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学良和张恨水,一个是纠纠武夫,一个是纤纤人;一个叱咤风云,声振海内,一个作等身,名满坛。张恨水敬重张学良人品,张学良敬慕张恨水才华,两张一生中曾有多次交往。  相似文献   

2.
因《春明外史》结下友谊 1924年4月,安徽潜山人张恨水创作的《春明外史》在北京《世界晚报》上开始连载。这是一部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为蓝本的谴责小说,它有力地揭露了北洋军阀统治集团的黑暗、腐败,但对奉系军阀中不失有正义感的张学良则持有肯定的态度。张恨水以张学良为模特儿塑造了一位少年英俊的韩幼楼形象,描述韩  相似文献   

3.
《文史博览》2010,(5):12-13
<正>西安事变之前,张学良对于宗教,虽有接触,但无信仰。1937年初,张学良被囚禁在南京时,励志社总干事黄仁霖去看他,送他一本《圣经》。他在日记中说:"对于《圣经》,读之不觉兴趣。"  相似文献   

4.
张学良对中共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印象之深,就连外国记者也表示惊讶。1991年张学良在美国纽约接受《美国之音》记者采访,当记者问起":您觉得周恩来先生怎么样?您有无与毛泽东接触?"张学良当即回答说:"周恩来先生我非常佩服。我们初次见面,他说我反应很快,我认为他反应  相似文献   

5.
赵杰 《文史精华》2010,(5):51-56
<正>1991年,张学良赴美探亲,多有报道,称之那是他纵情在旧金山的日子里。其实,张学良在旧金山女儿张闾瑛家中,数指算来只住了3天。连续两天大雨骤然停休,他急切离开后,到哪里去了?1990年,张学良在台湾对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口述历史"开创者唐德刚谈到:"于凤至是最好的夫人,赵一  相似文献   

6.
正在影视作品与人们的习惯认识中,"少帅"就是专指张学良。许多人以为称张学良为"少帅"是敬称,这是误解。称张学良为"少帅",自然是因为他的父亲张作霖有"大帅"之称。其实,北洋军阀时代,最高的军衔是上将,并无元帅。如张学良1926年6月2日给张作霖的电报称"盛京上将军钧鉴"。为尊敬对方,军阀之间以  相似文献   

7.
张学良,是20世纪中国颇具传奇魅力的历史人物之一,其生前为之筹撰传记的士墨客何止千百。内中有一个,乃名章回小说家张恨水,两人并因之而结下了一段惺惺相惜的未了的笔墨契。这是许多后人都鲜闻未知的。  相似文献   

8.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执意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然而蒋介石翻脸不认人,将张学良囚禁于南京,交高等军法会审,判刑10年,后又被特赦,交军委“严加管束”,从此开始漫漫的幽禁岁月。张治中是在张学良1928年“易帜”后才和他相识,并彼此成为知心朋友的。“西安事变”后,张治中钦佩张学良的胆量和义气,也十分同情他的遭遇。尽管张学良在幽禁期间的住处远离民居,警备森严,外人极少能与之接触,但张治中只要一有机会,就想去见一见张学良。在1936年至1947年的10年中,张治中曾三次访晤张学良,并与之长谈。这对张学良是莫大的安慰。第一次访问是…  相似文献   

9.
历史散叶     
<正>张学良当年不喜人称他为"少帅"民国初年,世人习惯把军阀叫作大帅,大帅的儿子自然就叫少帅了。但在当时,少帅并不是一个美称,尤其是对成年人,被称为少帅,总有荫庇于父亲,本人没什么本事的意思。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张学良,作为奉系军阀张作霖的儿子,自然很不喜欢别人称其为少帅。1923年,张学良任东北航空处总办。一次,新来的勤务兵傅德喊他:"少帅,请您接电话。"张学良一听,只装作没听见。更多的时候,张学良的部下只能称其职务,如当了东三省保安司令后,下属便称他为"总司令"。1990年张学良90岁生日之时,台北、沈阳等地都举行了隆重的祝寿活动。海峡两岸的新闻  相似文献   

