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子弟书的整理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锦钊 《满族研究》2003,(4):55-64,72
子弟书是起源于清代乾隆朝的一种满族说唱文学,其创始者、作者、演唱者多为八旗子弟。在中国俗文学史上是文学价值高,艺术成就大,影响深广的曲艺形式。目前对子弟书的整理与研究尚待深入。本文从子弟书目录、子弟书曲文集、子弟书论著、有关文献检讨等方面,对子弟书的现存状况、整理研究情况进行了总结,同时对在研究子弟书中的诸多问题,如曲科、作者、文集书名、曲文中之疏漏与讹误,给予了质疑。从而使本文在研究子弟书方面具有了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尹变英 《满族研究》2017,(4):105-111
子弟书是说唱文学当中文本留存较多的一种艺术形式。子弟书文本的兴盛首先体现在创作的繁荣上。由于子弟书取材的广泛和创作难度的逐渐降低,以及子弟书作者群的逐渐扩展,在清嘉庆年间开始,子弟书文本越来越趋于兴盛。子弟书文本的兴盛还体现在子弟书的文本不仅是一种演唱的底本,也是一种阅读文本,促成这种文本传播繁荣的是"百本张"等民间书坊的兴盛。  相似文献   

3.
“车王府曲本”是清代一蒙古王爷车臣汗府内所藏的戏曲和说唱文学抄本.目前已列为全国古籍整理研究项目之一.其中的“子弟书”清新明丽,不乏佳作.现将部分子弟书内容梗概整理编次选登于下:  相似文献   

4.
略论子弟书     
子弟书全称为“八旗子弟书”,是乾隆年间由八旗子弟创制的一种演唱形式。它出现以后,受到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八旗文人的喜爱,他们不仅写作唱本,而且喜欢演唱,使子弟书风行一时,一直到清末才衰落下来,以至其唱法失传,不过却留下了大量子弟书唱本。关于子弟书的有关资料不多,清末震钧在《天咫偶闻》卷七中曾给予简略介绍。其中说:旧日鼓词,有所谓子弟书者,始创于八旗子弟。其词雅训,其声和缓,有东城调、西城调之分。西调尤缓而低,一韵荣纡良久。此等艺内城士夫多擅场,而瞽人其次也。然瞽人擅此者,如王心远、赵德壁之属,声价极…  相似文献   

5.
子弟书是富有满族特色的民间曲艺,同时又熔铸了文人文学的才情与志趣。子弟书对于传统叙事诗的创新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它雅俗兼收,反映世情百态的开阔视野;二是它以事挟情,舒展而又严谨的叙事结构;三是它赋笔抒情,水墨淋漓的审美取向;四是它句式多变,长短随意的诗歌体例。子弟书无论在诗体还是修辞上都表现出民间文学那种生龙活虎的创新与文人文学熔铸锤炼精神的高度统一,它所创造的这种雅俗共赏、修辞富赡的新诗体也必将在中国叙事诗的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6.
姚颖 《满族研究》2004,(2):44-50
本主要关注的是盛行清代中期的一种满族曲艺样式——子弟书,特别是取材自古典名《红楼梦》的子弟书的俗语。子弟书的语言是唱口韵体,押北方十三道大辙,非常有体制特点。其语言也呈现出适合讲唱和听接受的通俗化特制,其中善于运用俗语是一个很大的特征。本以28篇《红楼梦》子弟书为本依据,旨在论述其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在运用俗语、口头语的过程中所体现的通俗化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7.
子弟书是满族民间曲艺表演形式,于嘉庆年间由遣归的满族宗室传入沈阳,并与沈阳本地文人创作相结合,形成富有特点的子弟书文本,并涌现出诸多天才的子弟书作家.沈阳子弟书的繁荣与当时沈阳的文化氛围密不可分,既得益于沈阳文人的积极参与,也得益于沈阳出版机构的大力推动,其文本是文人与民间文学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它们构成了沈阳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沈阳文坛写下了有力的一笔.  相似文献   

