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北票市文物管理所征集收藏有几件元代铜权,现择其中6件铜权介绍如下。 1.“中统元年”权。权为实心铸铁。铸造规整,梯形环状钮,球形体,喇叭形底座,其上有四周突起弦纹。权通高9.8,底径4.4厘米,重725克。权身正面刻有楷书阴文“中统元年”四字,背刻“官”字(图一:1)。“中统元年”铭即指1260年,铭文“官”字或可以说明该权为“官”铸,是由官府统一铸制的。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北京市文物管理部门在各区县物资回收公司的配合下,拣选出10件元代铜权,现介绍如下。 1号权倒梯形方纽,下为圆盘形肩,权身呈上大下小的椭圆形,束腰下接上小下大的圆形底座。权身正面铸阴文铭文"中统二年" (图四:1),背面亦铸有文字,已锈蚀不能辨认。通高8厘米,重402.5克。 2号权形制基本与1号权同,方纽略细,底座有弦纹五周。权身正面铸阴文铭文"至元八年",背面铸阴文铭文"中都路造"。  相似文献   

3.
1979年夏,湖北荆州博物馆收购到江陵县拣选的一件青铜戈。戈援长16、胡长12.1、内长3.4、内宽7.5厘米,刃部略有小缺。胡有三穿,内两面铸有相同的夔纹。阴铸铭文(?)三字。前两字识为(朱朱),后一字识为中(仲)。《金文编》有邾字不从邑,以三朱组合写作(?);(?)为二朱组合,亦当为邾。两周金文一字多种异体的不少。  相似文献   

4.
二年主父戈与王何立事戈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周金文集成》(以下简称“《集成》”)第17册11364号著录一件战国赵“二年戈” ,原器曾为清末陈介祺(斋)旧藏 ,今不知下落。笔者见过该戈的两件全形原拓本(图一)[1],内部刻铭可释为 :“二年 ,(主)父攻(工)正明(?)我□ ,左工师邬许 ,马重丹所为。”胡部铸铭可释为 :“□奔。”(图二)从拓本看 ,戈阑侧加宽加厚 ,这种特征见于战国中晚期。铭文“我”字之上一字不能确释 ,其下一字仅余残画 ,铭末“所”下之字也有残损 ,但还可以看出应是“为”字。赵国题铭常在铭末有“所为”二字[2],这是此戈国别当属赵国的证据之一。戈胡部的铭文可能是…  相似文献   

5.
1990年9月,江苏省灌云县龙苴镇镇北一组村民打井时,在距离地面约1.5米深处发现一件元代铜权,随即交县博物馆收藏。现介绍如下。权身呈六面六棱形,上部有方环鼻,下部束腰,底座呈阶梯形(图一)。权身正面阴刻“大德十年”4字铭(图二),背面阴刻“益都  相似文献   

6.
满城汉墓出土铜器铭文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筠  陈静 《文物春秋》2010,(3):51-57,66
满城汉墓共出土铜器600余件,其中30件刻有铭文,计52处近800字。这批铜器铭文集中体现了西汉前期器物刻铭的面貌,对研究西汉的度量衡制度、诸侯国制度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例证。本文在原《报告》的基础上对刻铭重新做了录文,更正了个别错讹之处,并分别做了考释。  相似文献   

7.
殷墟出土青铜器铭文的制作方法,可分为铸铭和刻铭两大类。铸铭占绝大多数,刻铭极少。铸铭的制作方法有模作铭、芯作铭和范作铭等三种形式,以模作铭为主。刻铭出现于殷墟四期,目前虽然只发现4件刻铭铜器,但其意义重大,不仅把中国青铜器刻铭的历史追溯到商代晚期,而且为研究青铜器铭文的制作技术,尤其是刻铭技术,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8.
殷墟妇好墓器物铭文中,铭“司(兔丂)母”者二十六器,计有方壶、圆斝、圆尊各一对,觚十一件、爵九件,铭文均为正书(图一,1、2、7)。另外,有大方尊二件,器底亦铭“司(兔丂)母”,但在“(兔丂)”旁多一“癸”字,铭文为反书(图一,6)。此二件方尊与前面二十六器当是一人之物,故妇好墓共有“司(兔丂)母”之器二十八件。在妇好墓不同铭文的铜器组中,“司(兔丂)母”组仅次于“妇好”组,足见此组铜器之重要.  相似文献   

9.
1983年6月,宽城县物资局基建施工时出土2件元代铜权。"大德三年"(1299年)权权体呈束腰六面体,高10厘米,重725克。权身正面有阴文"大德三年大德路造"字样,背面铭文模糊不清,其余四面均刻蒙文,也模糊不可辩(图右)。元时宽城属大宁路,故这件铜权当系由别处传至宽城。"大德七年"(1303年)权权体呈亚腰  相似文献   

