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茂程 《黑龙江史志》2013,(21):183-184
孟子在《孟子·尽心下》中设计"民贵君轻"的政治结构,本文从孟子"人性皆善"到"圣人可及"的"人性论"作为基础进而肯定了君使民贵,民必贵君的教化理念出发,解读孟子设计的"民贵君轻"政治结构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2.
曾振宇 《史学月刊》2007,(11):29-36
在家庭伦理层面上,孔子孝论注重父子自然亲情,倡导子女人格平等,父义则从,父不义则谏;主张以义辅亲,"以正致谏"。孔子、曾子"以正致谏"的谏亲原则被孟子完全地移植到社会政治伦理中,泛伦理化的倾向有增无减。孟子"君臣相责以善"的"善"之内涵当为仁义,即以仁义这一最高价值理性衡评君臣之间关系。"君臣相责以善"施行的前提是将君臣关系重新论证为以德相交的"友",而非传统意义上的以势利相交,"返祖"化现象的背后是为其民本主义政治立场张目。但是,必须指出的是,孟子"父子不责善"思想已经有别于孔子、曾子与子思在家庭伦理语境中倡导的以义辅亲的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3.
常强 《文史天地》2011,(8):68-69
孔子为至圣,而至圣对颜回称赞有加,颜回却坐不稳亚圣的宝座,可见,即使高贵如孔子,也不能钦定亚圣之位。在今天的儒学谱系中,孔子与孟子往往并称为"孔孟",孔子为"至圣",孟子则为"亚圣"。孟子受到尊崇的程度,仅次于孔子。其实在历史上,"亚圣"之称原非孟子所独有,儒家  相似文献   

4.
儒家"亚圣"名号从颜子到孟子的转移,远比人们过去所知的情况要复杂。在中古时期,颜回是长期获得朝野主流承认的儒家"亚圣"。北宋熙丰新政中始以颜孟并配孔子,然受五贤信仰遗留影响牵制,孟子位次颜回,大体可称"亚圣之次"。宋金对峙期间,南北广泛出现两个"亚圣"并称的特殊现象,体现颜孟并配的常识化与理学道统说之初兴。在宋高宗绍兴之训和朱熹《四书》构建的道统话语中,孟子地位及影响渐逾颜子,迨理宗绾合朝野道统论,官方颁示的《道统十三赞》首次舍颜子而独称孟子"亚圣"。随着理学北传,元文宗正式封孟子为"亚圣公",颜回则被改封"复圣公"。儒家"亚圣"名号从颜子到孟子的曲折变迁,映照出宋元时代理学道统论渐次兴起及与政治体制互动整饬的图景。  相似文献   

5.
本文從政治史、科舉制度史的角度討論《孟子》在兩宋的地位變化,即《孟子》由子部升經的問題。特别關注熙寧四年變法以後的歷次政治變革中《孟子》地位的升降及其背後的影響因素,並進而梳理兩宋科舉正經、兼經制度的演變,對南宋紹興六年始實行的以"六經"爲正經、以《論語》、《孟子》等爲兼經的制度作了考證。本文認爲《孟子》上升爲兼經影響到其他諸經的沉浮,而經學結構的調整與變化,自漢武帝以來至兩宋,總是與政治、改革相關聯的。  相似文献   

6.
孟子的性善之论和董子的性善之论是有很大差别的,孟子强调内心之善而董子强调"遵守名号",也可谓尊崇"三纲"之理。究其原因,在于两人理论形成之背景相差甚远。就孟子而言,其所处的战国时期,各诸侯王国在相互征伐过程中,难免崇尚武力而沦丧仁义。而与  相似文献   

7.
《]孟子》一书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孟子》的生态伦理思想的产生既与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有关同时又是受孟子"性善论"思想的影响。研究分析孟子的生态伦理想对我国走出当前的环境困境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谷丽伟 《沧桑》2012,(2):82-84
"断章取义"是春秋时期引诗、赋诗的社会风气,最初并不含有贬义。孟子并不反对"断章取义",他对诗义的理解也符合"以意逆志"之旨。"断章取义"是用诗的方法",以意逆志"是解诗的方法,两者在孟子的诗学修养中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9.
批判"处士横议"是孟子人生中的大举措,然而当代学者对处士身份的认识并不统一,有学者将处士释为"有才德而隐居不仕之人"。这一解释不仅违背战国史实,也消解了孟子批判"处士横议"的合理性。孟子以"善言"为标准,以立言行仁为主旨,以"知言"为前提,评判战国处士言说,断以"横议",折射出其注重道德功用的语言伦理,既要求言说者的言语行为要担负一定的社会道义责任,接受公众道德规范的制约,也强调接受主体的话语理解须有道义责任的约束。  相似文献   