8.
王珻(1674—1742年),字韫辉,号石和,山西盂县芝角村人.清朝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检讨.他一生不仅在诸如情操、教育等方面值得称道,而且古文的成就备受人们推崇.他是孟县以至山西省一位知名的历史人物.书香门第 文学世家王珻出身于官宦世家,祖籍为太原府人.明初从并迁盂,至他历经12世、二百余年中,王氏宗族中取得科名及功业者不可胜计.他的曾祖父王汲用,“少孤力学,卓然不苟”,以太原郡庠生,“推为古君子”.他的父亲王瓒先,字接武(1636一1728年)从小失去母亲,但自愤好学,10岁就随从祖父参加乡试,人们赞许其年少多才.后被加封文林郎、翰林院检讨.他虽被封官,但不爱做官,也没有到位当官,而是居家“研倚伏之理”,“延师督课”,教育子弟.他经常训戒子弟说:“盛衰相依,与其过衰,勿宁不盛.我不愿自己的子  相似文献   

9.
明代,贵州民族教育在“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的方针下,极为重视土司子弟教育,使之成为“安边”的重要举措。由官府在设府、州、县学的同时,在民族地区创办若干“司学”。清代则用“义学”实施民族教育。其对象由土司子弟扩展到一般“苗民”,对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蒙养”教育有一定积极作用。但义学在民族杂居区推广的成效较大,而于少数民族聚居区、特别是“新辟苗疆”的措施不力。  相似文献   

10.
康保成 《文献》1999,(4):128-144
十八世纪后半和十九世纪流行于北京、天津、沈阳等地的曲艺形式子弟书,正愈来愈受到重视.继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子弟书丛钞》之后,最近,又有两家出版社先后出版了经过整理的《清车王府钞藏曲本子弟书集》,为我们认识、研究这种特殊的曲艺形式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11.
所谓“社”是古代地方区域名称。(左传)谓“二十五家为一社”。(宋史·苏武传)中称为“人民组织之团体。”“社学”始置于明洪武八年,诏乡、社皆置社学,以教民间子弟。清沿明制,制订以生员为社师,并免其役。规定凡近乡各子弟,年在12岁以上20岁以下、有志学文者,可人学肄业。可见社学历代以来都是乡镇民间子弟读书的教学机构。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英军侵入广州城郊,在大敌当前、国势财危的时候,广州所有升平等13社均先后成为人民抗英自卫的团练组织。“升平社学位于番禹县北30里石井坝东。合13个社80余乡所共建。遗址尚存,是广…  相似文献   

12.
伤痕文学的出现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作为“弱者”文化的传播途征,作家用的是“宏大叙事”方式,其目的就是使“政治权力”统一化和合法化。“伤痕文学”之所以影响大,作家之所以成为“救世主”,是因为当时的读者普遍患有“饥饿综合症”和“权威性格”,急需精神自疗,这种生命幻视彰显了伤痕文学的时代局限。  相似文献   

13.
唐代剑南西、南两侧分布着大量的羌蛮子弟,比较著名的有弱水八国子弟、岷江西山子弟、邛雅黎子弟、东蛮子弟、云南子弟等。羌蛮子弟受剑南节度,但其组织、征集、训练、出征等仍以部落为单位,是典型的少数民族部落兵。与北方的城傍子弟相比,羌蛮子弟内附时没有经历内徙——安置于缘边军城傍侧这一过程,故安史之乱后内徙的城傍子弟逐渐转化为额内兵,而羌蛮子弟依旧保持了原有的部落兵性质,并一直维持到唐末。羌蛮子弟的总数维持在三到六万之间,他们的存在弥补了剑南道汉兵不足的问题,极大增强了本道的军事实力。复因羌蛮子弟处于唐、吐蕃、南诏的“过渡地带”,且熟悉西南边陲的地理环境,他们的向背往往能左右唐代西南边疆经略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张迪 《满族研究》2003,(1):42-48
本对清代子弟书情况作了介绍,并从四个方面总结了子弟书所表现的主要内容,即:歌颂满洲兴盛的辉煌历程;侍卫生活的描写;警世醒民、针砭时弊的揭露;对满人日常生活的措摹。同时论述了子弟书中的满族特色。  相似文献   

