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宋书》史论看沈约的天命观与处世观[韩国]李润和一、序言沈约是经历过南朝宋、齐、梁三朝的历史人物。所以,他可以直接体验宋齐、齐梁的王朝交替,尤其是在齐梁交替过程中,他帮助梁武帝萧衍代齐称帝,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沈约亲眼目睹的不仅是王朝的交替,还有围...  相似文献   

2.
鲍照(约414——466),字明远,南朝宋杰出的文学家。然而遗憾的是,这位杰出文学家的故里究竟何在?至今众说纷纭,尚无定论。梁沈约(441——513)晚于鲍照,鲍照去世时,沈约已二十五岁,他对鲍照其人肯定十分了解。因此,他在《宋书》里说鲍照是南朝宋东海人。唐李延寿的《南史·临川烈武王附鲍照传》,以及南朝梁萧子显的《南齐书·幸臣传论》皆记载,鲍照是南朝宋东海人。所以,郑振铎在他的《插图本中  相似文献   

3.
沈约故里史迹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沈约故里的考证,现归纳起来主要有以林家骊先生的德清县西部东沈说、陈桥驿先生的德清城关以东说为代表,其他还有余杭博陆、德清八都、东衡等多种说法。造成这种众说纷纭的原因是上述研究多数以对文献史料的研究为基础。2001年浙江省开展第三次历史文化遗产普查,笔者充分利用了上述专家对史料研究的成果,结合田野调查中有关沈约故里史迹的发现,用史料与史迹互证的方法对沈约故里的地点重新进行了考辨。以皇觉寺遗址及实物证明遗址所在就是沈戎故居舍宅为寺的古怀德寺原址,从而确定了沈约《自序》中余不乡的地望,并推定余福里是乡改里名后的孑遗。推定《自序》中博陆里改名怀德里是里以寺名。最后以祭祀沈约的吴兴庙遗址,纪念“竞陵八友”之一萧衍的萧公桥等史迹,确认今德清县武康镇龙胜村坞里、姚坞里,就是沈约《自序》中的故里“余乌村”。  相似文献   

4.
沈约所撰《宋书·州郡志》,用以参考的何承天国史《州郡志》以元嘉二十年为下限,徐爰国史《州郡志》以大明八年为下限。但沈约又将地理志的下限与标准年代混为一谈。《宋书·州郡志》所载区划以徐志为蓝本调整而成;所载州郡户口数据本之徐志;州、郡之道里,除雍州、郢州为徐爰或沈约增补、修正外,大体以何志为准。故《宋书·州郡志》所示区划下限为刘宋昇明末,但并无标准年代;所示户口是大明八年前的数据;所示道里大体是元嘉二十年前的数据。区划、户口、道里的年份不相匹配,原因在于《宋书·州郡志》文本由徐志、何志叠加而来。  相似文献   

5.
论范晔之死     
《后汉书》的作者范晔,于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以“谋反”罪被杀,时年四十八,官至太子詹事。关于范晔谋反的事情,详见《宋书》卷六十九《范晔传》,卷七十一《徐湛之传》。起因于孔熙先等谋立彭城王刘义康为帝,而徐湛之以范晔为首谋上告,范晔虽未欵服,但终于见杀。《宋书》于范晔极尽丑诋之能事。《宋书》为沈约所撰,沈约的史笔是不能使人无疑的。《通鉴》卷一三七有这样一段记载:  相似文献   

6.
《沈约集校笺》管尽有人认为“是日前收罗沈约作品最全且精者”,但确定存在大量问题,本文仅就标点,校勘两方面各举九例,略加讨论。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故里何在?史传、地理着作、陶氏宗谱的说法皆不一致,江西九江、星子、宜丰人士亦至今争论不休。沈约《宋书·隐逸传》等称陶渊明为“寻阳柴桑人”,而乐史《太平寰宇记》引《图经》说:“渊明始家宜丰,后徙柴桑。”近二十多年来,江西宜丰人士多方论证渊明“始家宜丰”。然证以史传、颜延之《陶徵士诛》,尤其是陶渊明诗文,此说矛盾之处很多,实不足取信。  相似文献   

8.
《宋书》点校本志疑吴金华沈约《宋书》流传至今,经过了一千五百年的转抄翻印,已经积误甚多。中华书局1974年初版以来多次重印的《宋书》点校本,在整理研究工作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然,点校本世难免有一些可商之处,这正是今天的读者理当继续研讨的问题。本文所...  相似文献   

9.
《竹书纪年·卷四》云: “夏帝泄十二年,殷侯子亥宾于有易,有易杀而放之”。“十六年,殷侯微以河伯之师伐有易,杀其君绵臣。”梁沈约附注曰: “殷侯子亥宾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绵臣,杀而放之。故殷上甲微假师于河伯以伐有易,灭之,杀其君绵臣”。从上述《竹书》资料,看不出殷侯亥由于什么原因而被有易杀害。也看不出殷侯微又怎样能用河伯之师去灭了有易。沈约透露出  相似文献   

10.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请于百家争鸣的时代。各种思想应运而生,诸多流派自然形成,诸子著书立说成风,积极宣扬和传播各自的主张和学说,给后人留下了大批珍贵的历史文献。关于诸子的辑录著作,查考史志所载,《隋志》杂家类始录此类著作,皆为南北朝时人所撰,如未题撰者姓名的《杂事钞})24卷、《杂书钞》44卷,梁庚仲容《子钞》30卷、又有沈约《子钞》15卷①,殷件堪撰《论集》86卷,崔安撰《帝王要集》30卷。《旧唐书·经籍志》杂家类亦载益仪《子林》北卷,薛克《子林》30卷②,魏征等人撰《群书治要》50卷。《新唐书·艺文志}…  相似文献   

