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3年6月,务川县大坪乡团堡村农民在责任田取土时,发现1件青铜提梁壶。同年11月,在同一地点又发现青铜釜、鍪、蒜头壶各1件。1984年4月,皂角树村农民在与团堡村相邻的鞍上发现青铜鼎、扁壶各1件。我们对现场进行了清理,证明前一地点的铜器出自墓葬;后一地点由于环境被破坏,已无法辨明出土情况。团堡、皂角树距务川县城约16公里,出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金沙遗址祭祀区出土的7件青铜容器残片的器形和纹饰,可辨识其中5件属于尊、罍、瓿一类青铜器。这些铜器与三星堆遗址乃至长江中下游出土的青铜器在纹饰风格方面非常相近,推测为同一青铜体系,都属于商代南方系铜器的范畴,年代约为殷墟一、二期。三星堆遗址中尊、罍属于高等级青铜容礼器,金沙遗址祭祀区出土的这批青铜容礼器功能、地位应与之相同,表明在殷墟一、二期,作为都邑聚落中心的金沙遗址与三星堆遗址可能存在并行发展的阶段,这对重新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在陕西省扶风县境内出土了一批商周青铜兵器及生产工具,它对于研究商周时期的兵器和生产工具的发展情况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现介绍于后: 一、一九八五年十二月三十日,天度乡村民强天龙交献给扶风博物馆青铜兵器四件,其中戈二件,削一件,刀一件。现叙述如下: 1、直内戈:援宽脊圆而隆起,有上下齿,无寄,内呈长方形,中有一直径为0.8厘米的圆孔,末端两面饰夔龙纹,通长22.3、内长宽为5.9×4厘米,重300克。此戈同一  相似文献   

4.
杨倩  李大虎 《文物天地》2023,(7):104-112
2021年3月,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接受宝鸡秦川机床工具集团股份公司捐赠藏品共计456组(904件),其中青铜带钩182件这批青铜带钩以战汉时期的居多,形制多样,纹饰丰富,铸造工艺精湛,体现了战汉时期的制造风格和精湛技艺,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研究价值由于青铜带钩存在表面锈蚀、断裂、残缺等病害,提取至实验室对其进行保护修复,在修复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青铜带钩存在作伪现象。  相似文献   

5.
1976年冬,新干县群众在加固中堎水库坝基的工程中,于坝南山坡上挖出一批青铜器,计有大小青铜鼎7件、铜甗1件、铜爵1件和陶器若干。这一发现引起了江西省博物馆考古队的重视,并于1977年先后三次派员前往该地调查和钻探,采集和发掘出土有较多陶片,证实牛城是商周时期的古城址。1982年至1983年,新干县物普查组的同志先后两次进行调查,采集到燕尾形铜镞6件、圆锥形鼎足1件,陶片23块。  相似文献   

6.
汉南区纱帽山商周大青铜樽,从1965年出土,到现在已31年了.这件文物的出土,证明武汉在商周时期的文明程度已达到相当的水准.商周大青铜樽出土后,湖北省博物馆,曾作为馆徽印记在参观券上.嗣后又运往美国、德国、日本等地展出,深受国内外人士的欢迎,都为它造型华美,工艺精湛而称赞,表现了中华民族古老文明、博大精深的形象.回忆当年亲见这件文物的出上,至今犹感是件幸事.  相似文献   

7.
阎家沟墓地处于关中地区与陕北地区的边界地带,文化因素较为复杂。为探究晚商时期关中地区与陕北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陕北地区青铜铸造业的发展状况,本研究首次对阎家沟墓葬出土的十二件青铜容器进行成分分析和金相组织观察,结果表明十二件青铜器中有五件为红铜材质、四件为铅砷青铜材质、两件为砷青铜材质及一件铅青铜材质,十二件青铜器均为铸造,部分青铜器铸造后经过了热处理。结合文献分析,阎家沟墓地出土青铜器的"无锡高铅高砷"材质不同于中原地区青铜器和北方地区青铜器。其自身的重食传统比陕北地区其他李家崖文化遗址更为突出,表明阎家沟地区在某些方面其自身文化传统仍占据着主导地位。但这种现象具有特异性,其本质上仍是属于李家崖文化遗址中的一员。分析结果可为研究商晚时期关中地区与陕北地区间的文化交流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余岗墓地是邓城城址外围的一处重要楚、秦、汉墓地,2004~2005年清理的174座楚墓中16座出土楚式青铜礼器40件,包括17件鼎,1件盆,2件盏,3件簠,8件敦,1件盒,4件尊缶,3件和,1件匜。本文通过对40件青铜礼器的类型学特征比较,界定其相对年代在春秋中期后段至战国中期后段之间,并分析了这批青铜礼器形制和组合、纹饰的演变轨迹,同时构建了各类器物的发展序列,为本区青铜礼器的综合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先周时代以至西周初年周人的活动地域和陇东地区先周文化的发展历史,运用光学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仪,对甘肃崇信于家湾出土的先周至西周早中期16件青铜器的金相组织、合金成分和制作工艺进行研究。发现有13件为低锡青铜,3件为高锡青铜;就制作材质而言,共有锡青铜5件,铅锡青铜8件,铅青铜、CuS- nPbAs四元合金和CuSnPbFe四元合金各1件;其中4件经热锻加工制成,12件为铸造加工制成。5件铜盆中的4件是目前经金相分析确认的最早的锻打成形青铜容器。本工作为甘肃地区先周至西周时期青铜器和青铜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信息。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化遗产》2004,(3):31-32
秦始皇陵园陪葬坑7号坑(K0007)共出土青铜水禽46件,其中20件天鹅、20件鸿雁、6件仙鹤,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但是这批青铜水禽埋葬环境极为恶劣,出土时锈蚀相当严重,有的已完全锈蚀,有的已变形、断裂。  相似文献   