15.
洪芳 《旅游纵览》2013,(12):22-24
文学旅游既是一种经济活动,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的传播活动,本文拟从传播学的角度,以传播过程中的三个重要因素——传播主体、传播受众、传播内容为切入点,结合蕴含着丰富文学旅游资源的秦皇岛个案分析,探讨如何加强文学旅游过程中传播的有效性,从而为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整合提升提供一种策略参考。"一切能造就吸引力环境,能为旅游业所利用,并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因素"都可以被称为  相似文献   

16.
民间戏曲     
《丝绸之路》2008,(3):57-61
是流行于陕西合阳沿黄河一带的古老剧种。因其演出形式为“舞蹈调动”,“曼延跳唱”,伴以“社火”的锣鼓、铙钹、唢呐,百姓习惯性地称其为“跳调”、“调调”、“杂戏”、“踏戏”。按其拳术吟诵与武乐伴奏,当属锣鼓(铙钹)杂剧之列。  相似文献   

17.
《曾国藩家书》反映了曾国藩对子弟独特的文学教育方式,其中对训诂和辞章关系的探讨就很有价值。曾国藩学兼汉宋,不主一偏。闳通的学术胸怀使得他能客观地评定和借鉴汉宋学家的成果,并结合自已的创作经验,提出以“精确之训诂,作古茂之文章”的文学创作法,并将韩愈古文与汉魏辞赋文学传统相勾贯,以建立不囿于前期桐城派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18.
子弟书是清代中期八旗子弟创造的特殊艺术.它的诞生同八旗子弟的政治地位、经济待遇以及汉语水平的提高有密切的关系.八旗子弟作为清代的统治阶级,他们有保护国家安全的使命,除了做官当兵之外不能从事其他行业.他们在享受国家钱粮的同时也受到许多人为的束缚.许多人在无所事事之余将自己的时间都花在艺术和享乐上,子弟书就是其中之一.在清军入关之前,清代统治者就极为重视八旗子弟的文化教育,旗人学习汉文化的热情经久不衰.至康熙未年,八旗子弟已经完全掌握汉语.旗人中出现了大批诗人才子,子弟书诞生的文化土壤已经形成.  相似文献   

19.
朱元勋 《神州》2012,(9):342-343
歌词是一门以语言为材料的特殊的文学创作形式,是一种音乐文学作品。美国作家苏珊·朗格曾说过,歌词是一种“放弃了文学的地位,而担负起纯粹的音乐功能”的特殊艺术形式。“流行歌曲”作为一种音乐体裁,是指盛行、传播很广的大众歌曲,其歌词作为一种音乐文学作品,必须能概括地表达歌曲的意境与氛围,与音乐旋律的内涵、结构、节奏、音调、韵律吻合,再加上配器精美的伴奏,共同创造一个丰富的文学与音乐相结合的审美世界。  相似文献   

20.
1925年3月28日晚,美国波士顿美术剧院内,一场别开生面的演出正在进行。容纳千人左右的剧场,座无虚席。观众大部分是美国人,其中不乏大学教授及文化界人士,少部分是中国学生和侨胞。演出的是清一色的中国人,他们虽然身着中国唐朝的服装,但念的台词都是英文。这是一场典型的中西合璧的演出,所演剧目是中国传统剧《琵琶记》。这场演出,其主创人员即是后来驰名海内外的梁实秋、闻一多、谢冰心、赵太侔、余上沅、顾一樵等著名文学艺术家,可谓“明星”荟萃。进行这样一次演出的原因当时,中华民族正遭受着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处于深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