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死辩思     
中国人自古谈死色变,忌讳谈死,另一方面,人们从未放弃过对生、对永恒的追求。生与死,这一对矛盾,既是相辅相成的,他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相互融合,但同时又是相互对立的。如何正确看待死亡?如何正确看待生死?本文试着从哲学的角度入手,一分为二地对生死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2.
理学家们认为世界是真实的,不是虚妄的。他们都崇尚理性,反对世俗迷信。吕坤继承了这一理性主义的传统,对传统的世俗迷信进行了批判。一对鬼神迷信的批判人的生死是一种自然现象,是自然界的一种生命循环的生物运动。但对古人来说,由于他们不懂得这种生命新陈代谢的运动规律,往往把生死现象看得十分神秘莫测,由此产生了鬼神迷信,认为人死后灵魂不死而  相似文献   

3.
仰韶文化的"人面鱼纹",代表着一种生死轮回观念;鱼作为生死轮回的媒介,引导灵魂重生;上古传说中颛顼、后稷化身为鱼,死而复生的故事,为鱼作为生死轮回的媒介的观点提供了文献资料的支持.  相似文献   

4.
正这是一条看不见的战线,每个人都有一段惊心动魂的传奇;这是一条死守信仰的战线,每个人都为了同一个黎明奋勇向前;这是一个血色惊澜的战线,每个人都做出了无悔的生死抉择。他们是伪装者,战斗在敌人的心脏;他们是听风者,守护永不消逝的电波;他们是利剑,  相似文献   

5.
<正>对于足球运动在人们生活中的分量,英国的足球名宿比尔·香克利曾留下过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足球无关于生死,它高于生死。"香克利最辉煌的足球生涯是在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不知他是否想到,足球从来就和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一旦这样的政治又属于某个独裁者,那么足球就真正会关乎生死  相似文献   

6.
论敬怠     
天下同家之存亡,身之生死,只系“敬”和“怠”两字,敬则慎,慎则百务修举;怠则苟,苟则万事隳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莫不如此。这是明代吕坤在《呻吟语》中所说。把国家存亡、人之生死。只系于敬、怠二字,看起来有些危言,而细细体会确有其深博之处。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个14岁的男孩用生命谱写的故事,这是一个在生死面前舍己救人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郭永成的高尚品德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这个亲切的名字传遍了大通的山山水水。  相似文献   

8.
直面人生     
《名人传记》2020,(5):1-1
这是一段异常的时期,新型病毒、居家隔离、生死无常……这些既沉重又严肃的字词毫无征兆地冷冰冰扑面而来,你、我,地球上的大部分人,近的,远的,因此有了共同的经历。在和平年代经历这一切,谁还能内心安然无恙?历史会怎样描绘这一切,会以什么方式什么面目出现在未来?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有无数的革命前辈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建设事业,怀着必胜的信念,抛头颅,洒热血,将生死置之度外。罗瑞卿将军就是这无数革命先辈中杰出的一员,在他戎马倥偬、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中曾经有过三次大难不死。  相似文献   

10.
意大利的一座地下墓室里,一张干枯的脸孔正向外张望。西西里岛的木乃伊向我们揭示着几个世纪以前的生死万象。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浙江上虞发现的西晋黄仕买地券进行了重新标点、补释和考证,该地券内容特别,券文对死者在地下的生活进行了详细生动的描述,为阻断死者同生者往来的盟誓语辞——"下能使天下作地,上为天日从西出"极具特色,属首次发现。地券所反映的阴阳相隔、生死异路的观念代表了当时生人对死者的态度,对研究这一时期的丧葬习俗和生死观念提供了生动的范本。  相似文献   

12.
一个是京剧艺术大师,一个是富家千金小姐,在大上海的这个人生大舞台上,周信芳与裘丽琳,演绎了一段催人泪下的爱情生死剧。  相似文献   

13.
今日的私人汽车,大多因了油价的攀升,很多人不免“马达一响,其心恐慌”。然而,马达一响,黄金万两——这句话,在抗战时期却是耸动视听的,在当时的公教人员听来,却又五味俱全。无数的人,生死皆系一方向盘,那时的司机,就有轮胎特权或日方向盘特权,他们是那个特殊时期,最下层江湖中货真价实的贵族阶层。  相似文献   

14.
若追溯电子游戏这一数字文化遗产的脉络,应从它的前身——传统游戏说起。无论是马家窑文化多人舞蹈纹彩陶盆中的远古舞步,还是美洲密林中关乎生死祭祀的玛雅球赛,游戏不仅仅是一种消遣的娱乐行为,其背后亦有复杂的社会文化意义。故文化史学家约翰·赫伊津哈认为“游戏比文化更为悠久”,“游戏是人类文明的基石之一”。  相似文献   

