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佤族木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曾经在全国舞台上风靡一时的佤族舞《阿佤人民唱新歌》,其歌声和舞蹈亢进而有力,极合木鼓的节奏,富有佤族的特色。 在滇西南的西盟、沧源两县阿佤山区,随处都可以见到木鼓。木鼓种类繁多,功能各异。孩子们手里的玩具木鼓,小巧玲珑,可以当工艺品看待。佤族喜好歌舞,歌舞的伴奏乐器也有木鼓。这种伴奏用的木鼓形体较大,但也适应于舞蹈的要求,既是伴奏乐器也是舞蹈的道具。 佤族每个村寨,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大木鼓,庄严雄伟,供奉在专门的木鼓房正中的平台上。每个木鼓房里的大木鼓都是一雌一雄两个,雌木鼓稍大,雄木鼓稍小。…  相似文献   

2.
韩全红 《旅游》2004,(2):42-51
阿佤山,位于云南省思茅地区西盟佤族自治县,拉祜族人称西盟为“西密”,傣家人称西盟为“勐坎”,意思都是“产金子的地方”。西盟佤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思茅地区西部,怒江山脉南端,是中国仅有的两个佤族自治县之一,也是国家特困县。怀着对佤族“司岗里”传说的向往,唱着儿时就经常唱的“阿佤人民唱新歌”,我从北京到云南昆明,没来得及欣赏昆明的美景、品尝昆明的美味佳肴,就迫不及待地去火车站前的长途客运站,登上了开往思茅地区行薯所在地——思茅市的长途卧铺大巴车,开始了我的阿佤山之行。  相似文献   

3.
采风琐记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一著名歌曲《阿佤唱新歌》中有这么一句:“江三木罗”。全国书刊印成铅字的注  相似文献   

4.
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初,我到了澜沧拉祜族傣族自治县,同我的佤语老师三木刀会合,向蕴藏着丰富的佤族文学遗产的澜沧江两岸的深山密林进发,去搜集佤族神话史诗《西岗里》。佤族是云南省西南部的古老民族之一,属于宗色人种,现有人口二十六万六千多。分布在沦源、西盟、澜沧、孟连、耿马、双江、镇康等县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西岗里》就在这些地区广泛流传。佤族历来对《西岗里》有两种解释:西盟一带说“西岗”是石洞,“里”是出来,即人类从石洞里出来;沧源、澜沧一带说“西岗”是葫芦,即人从葫芦里出来。尽管两个地区的佤族人民对“西岗”的解释不同,但是  相似文献   

5.
王式廓 《百年潮》2015,(3):80+82
(油画·1951年)美术点评《解放区的天》描绘的是解放区的人民欢庆自己在土地改革中翻身做主人的欢乐场面。画面近处的轿子挂满红花,欢快的儿童在人群中奔跑;画面中央手持板凳的毛泽东和农民亲切交谈,亲切而温和,人们难抑心中的欢喜,将这位解放区的领导人围了起来;画面远处吹唢呐、扭秧歌的队伍热情奔放,欢乐声响彻解放区的天际。作品构图层次清晰,歌颂了解放  相似文献   

6.
清雍正朝,清政府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行改土归流,基本上废除了土司制度,改土归流不仅在政治上废除了土司的世袭统治,加强了中央王朝在南方民族地区的统治;在经济上取消了领主制剥削,增加了经济收入,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状况,具有历史的进步性。在土司统治时期,土司对属下的百姓在政治上残暴淫虐、严刑酷法,广大少数民族处于土司的残酷摧残和压迫之下,被视如牛马,任其宰割;经济上土司横征暴敛,各种经济剥削和超经济剥削非常沉重,给少数民族带来极大的痛苦,人民生活于赤贫之中。  相似文献   

7.
佤族居住在云南澜沧江以西和怒江以东的怒山山脉南段的阿佤山区,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古老民族之一。佤族过去没有文字,许多优秀文学作品都是口头文学。他们的文学作品中,有关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动植物特征的故事、童话和寓言特别多,反映的生活面也较为广阔。这是佤族人民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创作出的独具风格的民间文学作品。为什么佤族文学中解释自然现象和动植物特征的故事、童话和寓言特别多呢?这跟他们民族的社会历史、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密切关系。据从事民族历史研究的同志调查:佤族在解放前夕,因历史发展条件和周围环境影响的不同,社会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在阿佤山的中心地区,即西盟、沧源等县,  相似文献   

8.
云南沧源崖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沧源位于云南西南边境,北与耿马为邻,东与双江、澜沧相接,西、南两面与缅甸之掸邦接壤。全境多山,是著名的阿佤山区的一部分。佤族是这里的主要居民,约占全境人口十分之九,此外有少数的傣族、拉祜族和汉族。1965年初,云南省历史研究所调查组到沧源调查佤族的社会历史,在人迹罕至的高山上发现了古代的崖画。崖画共发现六处。调查工作从1965年1月20日至2月18日,历时近一个月。最  相似文献   

9.
新米节     
新米节,是佤族人民最喜爱的节日,意为稻谷成熟,喜庆丰收,品尝新米的日子.为了让各地佤族同胞能够共同欢度“新米节”,1991年,沧源佤族自治县和西盟佤族自治县联合决定,把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四日定为佤族的“新米节”.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50年代初,摆在刚刚翻身做主人的中国人民面前的重要课题,就是如何巩固浴血奋斗建立起来的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那些刚刚被赶出历史舞台的反动势力并不甘心他们的失败,他们以各种方式与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相抗,试图夺回失去的天下。于是,正义的力量与残存的反动势力之间,在新的领域以新的方式展开了较量。针对  相似文献   

