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少数民族传统化的继承、保护和弘扬问题是世界性的问题和规律性的问题之一。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所面临的迫切问题之一。它直接涉及到每个民族的切身利益,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对社会主义的精神明、物质明和政治明建设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我们无论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来看,还是从维护祖国统一,巩固民族团结来看,都应该高度重视和切实做好少数民族传统化的继承、保护和弘扬工作。  相似文献   

2.
政治文明视野中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兆华 《攀登》2004,23(5):1-5
西方国家的政党制度以其自身的合理性确立了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显示了政治明进程中符合时代要求的制度特征并在实践中将政治明推到一个新高度。但是.任何政治制度郝是历史的、具体的,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我国实行的是典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我们建设枉会主义政治明,既要了解和遵从政党制度的一般规律,借鉴西方政党的宝贵经验,又不能照搬西方政党制度模式.要根据自己的国情,创建有自己特色的体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既构成枉会主叉政治明建设的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又将进一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明建设。  相似文献   

3.
李长梅 《攀登》2005,24(3):129-132
民族地区精神明建设思想作为党的民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随着枉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程以及民族发展观的演进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其内容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被充实和完善,形成包含战略地位、指导方针、建设方向等内容的理论化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将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一步深入,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一、民族地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的特征及任务民族地区作为一个独立的区域,有着不同于其它地区的文化背景、经济状况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因此,民族地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必然有着特殊的客观要求:——从文化结构上看,党员文化素质低下并导致政治思想素质的低下,决定了党的思想理论建设要重在夯实政治基础。解放后,民族地区大都是跨越了二个甚至三个社会发展阶段直接跃入社会主义社会,区域文化水平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要求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由于民族地区的一些党员对社会主义政治、马列主义理论及党的基本知识的了解和接受是短暂的、…  相似文献   

5.
马晓红 《攀登》2011,30(6):80-85
政治参与是政治学研究的重要命题,也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现阶段,公民政治参与在我国政治发展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我国新社会阶层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地区的新社会阶层,他们不仅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社会力量,也是推动民族地区政治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民族地区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他们的政治参与权利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还缺乏健全的法律制度保障。这种状况不仅不利于民族地区新社会阶层的自身发展,而且也不利于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要重视民族地区新社会阶层合理的政治利益诉求,引导他们有序政治参与,从而把他们的活力和创造力整合、凝聚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来,为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和民族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6.
民俗物对于弘扬民族的优良传统、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自信心,具有重要意义,认真搜集、保存、展示好民俗物,是社会主义精神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攀登》2016,(2)
考察民族地区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状况,对引导民族地区新社会阶层有序政治参与,发挥其在民族地区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青海为例,试图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客观因素为视角,就民族地区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研判。  相似文献   

8.
章分析了11部市县志关于人民政协的记述,认为它们在指导思想、篇目设置、入志资料、记述规范方面存在一些欠缺。新一轮修志应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突出政治明建设的重要性,充分认识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科学设置章节,收集丰富的资料。记述时应符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显示出人民政协在政治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李洪玉 《攀登》2004,23(1):23-25
法治是政治明的重要标志,政治明的实现有赖于社会主义法治的发展和健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充分认识依法治国和政治明建设的重要性以及二之问的辩证关系,对于我们拓宽眼界和思路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近日,笔拜读了《井陉县志》(1985-2004)(以下简称为《井志》)。感受最深的是,该志充满了鲜明时代特点。其特征是:突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突出改革开放;突出政治明建设;突出精神明建设。[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地区政治认同的变迁,以及由此带来的民族地区政治认同度在各个时期的变化轨迹,在此探析基础上提炼梳理70年民族地区增强政治认同的经验与启示,由此提出,应当从明确政治认同的基础、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发展民族经济、强化执政的价值追求、制度运作、增强民族工作成效、整合党的社会功能等方面进行疏解,进而提升民族地区对党的认同、对国家的认同度。  相似文献   

12.
马晓红 《攀登》2013,(3):9-14
民族地区新社会阶层有序政治参与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而协商民主作为一种民主形式,与我国民族地区新社会阶层有序政治参与的客观要求相契合。现阶段,进一步完善协商民主制度、进一步培育协商民主的社会基础、进一步丰富协商民主的内涵和形式,是引导民族地区新社会阶层有序政治参与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3.
刘应君  杨美新 《攀登》2005,24(2):13-16
本从社会结构理论的独特视角出发,认为政治明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基础、制度条件和整合机制。为此,要在和谐社会模式下不断推进政治明建设。  相似文献   

14.
北宋时期,汉族人口进入西部民族地区和境外民族政权的情形十分普遍。其中包括逃犯、逃兵、落第士子、流民、普通百姓、妇女各色人等,数量庞大。通过逃亡、民族政权和民族首领招诱、战争掳掠、人口买卖等方式和途径,这些人有的进入沿边少数民族地区,有的投向境外民族政权怀抱,成为推动西部民族地区经济、政治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他们的到来,加剧了边疆地区的不稳定局势,促进了沿边民族力量的活跃状态。西部沿边各少数民族希望与北宋王朝建立各种交往关系,甚至法宋建国立号以表达更高层次的政治诉求,从而表现出一种前所少见的西部民族地区的政治新动向。  相似文献   

15.
赵和忠 《攀登》2006,25(4):27-29
民族地区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把党的建设的统一性与民族地区的特殊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巩固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党在民族地区各项事业中的正确领导,不断开创民族地区党的建设和各项工作的新局面,对于促进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何越 《史学月刊》2005,(9):123-126
一西方政治理念的进步是政治明建设的思想基础 政治明反映的是人类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明的政治理念是政治明的思想基础。它集中表现为明的政治心理、明的政治道德、明的政治思想和明的意识形态,作为社会主体——人的政治心理、政治情感和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社会的政治发展,政治明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进步总是由政治理念的进步开始的。  相似文献   

17.
马晓红  田涌涛 《攀登》2014,(2):82-86
考察民族地区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状况,把握其特殊性,对更好地引导民族地区新社会阶层有序政治参与,发挥其在民族地区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组以青海为个案,从政治参与态度、政治参与基本认知、政治参与行为、政治参与特性表现等方面,对青海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状况进行了考察,初步获得了青海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状况的基本认知,并从政治参与的直接动因、政治参与的主体、政治参与的行为等方面分析了特性表现。  相似文献   

18.
随着魏晋时期匈奴、鲜卑等游牧民族的南下,中国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迁徙和文化大融合的浪潮。十六国时期,多个民族在甘青地区建立政权。作为区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的都城应运而生,推动了甘青地区区域开发。研究甘青地区古都问题,对于了解魏晋十六国时期西北地区政治格局和民族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土司制度的进步作用和走向反面的过程就是改土归流的社会背景。 中国西南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元明清时期,西南各民族内部和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同时,西南各民族在政治等方面,又与内地封建地主政治存在重大差别。于是,元、明、清政府对西南多数民族地区采取了有别于内地的不同的政策——即“土司制度”与“改土归流”。这种政策即适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基本情况,又服务于封建中央王朝的统治。成为元、明、清各朝解决西南地区民族问题所施行的基本政  相似文献   

20.
白廷举  马天山 《攀登》2006,25(3):110-116
发展经济既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手段之一,也是解决民族地区现实问题的根本手段之一。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要从构建和谐的政治与法律制度入手,研究民族地区的特殊性。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完善基本的法律制度,营造有利于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执法环境,追求好的执法效果,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