭。相传宋代大文豪苏轼曾在这里停过船,后人建亭于此,以示纪念。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苏轼时任杭州通判,差往润州(今镇江)救灾赈饥,路过常州时曾在这里系舟野宿,他为此写过一首诗《除夕夜宿常州城外》:“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乾隆皇帝第二次下江南来常州时,此亭重修过,乾隆给舣舟亭题了“玉局风流”的匾额。“玉局”,地名,今在成都市,宋时修建有玉局观,苏轼晚年提举玉局观即此,故后人以“玉局”称苏轼。  相似文献   

11.
隆中道士     
向阳 《中华遗产》2010,(2):15-15
那是位女道长,即所谓“坤道”。她坐在—个小马扎上,一身蓝黑色通袍,头上挽着高高的发髻。她的身后,是—个砖瓦水泥的亭子,匾额上写着“草庐亭”。道长看见我过来.远远地招手:年轻人,问问前程吧!  相似文献   

12.
晁亿华 《风景名胜》2021,(1):0328-0328
亭作为园林建筑之一,自古以来就在园林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亭虽然由一个顶和几个柱子就可以构成它的基本骨架,但是这简简单单几个柱子的组合就能营造出空间感,这种空间感可紧可松,它既能将人的行动局限在一处,又能使人的视野不局限在一个固定的空间内,将有限的空间无限化。亭的风格也是变化多样的,大体上可分为传统亭和现代亭两种,传统亭在古典园林中尤为常见,现代亭则较多出现在更具设计感的现代园林中。在充分阅读和查阅了关于传统亭和现代亭的相关资料和图片之后,对现代亭和传统亭的特征和异同这一主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秋林亭子图》是我的祖父陈嘉会(同盟会会员)于1919年给他老最要好的朋友李小溪画的一幅堂幅。图上他老亲笔题的诗云:“槎枒荒树澹秋亭,隔水烟峦复浅汀。恰似洞庭湖畔坐,醉时忘却是丹青。”(民国八年三月奉小溪道兄一粲 弟嘉会并题于南武城),是一幅诗、书、画都称上乘的佳  相似文献   

14.
泸山是西昌邛海西岸的一处著名的风景名胜地,这里景色秀丽,寺观云集,素有“川南胜景”之美称。在半山腰的观音阁木亭内,有一通明万历卅一年(1603年)线刻的“鱼篮观音”画像碑,尤为引人注目。此碑由碑帽、碑身和碑座三部分构成。通高2.5米。碑阳的额顶上,篆刻有“御制”两个大字,碑身是一幅阴线刻制的“鱼篮观音”像,观音头像的上端两侧,分别刻有万历神宗皇帝的“赞词”和皇帝生母——慈圣皇太后的印鉴款识等。(图一)碑阴则全部通刻以《重修大悲观音碑阴记》。此碑自嵌立以来,迄  相似文献   

15.
乐山诸亭新记○吴继路初次去四川乐山参拜大佛的人,被凌云山“世界之最”的大石佛吸引震悚,又在三江汇聚,两峰并峙的奇瑰景观前倾倒,往往对名胜遗物的细部漠然忽略。凌云寺和乌尤寺周遭如同名贵宝石项链一般,错落布置着亭子;具名者两山各有十座,形制各异,来历有别...  相似文献   

16.
贾岛墓小考     
贾岛墓位于安岳县城南三里许的安泉山麓。墓冢为方形,长、宽各12米,高2米。碑系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邑令徐观海在故祠基上建“瘦诗亭”时所立。墓前的长方亭是1954年重建,亭内有贾浪仙道碑和历代谒墓诗碑。 有关贾岛墓的真伪问题是在清中叶以后才提出来的,当时有三种说法:1、四川安岳说;2、北京房山说;3、安徽当涂说。各持所据,争论不休。笔者在下文中略加考证。  相似文献   

17.
海角亭碑刻     
海角亭始建于北宋早中期,与天涯亭同为古代“海角天涯”地域的地标建筑.在漫长的中华帝国历史阶段,封建官员但凡抵达今广西北部湾地区,大多要登海角亭挥毫题记,亭内现存古碑刻保存着元、明、清时期有关这一海角天涯之地的史地资料,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8.
苏轼与亭     
亭在中国古时是公家的房舍,建在路旁,以便旅客投宿。秦汉时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十亭为一乡。如今园林中的亭,指有顶四边无墙的建筑物,与其原意不同。自古以来,许多名人都与亭结下了不解之缘,留下了无数有趣的佳话。北宋大文豪苏武一生与亭的关系更为密切,他爱写亭、喜建亭,后人又乐于在他寄居驻足的地方建亭纪念他。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苏武爱写亭。苏武是一位多才多艺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诗词歌赋无所不精,琴棋书画无所不能,于散文号称“八大家”之一,对词首创豪放派,书法列宋代四大书法家之首,将文人画推向高峰。在他…  相似文献   

19.
无锡太湖之滨鼋头渚公园内,有一“憩亭”。亭内古碑一通,碑高182厘米,宽84厘米。碑文是落款为“仲山王问”的一首作于嘉靖戊申、书于隆庆丁卯的古体诗《湖山歌》,故称之为《湖山歌碑》(见附图)。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时期,浙江大学农学院迁驻湄潭近七年。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了不少的成果。浙大农学院在湄潭的大致布局是:以湄潭文庙为办公室中心,禹王宫为农化系,贺家祠堂为农艺系,城隍庙为农经系,蚕桑系及病虫害系安排在西郊的牛郎背。此外,还在湄江北岸建立农场,面积约200亩,分设水稻、棉花、小麦、油菜等试验田和作物标本区,并辟有蔬菜、花卉、果树等试验地。另在牛郎背上建一茅亭名为“七七亭”,亭子虽然构造简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