11.
芦笙之歌     
一支祖辈传下的芦笙,季卜随着阿爹到处流浪,泪水化成曲曲悲歌,笙声诉不尽心中的忧伤。那年风雪埋住了山城,阿爹倒在地主的门前:没有土地,没有房产,身边的芦笙呵被鲜血浸染··一l次着阿爹留下的芦笙,我又走在流浪的路上,笙声呵不再悲声呜咽,祖国已迎米了黎明的曙光。鱼儿游进辽阔的大海,我回到洒满阳光的家乡,吹响芦笙呵唱新歌,山山岭岭迥荡着欢乐的音响。我曾在激浪中逆流航行,也曾在阳光下起舞欢唱,芦笙和我依旧相伴,诉说着我的欢乐和希望。我失去了我的芦笙,就象百花遭尽严霜摧残;没有歌声,没有笙声,我把我的信念在心底珍藏。生活里怎能…  相似文献   

12.
春耕(怒族)     
女唱:江东的阿哥哟,你听,布谷鸟叫得多么欢乐。男唱:阿妹哟,阿哥听见了,布谷鸟唱的是春耕歌。女”昌:布谷越唱越高兴,唱得杜鹃开遍了山坡。男唱:杜鹃花开遍了山坡,我们就要积肥、春播。女唱:勤劳的阿哥哟,请赶快架牛、挥锄。男唱:勤劳的阿妹哟,秋后再唱丰收歌。春耕(怒族)@施文兴~~  相似文献   

13.
从封闭走向开放──裕固新歌(中)李均世世代代以放牧为生,过惯了“一顶帐篷驮牛驮,随着牛羊度生活”的裕固族,如今在市场经济急切呼唤下,转变观念换脑筋,立足支柱产业和传统产品,走向市场,投身开放大潮,汇成了“千年牧歌唱新曲,裕固人走上五彩路”的新歌。巍峨...  相似文献   

14.
让水酒作证     
我是第一次到阿佤山的人。当我踏上这块神秘的土地时,我就想:近年来,内地农村已是春回大地,无限生机了。这处于最边远地方的阿佤同胞呢?他们还是那么穷吗?还是那样赤身裸体过日子吗?在今天,阿佤山是不是也大变了呢? 我的响导,一位叫叶巴拉的佤族  相似文献   

15.
工作时期6月22日,从昨夜起落着大雨,今早继续不停。我为彻底除去同事们对土司叛变的疑虑,同夏策两人,往耿马城去找土司商议征工办法。向圈官借了两匹壮健骑骡,冒雨出发。沿汽车路走上南定、小黑两河的分水山脊,岔到往东南的小路上,越过双马山。小路非常险滑。午间下到耿马坝子边一座摆夷村里,在伙头家开烧。并叫他送信请土司罕裕卿出城在蛮Le(读法文音)寨缅寺里相会。下午5时到蛮Le。坝子路程虽只15里,但经好几处泥塘,泥深及马腹,走了三个钟头才到。到蛮Le缅寺后,这寨的伙头知道我来,送米送菜来供应,还有几个熟香的芒果。黄昏后罕裕卿带着…  相似文献   

16.
民国时期,从制度、立法及法律法规层面,土司制度显然是封建残余,只能废除,实行改土归流。但是,在实际社会中,土司又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事关边疆稳定和国家安全,不得不正面应对。因此,各级政府在"废除土司"、"改土归流"的大旗号下,根据各地区、各民族的实际,不断探索,不断发展,推陈出新,磨合适应,力求找到适合自身实际工作的政策和措施,改良土司行政,为延续几百年的土司制度在民国国家体制中找到一个合法的制度性、政策性存在。这些具体工作和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政策的制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雍正二年(1724年)至雍正五年(1727年)间,贵州长寨地区(今贵州长顺县长寨镇)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史学界,对这次事件性质的评议分歧较大。有的同志认为,长寨事件是中央王朝通过对土司的战争,废除了野蛮的土司制度,取消了土司对少数民族的压迫和剥削,为社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加速贵州  相似文献   

18.
正歌曲情感教学是学唱新歌教学的升华部分,即运用歌唱技巧与策略把歌曲所蕴含的情感表达出来,从而让听众理解歌曲,感动听众。歌曲情感教学和学唱新歌教学是歌唱教学的两部分,但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单独重视情感教学或学唱新歌教学都不会成就一首动听悦耳的歌曲。歌曲情感教学应贯穿于歌唱活动始终,并最终将幼儿对歌曲的内在情感体会通过歌唱技巧与策略让倾听者感受到。  相似文献   

19.
解放初期,政和县的群众文化活动十分活跃。究其原因首先是广大劳动人民刚从“三座大山”压迫下解放出来.民间文艺活动是人民群众抒发翻身做主人心情的好形式;其次,解放初,百废待兴,文艺正是教育人民、凝聚民心的一种重要手段;第三,大批南下干部和外地教师带来了新思想、新文化,诸如话剧、歌剧、活报剧及秧歌、腰鼓等相继传人政和。本文根据笔者的一些回忆及考证部分史料,对上世纪50年代政和县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过程及特点作简略介绍。  相似文献   

20.
有一年,一群英国官兵,偷渡萨尔温江,入侵我国班洪、班老一带地区,烧杀奸淫,无恶不作,并扬言“要把佤族人杀得鸡犬不留”,妄想独吞阿佤山河。一日午夜,佤族壮士躲在丛林里,商议如何击退敌人。班洪寨子的一个勇士说:“我们用晒干了的牛皮挂在树上,向树上空放火药枪,然后退在一旁观看……”大家听了都点点头,齐声说:“好,好,好!”第二天,东方还未发白,英国兵持枪荷弹摸到了这片丛林,看见树上挂着一块又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