10.
1983年2月,济南市博物馆在拣选的先秦青铜器中,发现一件有"元年闰"铭文的铜矛(见图)。据现在所知,先秦古器铭中有"闰"字出现的,还是仅见。这是研究我国古代历法的一件珍贵实物史料。这件铜矛为三棱形,长仅11.4、宽2厘米,骹部有穿。由于形体短小,疑为戟刺。一侧刻有一行细小的铭文,其文曰: 元年闰再十二月丙□□  相似文献   

11.
郝红霞  马孟龙 《文物世界》2011,(6):41-42,51
容庚《汉金文录》卷一著录有两件汉代“杜鼎”,两鼎器盖各有两组刻铭,现将两鼎器盖铭文转录如下:  相似文献   

12.
襄樊市博物馆所收藏的襄阳山湾铜器中,有一件有铭的铜鼎。关于鼎的形制、铭文,王少泉同志已撰文作了详细的介绍。此鼎盖、器皆有铭文二行六字,据王文所释,盖铭为:“邓尹侯之洉(池皿)”,器铭为“邓尹侯之”。杨权喜同志则释盖铭末二字为“浴(池皿)”,器铭末二字为“(鼎可)?(化鼎)”?.从所发表的铭文摹本看,盖铭中的“(池皿)”字当隶定为“(沱皿)”,其上一字释“浴”于字形无据;释:“洉”,形虽相近,亦不可通,此字应释为“沰”,为从水石声之字。春秋战国文字中,“石”或写作后,见《先秦货币文编》及《古玺文编》卷九;或写作,见《说文》“磬”字古文所从,  相似文献   

13.
济南市博物馆自建馆以来,注意文物的征集入藏工作,先后收存元代铜权近20枚,现将其有明确纪年及铭记的铜权整理介绍于后。1号权倒梯形方钮,上有一孔,权身为上大下小的六面体形,束腰,底座为六角形台阶式。通高11.2厘米,重655克。权身正面阴刻铭文“至元四...  相似文献   

14.
虢国墓地所出商代有铭玉器共3件,本文主要研究其中一件玉瑗上的铭文:“小臣系害”。“小臣系”是晚商的贵族,“害”字当读为“谒”,是“朝见”之义。玉瑗应是古代文献中的“贽”。  相似文献   

15.
辽宁省辽阳博物馆藏一件战国有铭文兵器,长14.5、宽3.4厘米,圆筒形銎,骸上一孔,脊隆起,有凸棱,脊两侧有血槽。狭前锋,尖锐。矛体剖面呈菱形。骸中部双面刻篆书铭文,1977年出土于辽宁省辽阳市太子河区喇嘛园。《辽阳博物馆馆藏精品图集》中认为该件铭文兵器为铜矛,一面4字为“口徒杜阳”,一面为“衍”字。  相似文献   

16.
自铎铭文考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春 ,浙江省绍兴市出土一件50字铭的青铜甬钟。此器为典型的甬钟形式 ,却自铭为“铎”。西周甬钟源于南方商周时期的大铙 ,所以这件甬钟自铭为“铎”或许正是南方大铙的本来名称。此甬钟从铭文字体看 ,是典型的越国鸟虫书风格 ,铭文却注明是徐器 ,或可表明是徐人流亡越地后所作。因此 ,这件青铜甬钟的铸造地 ,当在越国故都绍兴 ,其具体年代约在越王勾践晚期或稍后。  相似文献   

17.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有一枚重一斤八两铜权(图1),通高4.2、底径2.9厘米。体呈扁圆形,桥形钮,饼足,环腹由右向左刻铭“官平秤槌(锤)重一斤八两”九字(图2),足底刻一“平”字。实测权重332.4克,  相似文献   

18.
鹏宇 《收藏家》2012,(9):50-54
梁鉴先生2004年发表的对汉代草叶纹镜研究的一文中,其中有一件以“投博”为铭者(图1、2)。据粱文介绍,该镜直径20.7厘米,内有铭文8字。  相似文献   

19.
2006年,河北省博物馆入藏了一件武周时期的石塔门,其出土于河北平乡县大理村,原为佛塔的一部分,系由一块完整的石灰岩凿刻而成,塔门右壁面有铭文218字,文辞华美,字体清秀。此石塔门及其刻铭不仅具有宗教和历史研究价值,在书法艺术上也值得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有一件春秋时期的楚国青铜器,器内有铭文“楚王酓審之盂”六字。这件铜器1986年时曾在纽约克里斯蒂商行出现,后归大都会博物馆.李学勤与饶宗颐先生曾先后著文考释此器,李先生将此器定名为“楚王酓審盏”,而饶先生则定名为“楚王酓審盂”。器铭中的“酓審”二字,两位先生都正确指出即是史籍所记载的“熊審”,为楚共王之名。楚共王系荘王之子,鲁成公元年立,至鲁襄公十三年卒,在位共三十一年(公元前590—公元前560年)。由于器铭所示的年代明确,此器的发现,也就为楚器的断代研究,增添了一件重要的标准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