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清朝在西藏建立起直接统治是通过1718-1719年的“驱准保藏"战争实现的。1720年以后,清朝在西藏建立的行政体制几经变化,按其自身发展,可分三段考察。1720-1727年,为政教合一,依靠达赖──噶伦体制施政时期,主要特点是噶伦合议分辖体制。1728-1751年,为政教分离,藏王──噶厦体制为主,驻藏大臣监督时期。1751-1911年,为恢复政教合一,以驻藏大臣钳制达赖、班禅──噶厦体制时期。  相似文献   

2.
江苏兼上海财政委员会述论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1927年3月成立的以上海金融界人士为核心的江苏兼上海财政委员会,其性质和作用有一变化过程。该委员会最初只是蒋介石委派的筹款团体,尚不具有政府机构的性质;随着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它成为南京国民政府的财政行政机构,通过筹集垫款和发行二五库券,为南京国民政府的巩固提供了最主要的财政基础;从5月底起,委员会的财政行政机构性质不复存在,专事二五库券的发行及相关事项,直到8月委员会结束。就整体而言,江苏兼上海财政委员会是蒋介石政权初建、政府结构未臻完备阶段的产物,其所发挥的作用是暂时性、过渡性的,但却是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南京国民政府与上海金融界工商界之间最初和最主要的中介环节,并使二之间的关系在磨合过程中得以维系。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西南边陲的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从亚东到拉萨,穿越喜马拉雅峡谷和冈底斯山脉,有一条由低海拔到高海拔的崎岖古道,这条道路充满艰险,却也风光万千。沿途不断变幻的森林、湖泊、雪山、荒原、冰川景观,如诗如画;城镇、乡村和牧场点缀其间,又使这条道路洋溢着生命的气息。数百年来,作为一条重要商道,它连通着西藏腹地和不丹、锡金、尼泊尔和印度诸国,使西藏这片高天厚土透过这里,向世界散发着它的神秘气息。2003年秋天,我们沿着这条山谷,再度走向亚东,再次体味百年前发生在这条山谷的一幕幕血腥和悲壮。  相似文献   

4.
清末边疆地区新政举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清末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的新政,曾多有否定,研究也未能深入展开;近年来发表了一些有关这一问题的文章,其中又出现了评价过高的倾向。本文从清末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面临帝国主义侵略这一严峻形势考虑,以清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政策的变化为背景,以边疆大吏的治边活动为重点,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四个方面,概述了清末东北、蒙古、新疆、西藏实施新政的情况。  相似文献   

5.
边吉 《中国西藏》2004,(3):12-18
今年是西藏江孜抗英战争100周年纪念,为此本刊特组织专辑,再现当时战争的惨烈和西藏军民为保卫家园所作的殊死抗争,从而歌颂和弘扬西藏人民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提升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6.
7.
近代直隶地方政府在执行中央政府矿业政策的过程中,既执行中央政策,又加强自己的控制权,因而导致直隶现代煤炭企业发展不快,土法煤矿大量存在。清中央政府鼓励兴办现代矿业的政策成效大减。  相似文献   

8.
使节制度是近代外交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近代使节制度产生于总理衙门时期。清末新政十年间,清政府通过严格出使大臣的选用标准,统筹使馆随员的使用,实现使馆定员定岗,控制出使经费的使用,健全使馆武官制度,重申中国接受及派遣使领的合法权利,对中国近代使节制度进行了变革与完善。这一时期的变革围绕集权、高效展开,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使节制度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9.
使节制度是近代外交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近代使节制度产生于总理衙门时期。清末新政十年间,清政府通过严格出使大臣的选用标准,统筹使馆随员的使用,实现使馆定员定岗,控制出使经费的使用,健全使馆武官制度,重申中国接受及派遣使领的合法权利,对中国近代使节制度进行了变革与完善。这一时期的变革围绕集权、高效展开,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使节制度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10.
程凤翔、段鹏瑞及夏瑚等官员对西藏察隅等地的全面勘察及积极经营并非一次孤立的事件,是清政府改变统治理念,更换统治方式,由"间接"到"直接",健全及加强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防御侵略的组成部分;是实践现代国家建制、有效经营版图的客观要求.他们的全面勘察及积极建设,保障并延伸了清政府在察隅等地的统治.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中,社会化史的研究大为兴盛,而从前热门的政治史则颇有冷落之感。在有数的几个还比较受学术界关注的政治史课题里面,晚清最后10年的新政应该算是较重要的一个。笔也是晚清新政的研究和热心关注之一。因此,李甫一出版,笔便仔细拜读,并写就以下的评论,以就教于作李细珠先生及学术界同仁。  相似文献   

