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10余年来,二战史的研究逐渐成为全球史学界研究的热点。其中关于战争期间通敌现象和傀儡政权的研究引起史学界的广泛关注。最近,南京出版社出版了南京大学历史系张生等人合的《日伪关系研究——以华东地区为中心》(下简称《日伪关系研究》),这是一本别具新意的佳作。作以华东地区为中心,选取日汪关系中四个极具解剖意义的个案,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深层次多视角地揭示了日汪关系的实像,读后让人获益匪浅。  相似文献   

2.
吕珺昳  李珂欣 《神州》2014,(14):188-188
随着韩国经济的腾飞,官方“文化立国”理念的提出,“韩流”在全亚洲乃至全世界都形成了一股势不可挡的强大浪潮。“韩流”的魅力在视觉媒介传播领域主要体现在影视剧和综艺节目两大方面。本文旨在立足于受众心理角度,浅析韩国综艺节目如此“火热”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韩渊源 《神州》2014,(15):179-179
叙事是人类认识世界,表达世界的基本方式,也被我们称之为叙事学。叙事,是人对得体验、理解、反思。公益性电视短片的本质可以说是一个叙事,公益性电视短片在叙事的同时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并且向社会、向广大观众传播一种积极向上、健康的理念,人们获得情感和理智的满足式的认为关怀,来改变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影响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本文根据近几年公益性电视短片的快速发展,结合叙事学特点,来分析公益性电视短片的叙事特征。近年来的公益性电视短片在创作上不仅仅注重内容,在制作上也更加精细、细腻,情感饱满,让人看了不禁动容。也许这就是叙事、影视的力量。  相似文献   

4.
许晔丹 《神州》2014,(17):278-278
轮渡作为最早的过江交通形式,由于桥隧、地铁等新的过江方式的开通,受到不小的冲击。而旅游热潮的兴起使得轮渡文化旅游成为了新的发展机遇。本文以武汉轮渡为例,通过社会调查,探讨新形势下轮渡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李秋阳子 《神州》2014,(12):254-254
在21世纪,时尚杂志进入了大众传播营销时代,在竞争激烈的时尚杂志界,有效的营销方式将成为战胜对手的有力武器。本文以中国时尚杂志市场为研究背景,结合时尚杂志的有关理论和实践,本文将以个案研究的方式合统计学、市场营销学、传播学等学科进行研究。以《红秀Grazia》为例分析其在全媒体平台的独特运作方式与营销策略以此来为时尚杂志行业的全媒体运作模式提供发展借鉴。  相似文献   

6.
陈露 《神州》2014,(14):180-180
一首完整的艺术歌曲必须由歌词、旋律和钢琴伴奏三部分组成。钢琴伴奏是其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使歌曲及钢琴伴奏得以奇妙的结合到一起。钢琴伴奏作为整部作品中重要的一部分,更是承担着烘托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升华意境的作用。舒曼的每一首艺术歌曲都是真正意义上的“声乐与钢琴二重奏。”他的作品充满了乐器性的旋律语音,给钢琴伴奏更多的独立性,并运用具有朗诵性的旋律和复调。  相似文献   

7.
司马彪所撰兵书《战略》和《兵记》不见于今,清人黄奭《汉学堂知足斋丛书·子史钩沉》专门辑有司马彪《战略》一卷。然本文在对相关文献材料进行梳理与考辨的基础上,认为《隋书·经籍志》所著录八卷本《兵记》或为单行《战略》,二十卷本《兵记》为《战略》与《兵记》的合集,《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经籍志》所著录十二卷本《兵记》为单行《兵记》。从现存佚文来看,《战略》与《兵记》当成书于司马彪泰始中任秘书郎之后,系从众多史籍中钩稽史料缀集而成,内容多为军中实例而非单纯理论,故二书具有浓厚的史学色彩,这与司马彪史学家的身份密不可分。另外,《晋书·司马彪传》言及彪之著述,唯独不载撰写《战略》或《兵记》一事,主要是由于《晋书》编修者将其列于史学家之列而非皇族之列,刻意彰显司马彪的史学家身份与成就而对其他方面的成就有所取舍。  相似文献   

8.
日本投降后,盟国在东京成立了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甲级战犯进行审判。中国作为东京审判的参与国,派出了法官与检察官,积极支持东京审判。无论是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成立、法庭的审理,以及对日本战犯的最终判决,中国最重要的官方报纸《中央日报》均给予了高度关注。由于东京审判符合中国的根本利益,因此《中央日报》的报道和评论充分反映...  相似文献   