15.
牧野之战中,周武王击败殷纣王,入主中原,建立了强大的周王朝.这一事件被载入史册,周武王成为历代颂扬的圣人楷模.在为周武王罩上束束圣人光环的同时,却用谎言掩盖了牧野之战的实际,将一场杀人如麻的残酷战争演变成了“兵不血刃”的和平权力移交,然而史实并非如此.牧野之战,是一场保国与灭国的生死决战.  相似文献   

16.
文章在系统梳理法国国家图书馆和大英图书馆所藏9份敦煌藏文文献《生死轮回史》的基础上,提供了该写本的全文英译,并对其与其他敦煌文献的关系以及该写本的写作经典来源、作者、时间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作者通过分析文本,提出了这部《生死轮回史》和其后的《回向》、《通向天界之路》是一个三部曲的假设,认为其作者是一位吐蕃佛教徒,成书年代当为公元800年左右。文章认为,这部《生死轮回史》的灵感来源于佛经《华严经·入法界品》,最后又提到《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和《大乘观想曼拏罗净诸恶趣经》,但内容和目的却是前佛教时期的生死态度和安乐观念,这一点形象地揭示了佛教传播者在西藏的第一次努力。虽然当时佛教已传入西藏,但本土宗教的影响依然没有消退,因此机敏的佛教徒在保留本土宗教一些根本性观念的同时,另一方面积极地用相似的佛教概念去改造它。就写本而言,佛教传播者保留了当时人们死后转生天界或至少脱离恶趣的愿望和最终的归宿地,最终却说明要实现这种愿望就要放弃原有的仪轨并逐渐接受佛教的修持。  相似文献   

17.
文章在系统梳理法国国家图书馆和大英图书馆所藏9份敦煌藏文文献《生死轮回史》的基础上,提供了该写本的全文英译,并对其与其他敦煌文献的关系以及该写本的写作经典来源、作者、时间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作者通过分析文本,提出了这部《生死轮回史》和其后的《回向》、《通向天界之路》是一个三部曲的假设,认为其作者是一位吐蕃佛教徒,成书年代当为公元800年左右。文章认为,这部《生死轮回史》的灵感来源于佛经《华严经·入法界品》,最后又提到《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和《大乘观想曼拏罗净诸恶趣经》,但内容和目的却是前佛教时期的生死态度和安乐观念,这一点形象地揭示了佛教传播者在西藏的第一次努力。虽然当时佛教已传入西藏,但本土宗教的影响依然没有消退,因此机敏的佛教徒在保留本土宗教一些根本性观念的同时,另一方面积极地用相似的佛教概念去改造它。就写本而言,佛教传播者保留了当时人们死后转生天界或至少脱离恶趣的愿望和最终的归宿地,最终却说明要实现这种愿望就要放弃原有的仪轨并逐渐接受佛教的修持。  相似文献   

18.
文章在系统梳理法国国家图书馆和大英图书馆所藏9份敦煌藏文文献《生死轮回史》的基础上,提供了该写本的全文英译,并对其与其他敦煌文献的关系以及该写本的写作经典来源、作者、时间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作者通过分析文本,提出了这部《生死轮回史》和其后的《回向》、《通向天界之路》是一个三部曲的假设,认为其作者是一位吐蕃佛教徒,成书年代当为公元800年左右。文章认为,这部《生死轮回史》的灵感来源于佛经《华严经·入法界品》,最后又提到《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和《大乘观想曼拏罗净诸恶趣经》,但内容和目的却是前佛教时期的生死态度和安乐观念,这一点形象地揭示了佛教传播者在西藏的第一次努力。虽然当时佛教已传入西藏,但本土宗教的影响依然没有消退,因此机敏的佛教徒在保留本土宗教一些根本性观念的同时,另一方面积极地用相似的佛教概念去改造它。就写本而言,佛教传播者保留了当时人们死后转生天界或至少脱离恶趣的愿望和最终的归宿地,最终却说明要实现这种愿望就要放弃原有的仪轨并逐渐接受佛教的修持。  相似文献   

19.
轮回观念是一切佛教宗派共同信守的教义准则,他们在“苦”、“乐”思想基础上,以生死轮回,因果报应来描绘未来生活的蓝图。他们认为“一切具有心的众生都持续地轮回无数次生死周期,而又不知道他们自己的最高的本性。坚持一种自我的观念和无休止地极力满足其需要,他们加强了束缚自己的因缘过程的激动  相似文献   

20.
湟水河上游一个叫后沟村的地方,曾发生过一对雌雄黑颈鹤为爱绝恋的故事.它们生死不离、同归于尽的悲壮感动了当地的人们.我不知道鸟类究竟有多少情感和思维,更愿相信那是在物竞天择的铁律下,源自飞禽自身的本能.但这一对黑颈鹤的爱情几乎演化成一种信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