12.
国外清末新政研究专著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清末的最后10年,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一个关键时期。在这10年里,清政府面对外力的压迫和国内要求变革的形势,为继续维护其统治,自1901年开始,在政治、军事、经济、教育、社会等各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有关这段历史,国内外的学者已做了不少的研究。但遗憾的是,在日益国际化的今天,研究清末新政的中外学者之间并没有进行很好的交流和沟通。有鉴于  相似文献   

13.
清朝驻防西藏官兵的制度是清朝对西藏地方主权的标志之一,对于维护清朝驻藏大臣、达赖喇嘛为首的西藏地方政府的权力,以及西藏社会的安定、保卫边防等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After the Opium War in 1840, China was more and more semi-colonized. Around the turn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national strength of the Qing Empire was quickly weakening. As a result, the Qing Court exercised a weaker rule over Tibet, and its political relationship with Tibet was consequently affected. On the problems of how to resist foreign invasions and how to handle Tibet's internal affairs, the Qing Court and  相似文献   

15.
论康熙末年清军两次入藏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珍 《清史研究》2002,(4):94-103
康熙末年 ,清朝以逐准噶尔部出西藏为契机 ,先后两次派兵入藏。第一次是纯粹军事意义上的行动 ,结果将亡兵败。第二次入藏取胜归于争夺民心政治战的功绩 ,与康熙帝正确审视政治环境、内外政治因素 ,利用卫拉特蒙古内部矛盾 ,区分蒙、藏民族关系等政治策略选择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康熙帝充分利用青海蒙古的军事力量和在藏的政治影响力 ,以“恢复你祖道法”为承诺 ,册封郡王等手段 ,拢得民心 ,使其出兵助战。同时 ,以从政治上取得优势为着眼点 ,册封塔尔寺灵童 ,树立达赖喇嘛这面宗教旗帜 ,大力争得蒙藏民众的支持 ,最大限度的孤立、瓦解准噶尔部在藏势力 ,为顺利入藏的决定因素。值得注意的是 ,在充分利用青海蒙古的过程中 ,康熙帝对西藏问题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转变 ,直到最后的取而代之 ,实现对西藏的直接管理。  相似文献   

16.
论清末彩票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彩票具有明显的赌博性质,为清朝禁赌法津所不容,传入中国后一度遭止。清朝末年财政窘困,天灾人祸交逼,清政府缺乏吸引民间投资的不效手段,遂为得不借彩票应付各种要需。中国彩票首先在求灾的名义冲破法律的禁阻创办于上海;各地政府纷纷仿效,寻找名种借口滥发彩票,作为敛财的新手段;清政府无力干预,它对彩票正常行销的种种规定也形同虚设。清朝覆灭前10年间,彩票风靡全国,绝不是经济政策的进步开明,而是清政府权力衰微  相似文献   

17.
试论清末新政时期政区变革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政区变革是清末新政改革的一部分,政区变革的得失是清末新政成败的一面镜子。本探讨清末新政时期的苏淮分省以及察哈尔、热河、绥远、西康建省问题,具体考察各种建省动议的前因后果,以期为观察清末乃至民初的相关政治变革问题提供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18.
晚清政治的变革对新史学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挽救民族危亡的意识和政治启蒙的需要唤起了史学革命,以民主为指向的政治文化为新史学的发展确定了方向。政治改革不仅为新史学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也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相似文献   

19.
这一时期的教育创新,是以学习和吸收西方现代明成果为前提;以“中体西用”为宗旨;以兴办新式学堂、废科举、改革教育体制为标志,以抵御外辱、治国安邦为目的,向封建传统教育发起冲击,使传统教育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特别是以京师大学堂为代表的一批高等学府的相继创建,不仅结束了中国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的历史,而且在促进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等方面,有着特殊而伟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晚清地缘政治困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尹海全 《史学月刊》2005,526(7):64-69
19世纪中叶,中国成为典型的陆海复合国家,东南海疆与北部陆疆一样,成为威胁国家安全的主要方向;地缘战略上的两难选择、强邻环伺的地缘政治环境和矛盾交汇的地缘战略区,是严重影响和制约晚清社会变迁的三大地缘政治困局;地理环境和生产力的长时段演进、全球范围内欧洲对亚洲的支配和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冲击、晚清帝国的边缘化趋势,是三大困局之成因;清王朝之应对失误,为其覆亡埋下祸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