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国《江南水利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江南,是一个内涵非常宽泛的地域概念。《江南水利志》中的“江南”,根据《江南水利志》叙例所言,“对江北而言”,指今天的上海和江苏省长江以南地区。这里河港纵横、水域广阔,有利于发展灌溉、航运和渔业,是著名的鱼米之乡,直到今天依然是中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但是因  相似文献   

2.
江南地区的早期抗币──“江南商业货币券”考述金诚,俞大雄在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江抗”部在苏(州)、常(熟)、太(仓)抗日游击根据地曾发行了江南地方抗币─—“江南商业货币券”,流通于苏常太、澄锡虞地区。如今该券留存甚少,颇足珍贵,现将“江南商业货币券”的发行背景、印制经过及其影响分述于下:(一)1939年5月,叶飞根据陈毅同志的指示,率新四军江南部队东进纵队进入苏南东路地区(沪宁线以北、长江以南、常州以东的地区)的无锡、江阴一带,把东进纵队与当地的抗日武装组编为“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并成立了东路工作委员会,统一领导苏南东路地区的党政军工作。1940年5月,谭震林同志化名林俊,奉调进入苏南东路,担任江南人民抗日救国军东路指挥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创建了以苏(州)、常(熟)、太(仓)、澄(江阴)、锡(无锡)、虞(常熟)为中心的抗日游击根据地。当时在苏常太、澄锡虞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流通领域内,曾一度发生了市镇、农村辅币缺乏的困难,其主要原因是日寇大肆搜括战略物资,特别对银元,银毫及铜元的大量掠夺,造成了市面辅币的紧缺。当时社会上出现了乱发辅币的混乱情况,其“紊乱情状,达于极点,既无基金之保证,又乏法定之手  相似文献   

3.
在新四军史研究中有一种说法,认为国民党蒋介石同意南方各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开赴江南敌后抗日,是企图“借刀杀人”,“企图借日军之手消灭新四军”。理由是:江南是日伪统治的中心地区,敌情严重;又是平原水网地区,游击队不便活动。笔者对这种“借刀杀人”说不能赞同,现简述一孔之见如下:  相似文献   

4.
潘越  张永龄 《旅游》2004,(3):73-75
一提长城,人们会立刻想到象征中国、闻名于世的万里长城。没想到,山清水秀的浙江临海竟然也有长城,而且连文物专家、中国长城学会会长罗哲文也誊之为“江南八达岭”。趁十月末至冬月初举行中国江南长城节之际,我飞赴临海,一睹了“江南长城”的风采!  相似文献   

5.
杨展 《安徽钱币》2006,(2):10-10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南洋大臣刘坤一经呈请获准,建成江南铸造银元制钱局;三十年(1904年)改称江南户部造币分厂;三十二年(1906年)又改为江宁户部造币分厂(时江南省管辖范围为今江苏全省和安徽南部地区)。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开始铸造“江南省造库平七钱二分光绪元宝”银元。到三十一年(1905年)止,前后铸有1套无纪年(俗称老江南)和8套以干支为纪年的“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及“乙已”光绪元宝银元。  相似文献   

6.
又见春如许     
杨大洲 《旅游》2002,(3):38-39
我做过一个关于江浙地区 民俗风情的专题《杏花·烟雨·江南》,为此曾寻访了许多淳朴、秀美的水乡村落。这里介绍的就是一条我非常喜欢也极有特色 的路线。 古诗云:“烟花三月下扬州”,“又 见春如许”。  相似文献   

7.
过江鲫 《风景名胜》2010,(10):98-101
曾经几下江南的乾隆皇帝,亲笔彰扬的“御碑”无计其数,但这块碑属“江南最大”,内容也无出其右,它记载了浙江黎民在大灾年月不欠分文如期上缴钱粮的实绩。  相似文献   

8.
无锡拾趣     
无锡位于江苏太湖北岸,沪宁铁路、京杭大运河和锡澄运河在此交汇,是太湖地区最大的内河航运中心和工业城市,我国江南的旅游胜地,有“小上海”之美誉。  相似文献   

9.
这里是江南     
这里是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千里莺啼绿映红”的江南,“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江南,“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江南,“路长梦短无寻处”的江南,“采莲南塘秋”的江南,“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江南……诗的江南。雨丝丝,路绵绵,风轻轻,水柔柔。绿绿的波,旧旧的船,短短的桥,窄窄的街,老老的屋,美美的味,串成了长长的历史,又缩成了小小的镇子,被安放在江南暗暗的天空下,镇子叫周庄。踏着栗色窄小的石板路,嗅着水气清弥的味道,望着木制的回廊,镂花的格窗,白壁上挂着水渍,白壁下粘着青苔,青苔上附着露水,露水里映着灰瓦,灰瓦排成了马头墙,马头墙里是“轿从前门进,船自家中过”的庭院。庭院里有  相似文献   

10.
江南是一个以太湖为中心的水乡泽国 ,传统研究中所认为的该地区作为一个整体 ,在生产和生活习俗等方面是共同无差别的。但是应该注意 ,区域内地理环境所存在的细微差异 ,都会导致民众生活形态的很大不同。本文以乡镇为集中讨论的对象 ,指出江南传统的大宗生产基本已形成了“蚕桑区”、“稻作区”和“稻棉区”的分异 ;而且大田劳作、家庭副业、集市贸易、外出经商、岁时节俗、民间信仰 ,既有着共同点 ,更有着诸多迥异之处 ,原因都与太湖周边平原低乡的地理环境差异有关。具体而言 ,有从西部山地延续下来的低丘 ,也有东部以“冈身”为界线的“东乡”、“西乡”的分域 ,更有滨海沙地独特的生活环境 ;在这些差异本属细小的区域内 ,乡村民众的生活形态却因此大为不同  相似文献   

