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44年3月,太宰治在杂志《新若人》上发表了短篇小说《散华》。这篇作品是作家怀念死于二战战场上的青年友人的产物,令人意外的是,这篇与时局联系比较紧密的作品,在太宰文学研究中却一直较少被批评界提及。本文将从杂志特点、时代言论倾向和小说人物的两种“死”三个视角,探讨作品与作家的战争理解。  相似文献   

2.
罗鸣 《巴蜀史志》2014,(5):34-36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文艺界卓越领导人、著名戏剧家阳翰笙,一生主编了《流沙》《日出》等进步刊物;创作了“华汉三部曲”、《前夜》《塞上风云》《李秀成之死》《天国春秋》《草莽英雄》《两面人》《槿花之歌》等20多部小说、大型话剧和电影剧本:创作和领导拍摄了《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希望在人间》《三毛流浪记》《北国江南》等优秀影片,为中国文艺事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彪炳史册。  相似文献   

3.
程鹏  俞泉 《丝绸之路》2010,(6):69-70
长久以来,由于对西方文化传统的陌生,我们常常以东方文化传统的视野来阅读西方现代文学经典,误读或望文生义也就在所难免,对《喧哗与骚动》的解读亦是如此。作为福克纳史诗作品之一的《喧哗与骚动》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乔伊斯的笔法,所不同的是乔伊斯以希腊英雄奥德修斯的流浪经历为隐线,福克纳则是以《圣经》的历史作为小说的隐含结构。因此,对基督教的了解,对《圣经》故事的谙熟,成为理解《喧哗与骚动》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介绍并评析了日本现代著名作家太宰治的小说《惜别》。此书是太宰治以"鲁迅"为原型创作的长篇记传小说,是太宰治应日本内阁情报局和日本文学报国会的要求而作,完成于日本宣布战败投降的1945年。此书以跨文化的视角记录、描绘了日本文学家眼中的鲁迅,有助于了解中日两国上世纪中期的国情与文学。  相似文献   

5.
耿雪 《神州》2011,(14):3-4
儒家经典《论语》中集中阐释的"仁"的概念和基督教《圣经》中"爱"的思想对东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者既有共通之处,又有相异之点。研究二者异同对于促进中外文化交融、加速全球化进程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耿雪 《神州》2011,(7):3-4
儒家经典《论语》中集中阐释的"仁"的概念和基督教《圣经》中"爱"的思想对东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者既有共通之处,又有相异之点。研究二者异同对于促进中外文化交融、加速全球化进程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陈旭飞 《神州》2012,(36):2-2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以超现实的神秘预言的方式表现了拉丁美洲百年的历史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现实性,同时也糅合了印第安传说、阿拉伯民间传说、圣经故事等多民族文化积存,表现出丰富的预言性。  相似文献   

8.
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真实地反映了一个南方种植园大家庭的没落。小说的结构安排、意象和《圣经》中的故事有某些暗合,而作者所塑造的一系列人物,他们正是违背了基督教导世人的“彼此相爱的原则”,在无爱的世界里挣扎,或堕落,或消极逃避,最终走向毁灭。小说在深刻地抨击罪恶的种植园文明和资本主义金钱文明对人性的摧残的同时,体现出浓厚的基督教思想。  相似文献   

9.
传说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是先民们关于自然、世界、自身的文学叙述,具有极大的人类学意义。《圣经?巴别塔》和流传于贵州金沙一带的少数民族传说《汉苗彝的来历》这两个故事中,虽然父的形象、子的形象和塔的象征有其异同,但二者都隐藏着这样的语言观:语言对于人有着本质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丁诗文 《神州》2012,(27):14-14
《洛丽塔》少女情怀总是诗老子说:甚爱必大费。这是《老子》"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仁"里的半句话。释义为,"所以说,过份的贪求物质与名利欲望的人,必定要劳心劳力,大费精神,结果失去越大,贪求利禄的人,必定喜爱宝贵的珍品,但是珍品藏很越多,反而使人嫉妒怨恨,结果往往身遭横祸。"老子阐明了一个因果关系。而"甚爱"一词用于男女之爱。  相似文献   

11.
明清"滥设官吏"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柏桦  高进 《史学集刊》2007,(2):27-35
"滥设官吏"罪是明代确立的罪名,清朝因之."滥设"是与"额设"相对的,"额设"是制度上允许的额定员额,由朝廷人事主管部门按缺铨选委署,是职官管理制度的重要构成."滥设"则是制度上不允许的,是所谓定编之外的官吏,不经朝廷人事部门或主管部门按缺铨选委署,则属于犯罪.理清"额设"与"滥设"的关系,分析各种各样"滥设官吏"罪的案情及千变万化的情节,则是本文的重点内容.  相似文献   