11.
应国是商周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其地望在今豫中平顶山地区.根据目前所刊布的发掘报告,今出土所见有关青铜礼器已达116件之多,其中有铭铜器计46件.此外传世的、收购的和出土于其他地方的应国有铭青铜器还有32件,总计有铭青铜器78件.它们对于研究古应国的兴衰及其历史文化面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2.
陈亮 《中国钱币》2000,(2):37-37
1974年3月,抚风县博物馆从绛帐农副公司收购站拣选到十六件形制相同、大小一致的西周青铜锛。锛正面成长方形,侧面成三角形,銎成长方形,锛正面均有三角形穿孔(如图示)。锛身长为147、刃部宽37、銎部宽39毫米,重量均在220克左右。据考证和实际了解,这十六件青铜锛均未有施用痕迹,系同一窖藏所出。这种一次性埋藏数量较多、且未见施用的青铜锛还是极少见的。我们认为这十六件青铜锛可能是当时人们储藏的财物,它具有货币的职能。 锛属斧类,我们一般把一面斜刃的斧称锛。《辞海》释锛为“削平木料的平头斧”,事实上…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北师大文博馆收藏的两件青铜器:一件青铜簋与罗振玉旧藏德克簋的铭文内容相同,形制相仿,纹饰相似,可能为同一组礼器;一件铜匜与传世的匽公匜铭文内容相同,但在形制、纹饰等方面则有所殊异。  相似文献   

14.
墓号墓坑尺寸(长×宽距地表深)方 向葬 式葬 具    随 葬 品  备注WM1北偏西60°仰身直肢木棺铜镞12枚、骨镞12枚、铜针1枚、铜泡2枚、小铜箍9枚墓葬严重破坏WM2北偏西60°仰身直肢木棺青铜短剑1件、削刀1件残墓WM3北偏西60°仰身直肢木棺青铜短剑1件、削刀1件、青铜马牌饰1件、铜针1件、铜泡9枚、夹砂红陶高领罐1件、铜丝耳环WM427×058-23北偏西60°仰身直肢木棺夹砂红陶罐1件、青铜剑1件、削刀1件、铜针1件、铜斧1件、铜凿1件、铜镳1件、青铜虎牌饰1件、铜镞3枚、铜泡8枚、铜串饰36枚、铜丝耳环2件、绿松石珠9枚、大…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科技检测手段对叶家山M126出土铜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经分析的10件器物中,有7件为铅锡青铜制成,包括6件容器和1件兵器,有3件锡青铜,全部为容器。这批铜器制作采用块范铸造工艺。祖己爵M126:16为一件商代器物。其他器物分属A类和C类普通铅的范畴。其他族属铭文铜器中,一部分器物使用了与曾国铜器相同或相似的矿料,另一部分器物与曾国铜器使用的矿料不同,体现了西周早中期青铜物料流通信息,部分以器物组的形式流通。  相似文献   

16.
浙江江山出土青铜编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9年春,浙江省江山市须江镇达河上江坝村农民在当地上高山放牛时,发现1件铜器,后又在同一地点出土5件,共计6件。市文物部门闻讯后报告浙江省博物馆,省馆即派员前往现场调查,经鉴定为青铜编钟,并征集回馆收藏,现借展在江山市博物馆。这组编钟均为长腔封衡有旋干阔鼓式,  相似文献   

17.
么彬 《文物》2022,(1):62-64+2
铜爵是古代的一种饮酒器,也有学者认为铜爵属于温酒器。铜爵始见于二里头文化时期,是出现最早的青铜酒器之一,通行至西周时期。铜爵是最具代表性的青铜礼器,尤其是在商代,它是最常见、最典型的酒器,是当时作为身份等级标志的青铜礼器组合中的核心器物。淄博市博物馆收藏有四件带有铭文的铜爵,现介绍如下。爵1件。1984年淄博市张店区湖田镇居民捐赠,具体出土地点不详。  相似文献   

18.
张晓鹏 《收藏家》2022,(3):103-106
青铜豆出现自商朝晚期,在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期达到鼎盛,作为重要礼器,与鼎、壶组合随葬于大中型墓葬之中,一直延续至两汉时期才最终消失。战国时期中山国的狩猎宴乐图铜盖豆便是一件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青铜豆。  相似文献   

19.
对34件吴国青铜容器样品进行了金相观察和成分分析,发现器物均为铸造成型,材质多为铅锡青铜,含砷的青铜也有一定数量。铅含量普遍偏高和含砷青铜的存在是吴国青铜容器的两大合金特点。这一工作为了解两周时期吴地的青铜铸造业,尤其是容器的合金技术,提供了新的数据。同时也为了解吴地与中原及其它地域在青铜技术方面等的传播交流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20.
1993年,国家博物馆考古部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联合对山西垣曲商城进行的发掘获得了一大批珍贵的遗物,其中在商城内的古道路旁,发现了属于商代早期的炼铜遗迹,出土了铜器残片、炼铜炉壁、炉渣等丰富的遗迹、遗物,这批遗物的发现对于深入研究我国青铜时代特别是青铜时代最重要的时期--商王朝的青铜冶炼技术的发展状况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北京大学和国家博物馆合作对出土的部分铜器、炼渣进行了科学分析.共取青铜样品7件,样品清单见表一.致谢: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杨文言高级工程师在扫描电镜观察、电子能谱分析过程中给予了重要的帮助,在此深表谢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