11.
<正>晏几道的《梦入江南烟水路》,从北宋吟咏至今,绵延不绝,脍炙人口。千百年来,江南烟水已浓缩为地域文化的一个鲜明的标识性符号。如果择一词汇来形容江南文化,那就是—“水文化”。当然,这种“水文化”既非小河流水,也非浩瀚大海,而是一种由江、河、湖、塘等“众水之水”汇聚而成、多元共生、美美与共、和谐共荣的“水文化”。  相似文献   

12.
青海省祁连县是祁连山原始森林主要分由地区,也是青海省主要林业产区之一,是迄今为止原始生态保存较为完整的区域,1980年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这群山环抱的黑河流域中下游地区,挺拔俊秀的松柏依山昂立,展示肴伟傲与森严;灌丛连片,绿柳泛翠,各显婀娜多姿的神韵;波光粼粼、蜿蜓曲折的河溪,留下一路欢歌,播下蒲谷秀泽,将雪蜂、群峦、草地、田野、沟谷装点得光彩绚丽。这里因风光秀丽、景致迷人,素有“高原明珠”和“牧区江南”之美称。  相似文献   

13.
绿色是春天的色调。而要说起春天的绿,人们会很容易想到江南。“春风又绿江南岸”,“春来江水绿如蓝”,“绿树村边合”,“翠竹入幽径”……春天的江南,就像在绿色里浸泡过的,满世界都碧绿透了。那春天的大西北呢,那绿恐怕就大为逊色了吧?其实,西北的绿色也自有它动人的地方。  相似文献   

14.
荷,也称莲。中国最早的辞书《尔雅·释草》中解释说:“其花菌萏,其实莲,其根藕。”把荷花称作菡萏,如今已显得很生冷,通俗些还是叫荷花、莲花,有时也涵盖了荷叶、莲叶,以及莲蓬、莲子、莲藕。古乐府《江南》有:“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当然,头一个“莲”在这里是古意,专指“试烦春笋手, 聊为剥莲蓬”的莲,而不是孟浩然诗中的“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相似文献   

15.
“家学”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独特文化现象,在中华文化史上悠远绵长。家学在江南发展甚早,清代是江南家学发展的顶峰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家学发展的极盛阶段。本文试以中国传统社会的家法族规,科举制以及江南儒商贾而好儒的社会风气三方面为切入点,分析清代江南家学兴盛之原因,为进一步纵深研究清代学术史作铺垫。  相似文献   

16.
谈家胜  金晶 《江淮文史》2022,(4):157-168
<正>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江南文化便是学界研究的热点,吸引着海内外学者的关注,研究领域广阔、成果丰富。学界关注皖江区域文化则始于20世纪90年代“文化圈”的学术探讨。自2004年12月安庆师范大学承办首届“皖江地区历史文化研讨会”以来,这种以安徽省社科联主导、皖江流域相关高校轮流承办、每两年一届的皖江地区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迄今已举办九届,有力地推动了皖江区域文化研究的深入,同时也发现了一些研究的瓶颈问题。  相似文献   

17.
“削鼻班”事件是发生在明末清初金坛、溧阳地区的一次奴变事件,是明末农民起义的一个组成部分。关于这个问题,著名史学家谢国桢先生在《明末农民大起义在江南的影响——“削鼻班”和“乌龙会”》中有所涉及。但该文论述尚不够详尽,某些观点也有可商议之处,因此有必要重新加以讨论。 一、对《明末农民大起义在江南的影响——“削鼻班”和“乌龙会”》一文的商榷 削鼻班事件发生于金坛、溧阳二县。其记载散见于方志及私人笔记中,集中载述此事的在金坛有于墉《金沙细唾》,在溧阳有周廷英《濑江纪事本末》。《金沙细唾》主要记述了甲申(1644年)五月和乙酉(1645年)六月发生在金坛县境的两次奴仆暴动;而《濑江纪事本末》则记载了乙酉(1645年)五月至十一月发  相似文献   

18.
两宋时期,由于辽、金、西夏、蒙古陆续在我国北方扩张其势力,战争相当频繁。于是北方的汉族纷纷南迁,自黄淮流域渡江移居江南;进而逾五岭、迁到珠江流域乃至海南。汉族南迁的势头与避战乱密切相关,“靖康之乱”后是汉人渡江南迁的高潮,衣冠士民“襁负而归,相属于路”。南宋在临安建都之后,偏安东南,“西北流寓,皆抱孙长息于东南”。而荆襄沅湘一带,是自西北迁往东南的交通要道,也有不少汉族士民在荆湖地区定居,“西北士  相似文献   

19.
金运昌 《收藏家》2007,(6):37-38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在位期间,曾六次远赴江浙地区视察游历。高宗弘历事事步趋乃祖,故亦有六下江南之举。他们祖孙二人的十二次“南巡”轰轰烈烈,前无古人,成为“康乾盛世”最为夺目的亮点之一。  相似文献   

20.
自东汉张角创立道教后不久,天台山就成为江南道教圣地.三国时葛元“初在赤城,后入括苍、盖竹等处.”东晋时,孙恩江南五斗米道农民起义,主要活动在浙东台州地区,对天台山道教发展起到重大影响.但是,真正在天台山建树道教教义,使天台山名列中国道教圣地之林的,是南朝著名道教学者陶弘景和唐代司马承祯、宋代张伯端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