12.
地方税制是国家税收制度的组成部分 ,国家进行税制调整常引起地方税制的变化 ,税制调整又与财政体制的变化相关联。由于地方税制是以中央与地方分财权为前提 ,因此确立什么样的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直接决定着地方税制是否存在 ,以及地方税制的存在形式。财政体制发生变化 ,地方税制必然随之变化 ,税制调整和财政体制调整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文章在回顾与总结我国税收制度发展和改革历程的基础上 ,探讨了地方税制产生和发展以及运行的一般规律 ,并对进一步完善地方税体系 ,使地方税收活动规范化、民主化、科学化提出了设想  相似文献   

13.
竹简秦汉律中的"赎罪"与"赎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简牍中的“张家山汉律”和“云梦秦律”是我们研究秦汉法律中的“赎罪”与“赎刑”问题的史料基础,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切入分析:1.“赎罪”与“赎刑”的区别与联系;2.“赎罪”在秦汉律中的继承与发展;3.“赎罪”作为“规定刑”与“替换刑”的两个特点;4.张家山汉律中“赎罪”的其他特点。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及绩效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新中国收入分配制度和政策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两个时期:一是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29年,这个时期制度演变的趋势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和生活资料占有的平均化;二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2006年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的28年,这个时期制度演变的趋势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多样化和生活资料占有的差距扩大。新中国收入分配变化的轨迹经历了一个由旧中国收入水平极低、分配极不平等通过革命手段达到过度平均,然后又由这种过度平均通过改革走向拉开收入差距的“否定之否定”过程。收入的平均程度主要受到中国共产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观念、战略、政策变化以及不同时期积累与消费关系变动的制约。  相似文献   

15.
夕阳是诗歌可常见的典型意象。而伤时则是夕阳意象所呈现的诗人的一种独特的情感心理。这种伤时情结在英诗中表现为死之将至,却并不悲观;在中诗中则表现为羁旅别愁,家国天下。探讨诗歌中夕阳意象的伤时情结,不仅能深刻理解作品内容,亦将有助于深刻理解其艺术内涵和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臧运祜 《史学月刊》2007,5(8):56-63
辛亥革命以前,孙中山本人虽然基本形成了五权宪法的思想,但是较之于三民主义而言,他的五权宪法思想其实并未得到推广和宣传,当然也没有成为革命的思想基础。辛亥革命期间,南方独立各省制订的约法以及南京临时政府期间制订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既非孙中山的本意,当然也不可能体现他的宪法思想,而是与其"五权宪法"相背离的。孙中山在维护"临时约法"、并以之作为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武器的同时,也对于这个武器进行了批判;在上述"扬弃"的过程中,其五权宪法思想得到了继续发展。孙中山晚年,通过多次演讲,五权宪法思想近乎成熟;1922年6月,叶夏声奉命起草的《五权宪法草案》,可以说是反映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的一个弥足珍贵的法律文本。孙中山将其毕生奋斗的五权宪法思想及其实现任务,作为政治遗产,留给了后世。与三民主义一样,五权宪法思想的演进轨迹,也体现了非常鲜明的孙中山个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雅尔塔体制的形成与苏联势力范围的确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苏德战争之前 ,苏联通过与希特勒德国的合作与争夺 ,在其西北部扩张领土和建立势力范围的努力获得初步成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苏联以战场上的胜利为基础 ,使盟国逐渐地同意了苏联关于领土和边界、安全保障和势力范围的大部分要求。最后 ,苏联和西方国家以妥协和谅解的方法确立了划分它们势力范围的雅尔塔体制  相似文献   

18.
汉代对西南边疆的经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汉代经营西南边疆的政策措施及其效果。汉代在西南边疆地区实行“以其故俗治”的政策,适应中央集权制统治的需要,符合边疆民族地区实际,有利于汉朝统治秩序的稳定和西南边疆经济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汉代边疆战略重点始终在北方和西北,对西南边疆的经营规模和力度仍然是很有限的,边远山区尤其如此。  相似文献   

19.
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的近作《被偷换的孩子》,是一部因自杀的友人而完成、揭示日本现行社会精神危机的作品。忧心忡忡的大江健三郎通过changeling这个形象警示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内心里美好的东西正在被戈布林们盗走,有形无形的暴力正威胁着现今的世界和平与文明模式。  相似文献   

20.
治所作为行政区域的核心,其设置或迁徙过程中所考虑的问题和由此反映的政治理念,无疑也是当时行政区划建设思想的体现和重要组成部分。有关历史上政区治所迁徙的研究比较薄弱,对于清代政区治所迁徙到目前尚无人作全面深入的研究。本文通过详细探究有清一代的省会、府、厅、州、县等主要政区治所的迁徙及其发生原因,来研究清朝行政机构治所设置的指导思想和规律,总结治所迁徙的各种具体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