10.
孟子的实践哲学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彦修 《史学月刊》2007,1(8):17-21
孟子的实践哲学是一个完整而精致的体系。在确立人为实践主体的前提下,设定了以仁政王天下的宏伟实践目标,规划了以道德实践为核心的内容,通过"求放心"、"思"、养心、养气等主体的思维实践,张扬善端,实现仁政王天下的实践目的。孟子在他的实践哲学构建的过程中,凝练出高扬主体价值、主体与客体高度统一、人性与实践有机结合等鲜明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孟子以史为鉴的思想非常丰富.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生活的年代以"乱世"为当时主要特征,他描绘当时的情况是:"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1]频繁的战争,迫使孟子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乃至道德现状等进行深入考察和思考,他对以往古代社会的历史进行分析,借鉴历史,提出了他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主张.  相似文献   

12.
马基雅维利与孟子都是世界上伟大的政治思想家,虽然他们的时代、地域不同,但都处在各自时代社会变革的转折点上,他们的思想都各在东西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马基雅维利主张性恶论,孟子主张性善论;马基雅维利认为君主应当使人民畏惧,而不应当使人民憎恨,而孟子则提出"民贵君轻"思想;马基雅维利主张强国以武力与法律,孟子主张德法并重。本文拟从以上几个方面对二者的政治思想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3.
马固钢 《文献》1998,(2):245-251
焦循《孟子题辞》疏云:"《孟子》似续孔子,自赵氏发之."认为"孔、孟"并称、"《论》、《孟》"并称最早由东汉赵岐提出.以后学者皆以焦氏之说为据.  相似文献   

14.
仁政学说是孟子主要的政治主张,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性善论是仁政学说的理论前提,具体表现在孟子的"王道"主张,其中心是"以民为本"。孟子民本思想的根基是性善论,表层是仁政论,孟子在大力提倡在施仁政的同时,重民心向背,强调统治者要有善的动机,要重民意、施仁政。  相似文献   

15.
宋代孟子升格运动是孟子和孟学命运转变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在宋代孟子升格运动中,有四种力量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这就是以宋初三先生为代表的宋初学人,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新学家,以张载、程朱为代表的理学家,以宋神宗、宋高宗为代表的宋代帝王。他们从不同方面促成了孟子升格运动。  相似文献   

16.
孟子的社会稳定观吴昕春综观孟子言论,虽未言及“社会稳定”的概念,然在字里行间却蕴涵着息战非攻、施行仁政以保持社会稳定的企盼与筹谋。一、“非攻慎伐”的思想,是实现社会稳定的前提在孟子的社会政治观中,“非攻慎伐”的思想较为显见。“非攻”主张,在孟子以前的...  相似文献   

17.
《孟子》作为中国古代散文的瑰宝,一经流传,便轰动四方。孟子的比喻在先秦散文中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历来被世人传颂。孟子论辩长于譬喻,使用形式多样,时而以具体的事物为例,时而以故事、诗句为喻,因此本文拟从五个大的方面来对《孟子》的譬喻类型进行简要探析。  相似文献   

18.
赵琪 《史学集刊》2012,(3):116-122
从《尚书·周书》的诸篇诰辞中,我们可以看到以周公为代表的西周政治家们已经得出天命以民心为依归的观点,并以此来解释夏、商、周三代的历史递嬗。战国时期的孟子继承了该思想,并进一步以其来解释三代以前的历史递嬗。司马迁在思考天人之际时,既继承了周公、孟子的上述天人思想,并以此来解释古今历史递嬗中的"常";同时又有自己更深一层的思考,并以此来解释古今历史递嬗中的"变",从而最终做到"通古今之变"。在此,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与"通古今之变"实紧密结合在一起,而这正是他能够"成一家之言"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从历史演进的视野考察程颢仁学视域下的"万物一体"论及其贡献。早在先秦儒学、尤其是孟子那里就表现出"万物一体"的思想倾向。到了北宋,张载明确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说法。相较于孟子,张载"民胞物与"的思想境界实际上是基于天人一气的气本论,这就突破了孟子的视域,为儒家"万物一体"的价值取向建构了本体论的依据。程颢在吸收往圣先贤、主要是孟子及张载"万物一体"思想的基础上,不仅明确提出了"万物一体"的说法,而且还立足于仁学的视野,分别从本体、工夫、境界三个方面系统而逻辑地展开了其"万物一体"说。  相似文献   

20.
孟子说:"《春秋》,天子之事也。"这一说法对探讨先秦中国学术发展意义重大。西周时期的王官之中,史官至关重要,甚至被称为"天子之左右手",史官所记录的"史记旧闻"则是孟子所谓"天子之事"的重要载体。然而,在"礼坏乐崩"的春秋社会,史官的职责及其命运都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王命不行"的背景下,孔子作《春秋》,他是以布衣身份代史官行"天子之事",这标志着由史官到史家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