9.
黄顺河 《神州》2014,(17):83-84
对河南省淮滨县五所小学的体育课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进行调查研究,主要针对体育教学中运用体育游戏的时间比重、对体育游戏课的兴趣感受以及运用游戏器材的现状进行详细分析。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了几点意见。目的在于使学生身心在体育游戏过程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简称《邓论课》)感悟教学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分析。提出以学生为本的感悟教学理念,围绕教学主体、教学方法、考查方式等方面探讨加强感悟教学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的政治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实行责任内阁制,采取军政分立。在内忧外患的政治环境中,知识分子出于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通过举办刊物的方式自由表述政治观感与理性建言。国立中央大学法学院的几位教授创办了《时代公论》,以其为中心,聚集了许多东南学人,形成了"时代公论派",强力支持国民政府采取集权政治,严厉批评国民党的组织缺陷。其他舆论界亦多有赞成集权政治模式的论调。在舆论支持下,1935年,军事权威蒋介石顺理成章兼任了行政院院长,国民政府实行了以个人权威为中心的集权政治。然而,《时代公论》作为集权政治的主要喉舌,未能避免休刊的命运。由此,进一步反思舆论表达与政治制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研究历史有多种思路,既可以自上而下地顺向研究。也可以自下而上地逆向追溯,当然还可以以某个问题为中心进行全方位研究,即以问题为中心。研究国史分期理论就要在明确国史学理论学术坐标的前提下,论证国史分期的理论资源,阐述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对国史分期理论的贡献,论述国史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春秋》书法体系的分析可以认定,孔子思想似乎包含有某种真实性观念,但绝对没有任何客观性意识。天人有序、中外有别、褒贬有道、隐讳有法、修辞有术这五个命题,总体性地否定了中国史官文化产生客观性意识的任何可能。  相似文献   

14.
沈岚 《民国档案》2005,77(2):131-135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与日伪为争夺沦陷区教育权问题展开过激烈斗争,它一开始就制定和实施战区教育政策,一方面派员深入战区及日伪后方指导和协助地方恢复学校,以维持沦陷区各级教育,从而使战区化命脉得以延续;另一方面针对敌伪在占领区域用煽惑、威胁、利诱等手段推行奴化教育的状况,采取相应对策设法加以摧毁,同时发动沦陷区教育界知识分子教育民众,宣传民族意识,培养抗战力量。  相似文献   

15.
高珲 《沧桑》2008,(5):207-208
《戏为六绝句》是杜甫定居草堂后的一组论诗绝句。短短六首绝句,寥寥数百字,诗人在看似游戏的点校评断,指摘述正之中,将其一生论诗宗旨与诗学所诣尽释于此。本文着重论述其在中国文学史与批评史上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槐院誊录》是朝鲜承文院编纂对明清朝贡关系文书与外交相关事务的誊录,编纂目的在于运用所誊写的文书,即依照前例,处理当下的对华外交事务,是朝鲜外事交涉的重要参考性文献。辑录文书的《槐院誊录》,仅存藏书阁本12卷,编纂于朝鲜对清关系时期,收录了1403年至1637年间1075件朝鲜对明朝贡文书,是研究朝鲜与明朝关系史,特别是16世纪后期至17世纪上半叶朝鲜与明朝、后金以及日本关系史的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17.
韩悦 《文献》2022,(5):157-178
《永乐大典》广泛引录宋元古籍,具有重要的史料和文献价值。但《永乐大典》引录古籍并非全部引自原书,以《周礼》为例,今存《永乐大典》残卷引录《周礼》301条,其来源有二:一是以南宋两浙东路茶盐司刻八行本《周礼疏》为底本进行抄录;二是部分条目转引自《太平御览》《文献通考》《玉海》《韵府群玉》等明代以前政书、类书中主题相同或相近的条目。同时,《永乐大典》也对引录的文献进行简单地连缀、改写等编辑工作,在编辑过程中又增添了新的讹误。因此,在使用《永乐大典》时,需要首先对其引录文献之来源与方法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代社会,官吏是皇帝与百姓间的桥梁,在诸多的官吏群体中,循吏是其中的典型。对循吏的记载,见诸于历代正史的"循吏传"。受儒家文化影响,循吏除遵守法律外,还因循人情。循吏所因循的人情,体现于正史循吏的政绩中,尤其是理讼中。《吴中判牍》为清代循吏蒯德模撰写,是清代循吏理讼实践的代表,以此为中心,可更好地研究清代循吏。  相似文献   

19.
陈敏 《炎黄春秋》2004,(10):39-42
抗战有两个意义上的抗战,一个是金戈铁马的疆场格斗,一个是使节穿梭的外交搏杀。如果说前一个抗战发端于七七事变,那么后一个抗战则要早得多,至少从九一八事变起就已逐次展开。而在后一个抗战逐次展开的最初阶段,最重要的战场竟然不是中美日三角外交,也不是中苏日三角  相似文献   

20.
殷志远 《收藏家》2023,(1):88-99
任伯年于1880年绘制的肖像画《拈花微笑图》的像主,一直被学界误认。在目前可见的任伯年相关出版物中,无论画册还是学术著作,皆未经严谨考证而将此画的像主当作“张益三”,实则不然。以《申报》为中心展开考察,笔者发现《拈花微笑图》像主实名吴溢(1851~1881),字益三。吴氏主要活动在19世纪70年代的上海,尤擅诗词,在《申报》上留下了大量作品。通过整理、分析吴溢及其友人唱酬的诗词,我们发现吴溢是一位“耽花嗜酒爱吟诗”的情痴、才子,并得到了当时文艺界的认可。缕析他的唱酬活动,可管窥19世纪下半叶上海的文坛、艺界风气、好尚、审美和社会风情等,也补充了任氏的交游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