11.
也论裴子野的《宋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略》始作于永元二年五月之后 ,成稿于天监三年裴子野除右军安成王参军之前 ;是书采撷颇广 ,与沈约《宋书》同闻异述 ,其立意构思复因作者的经世情怀而迥异于前此诸编年史。由于时代需求的变易 ,曾长期饮誉史坛的传经之史《宋略》 ,最终散佚于两宋之际的兵燹之灾。  相似文献   

12.
在诸家东汉史中 ,西晋人华峤所著《后汉书》① 甚得刘勰、刘知几的推重 ,是史学价值较高的一部。其史学价值主要表现在 ,第一 ,首创《皇后纪》这一史书体例 ,被范晔《后汉书》所采用 ;于《孝子传》前撰序论的作法 ,则为范晔、沈约及后世史家沿用。第二 ,由于文质事核 ,该书成为范晔著《后汉书》的主要蓝本之一。第三 ,书中的某些记载 ,可弥补范晔《后汉书》删节诸家后汉书过简的不足。另外 ,华峤重谱系、重天人感应等颇具时代特色的史学思想 ,亦有可取之处 ,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揭千古之谜──汉铙歌《石留篇》解读叶桂桐一、千古之谜《石留篇》汉烧歌十八曲,不仅词句诘屈,而且有的篇章“声辞合写”,刘宋沈约已云“训诂不可复解”,而其中的《石留篇》又最为难解,遂成千古之谜。这十八曲汉铙歌虽然如此难解,但因其是汉乐府中的重要内容,所以...  相似文献   

14.
于安澜先生的《汉魏六朝韵谱》分“两汉谱”、“魏晋宋谱”、“齐梁陈隋谱”。三谱即三个时期。“两汉犹近先秦,魏晋宋即入新时期,至齐梁以下与切韵大同矣。”(钱玄同,1936年与于安澜书)因此,该书是研究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语音发展的重要参考献,但它也存在材料失收、字失校、误认韵脚、韵段划分失当等问题。本仅对《汉魏六朝韵谱》中的沈约韵谱进行补校。  相似文献   

15.
自东汉末年以来,我国北方、西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内徙,形成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的局面。西晋以后,南北分裂,民族矛盾尖锐,这在南北史学中也鲜明地反映出来。当时北称南为“岛夷”,南呼北云“索虏”,表现出南北双方统治者及史家的深刻的民族偏见。如北齐魏收撰《魏书》中,有《僭晋列传》、《岛夷传》述东晋南朝历史;沈约《宋书》有《索虏传》、梁萧子显《南齐书》有《魏虏传》述北魏历史。《宋书》、《南齐书》又有《夷蛮传》、《蛮传》述南朝南方少数民族史。这种情况在当时毫不足怪。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民  相似文献   

16.
《效阮公诗十五首》是江淹早期诗作中一组值得重视的作品。阮公,即阮籍,三国魏著名诗人,主要作品是五言《咏怀诗》八十二首,多用比兴寄托、借古讽今的手法,诗旨遥深,颇难索解,故《文选》李善注引颜延年、沈约等人的注解说:“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故每有忧生之嗟。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效阮公诗十五首》与此类似,这就必须准确、深入地理解其诗旨。首先有必要弄清组诗的写作背景。其《自序》为我们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相似文献   

17.
沈约与《今本竹书纪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今本竹书纪年》真伪和作者 ,学界有争议。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 :一是顶格书写的纪年条文 ,二是低一格书写的注解性文字 ;三是用小字或双行书写的明显属于注文的文字。后人的整理与之相应也包括这三个部分。经过具体分析 ,可以认定《今本纪年》的整理者是沈约。  相似文献   

18.
《旧唐书》纪、传部分在“比事”方面下了很大工夫,用比较隐晦的方式对一些事关重大的唐代史事及人物进行贬斥,体现出了纂修者在书中贯彻“春秋笔法”的意图。最为典型的例子,一为效仿沈约《宋书·二凶传》的数字记日方式;二是上承班固《汉书·高后纪》及《王莽传》的成例,于《则天皇后纪》中记事非常简约。研究这一现象对更加深入地理解我国古代历史编纂思想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19.
汉《铎舞歌·圣人制礼乐篇》解读叶桂桐汉《铎舞歌·圣人制礼乐篇》,沈约《宋书》与郭茂倩《乐府诗集》均收录,原文如下:昔皇文武邪弥弥合善谁吾时吾行许帝道衔来治路万邪治路万邪赫赫意黄远道吾治路万邪善道明邪金邪善道明邪金耶帝邪近帝武武邪邪圣皇八音偶邪尊来圣皇...  相似文献   

20.
<正>《汉学师承记》卷三言及钱大昕犹子钱坫,坫著《史记注》,临终托于松筠曰:"坫疾不起矣。三十年精力,尽于此书,惟明公怜之,勿使蜡以覆车焉。"漆永祥笺释:"近藤(光男)注:‘此语当有出处,未详。'祥案:《后汉书》卷一○下《皇后纪》末曰:‘其职僚品秩,事在《百官志》。'章怀注曰:‘沈约《谢俨传》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