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邓小平曾回忆说:“1922年夏,我在法国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当时我的入团介绍入是萧朴生、汪泽楷两人。”(毛毛著《我的父亲邓小平》上卷)  相似文献   

2.
一丁 《文史月刊》2003,(10):24-25
读完毛毛所著《我的父亲邓小平》后,觉得有两件有关邓小平戎马生涯中生命攸关的大事未有写入。一件是邓小平弃马步行智出东峡,发生在我们乡(山西沁水县下川乡东川村);一件是“暴雨冰雹助邓退敌”,发生在河北省涉县宿堡村。我想借《文史月刊》一角,给予补遗。  相似文献   

3.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是一句众所周知的名言,常用来形容一个人进步神速。然而,笔者相信很多人并不知道这句话的来历典故,更不知道说出这句话的名人从一个贫家少年成长为名留青史的英雄人物背后的精彩故事。  相似文献   

4.
丁丑芳 《文史月刊》2012,(8):125-126
政论语体是社会生活中一种常见的语体,《邓小平文选》又是近期影响力很大的政论语体著作。本文通过其答语的分析,从而得出其答语与问句中背景(预设)的关系、答语与问句中隐含义的关系和答语与问句不关联的情况。  相似文献   

5.
河北猛男 张继(1882-1947),原名溥,字溥泉,曾用名有自然生、燕客、警(音仇)、黄帝之子孙之多数人、姜白等。出生于河北沧州世家大族。辛亥革命期间,许多仁人志士还给张继起了一个绰号:“三将军”。乍闻此名,不禁让人联想到《三国演义》里的那个当阳桥上一声吼、吓退曹军八十万的燕人张翼德。诚然,自古燕赵多慷慨豪侠之士,张本人生得也魁乎其伟、孔武有力,真是一个北方汉子。并且也同张飞一样,性格直率,脾气火爆,活脱脱一个顶天立地的猛男形象。  相似文献   

6.
走在回寝室的路上,旁边熟悉而又陌生的同学的欢笑似从另一个时空传来,明明近在咫尺,却又远在天涯,我想这就是“咫尺天涯”的距离吧。灯光把我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很清晰。  相似文献   

7.
1960年初,一位中学教师写文章上纲上线批判朱洗及其著作《生物的进化》。当年“左”道横行,发表这样一篇文章很可能引起一场大的风波,甚或招来一场不小的灾难。有关方面请示负责科技工作的聂荣臻副总理,聂荣臻采取了和风细雨的方式,既批评了朱洗的错误学术观点,又保护了他的积极性,同时向批判者讲清楚如此处理的道理。风云散去,雨过天晴,事情圆满解决,有关人员都受到了深刻教育。  相似文献   

8.
在贵州省贵定县城关镇南2公里的高坪村东南角处的高山上,有一座清朝时期修建的雄伟的坟墓.坟墓主体高5米,直径10米;墓碑高3米,宽1.5米,碑盖高1.5米,碑眉刻有“再造乡邦”四个字.墓前有一双高高耸立的石柱华表,并有名人对联镌刻其上,题联的均为清朝封疆大吏一品重臣.  相似文献   

9.
我的父亲     
赵亦凡 《南京史志》2010,(11):29-29
我从小体弱多病,一天两头往医院跑,父亲总是陪着我,照顾我。所以,我从不责怪父亲不在我年幼时让我学些什么特长,我知道不是父亲不想给我学,而是我身子单薄。  相似文献   

10.
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曾这样描述一位机灵可爱的“山西娃娃”:“他是个圆滚滚的胖孩子,长着一张娃娃脸,只有十二岁,但己能照顾自己,……我问他为什么当红军,他回答说:“红军替穷人打仗。红军是抗日的。为什么不要当红军呢?”  相似文献   

11.
吴颖 《南方人物周刊》2013,(33):112-112
我家祖坟在村北g 块凹地里。走进去首先看到的是二爷的坟茔。二爷生前和其他爷爷辈的人一样,慈眉善目,惟一不同的是,他曾做过一回贼。  相似文献   

12.
一 由于人类受太阳滋润多多,人们总是情不自禁把无限讴歌慷慨地奉献给它,最经典和最具有影响力的莫过于意大利著名咏叹调《我的太阳》。  相似文献   

13.
儿时映象这里要讲述的是一个特殊时代里特定家族的特别故事,当然先从父亲讲起。父亲,对我来说,意义是重大的,印象却是模糊的。能记得起来的最早一个映象,或者说是在我脑际中能闪现的印象,他是骑着高头大马向我飞驰而来的一位将军。  相似文献   

14.
“他是谁?”“一个和尚。” 女性朋友想从我这里认识莱昂纳德·科恩(Leonard Cohen)时,只会得到寥寥4字情报,附上“仅此而已”的口吻。  相似文献   

15.
小时候几次搬家,父亲总小心翼翼地抱着一只旧皮葙。生怕别人不小心碰到摔坏了。旧皮箱里藏着什么?对我来说是一个谜。直到我上了初中,父亲才解开谜底。  相似文献   

16.
李丹 《古今谈》2005,(3):41-41,37
王云五先生生于1888年,祖籍广东香山。1979年8月14日病逝于台北,享年92岁。2000年6月,他的儿子王学哲在百家出版社(上海)自费出版《读书与求学》(王云五著,王学哲编选),内收王云五自述体文章七篇:《我的生活》、《我的学校生活》、《我怎样自修》、《怎样鼓起读书的兴趣》、《青年成功的要素》、《运动家风度》、《读书与求学》。版权页上印有“印数:113000册,ISBN7—80656—060—2/G416,定价:赠送”。  相似文献   

17.
建平 《文史天地》2008,(12):4-9
在世纪之交的2000年,美国《新闻周刊》评选出最近一千年全世界的40位智慧名人。其中中国有三位:一位是毛泽东,再一位是成吉思汗,第三位就是左宗棠。  相似文献   

18.
苏雪林在《浮生九四》(三民书局,1991年版,下同)中说,对文化界人物,她“最敬重者,唯有胡适先生一人”,并自命为胡适的再传弟子。胡适去世后,为遭悲怀,苏雪林写了《冷风凄雨哭大师》《适之先生和我的关系》等七篇追忆文章。后结集成《眼泪的海》。  相似文献   

19.
《西行漫记》一书,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帕克斯·斯诺的力作。美国著名记者白修德曾评价说:“《西行漫记》是经典性报告文学的样本,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对新大陆的发现一样,是震撼世界的成就。”  相似文献   

20.
肖思科 《文史博览》2007,(10):24-26
在中共早期历史上,"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之说曾相当流行。随着历史大幕的揭开,人们逐渐弄明白了它的来龙去脉,但对其中所谓"半个人物"仍感到费解。前几年出版的《杨尚昆回忆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