10.
张学良关于"九一八"事变不抵抗命令的回忆,提供了研究不抵抗主义的新证据、新视角,也引发了不抵抗主义谁之过的认识分歧。揆诸史实,张学良关于不抵抗命令出自自己、蒋介石并无此令的回忆,是确实的;但他关于对日军侵略情况误判的回忆,以及蒋介石和不抵抗主义没有关联的回忆,是不准确的。张学良服膺蒋介石、东北外交完全归国民党中央办理的约定和蒋介石在万宝山事件后的相关指示,是张学良下达不抵抗命令的真正原因。"九一八"事变前后,张蒋在"力求避免与日人发生冲突"上达成高度共识,其实行结果就是不抵抗。实际上,不抵抗、诉之国联是国民党当局应对日本侵略东北的基本方针。  相似文献   

11.
张学良关于"九一八"事变不抵抗命令的回忆,提供了研究不抵抗主义的新证据、新视角,也引发了不抵抗主义谁之过的认识分歧。揆诸史实,张学良关于不抵抗命令出自自己、蒋介石并无此令的回忆,是确实的;但他关于对日军侵略情况误判的回忆,以及蒋介石和不抵抗主义没有关联的回忆,是不准确的。张学良服膺蒋介石、东北外交完全归国民党中央办理的约定和蒋介石在万宝山事件后的相关指示,是张学良下达不抵抗命令的真正原因。"九一八"事变前后,张蒋在"力求避免与日人发生冲突"上达成高度共识,其实行结果就是不抵抗。实际上,不抵抗、诉之国联是国民党当局应对日本侵略东北的基本方针。  相似文献   

12.
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实行兵谏,迫使蒋介石答应"联共抗日"。之后,蒋介石要张学良护送他回南京,结果,张学良一去不返,被蒋介石软禁。雪窦山上被"仇家"发现  相似文献   

13.
王平 《文史精华》2013,(2):60-64,1
西安事变是抗日战争的转折点,也是张学良人生的转折点。抗战胜利后,已被蒋介石囚禁10年之久的张学良,开始通过各种方式争取自由,在台湾囚禁时期曾4次屈就向蒋氏父子呈书"悔过",其间饱尝软禁之苦和对自由的幻灭之情,《张学良在台湾"求问自由"始末》一文为您详解个中曲折,敬请惠阅。  相似文献   

14.
1928年张作霖政府倒台后,顾维钧的外交生涯进入了一个短暂的低潮时期。为躲避南京国民政府的通缉,他离国前往欧洲小住。1929年初,他应张学良之邀回国。刚到沈阳,张学良就送来了请他担任高级顾问的聘书,但顾维钧婉言谢绝了。不过,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他常常向张学良表明对外交事务的看法,实际上成了张学良的外交高参。九一八事变的爆发,使顾维钧重新登上民国外交的舞台。九一八事变发生当夜,顾维钧正住在北平铁狮子胡同自己的家中。9月19日凌晨6点钟,与幕僚讨论了一整夜,但仍苦无对策的张学良给他来电话,请他立即去…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胜利后, 张学良将自己的一块瑞 士名表取出,托人送给 蒋介石,借以答谢蒋介 石送给他的"礼物",暗 示"管束"应该结束了。 蒋介石深知张学良送表 的寓意,他立即回礼一 本1936年年历,一双绣 花拖鞋。蒋介石对张学 良耿耿于怀,永世不忘 的就是西安事变那份羞 辱,表示要永远拖下去。 张学良在台湾期间, 由于自由的长期丧失给 他精神上带来了巨大的 痛苦,身心受到摧残。他 以独特的方式向蒋介石 提出抗议,他特意捉了  相似文献   

16.
张学良和周恩来之间的友谊,没有因为岁月的流逝、时代风云的变幻而有所淡薄。张学良在大陆幽禁期间,曾经暗中传递给周恩来两封亲笔密信;1961年前后周恩来亦曾辗转秘密致函幽禁在台湾的张学良。不过,由于张后来的特殊处境,周恩来只能以另一种方式表达他对张学良的关切之情……本文节选自中国文史出版社新书《张学良口述历史解密》有关章节,特予选载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百年潮》2017,(8)
正1936年,我父亲郭维城在东北军总部担任张学良机要秘书,在张学良的支持和帮助下,创办了在全国发行的《平凡》杂志,反对法西斯独裁,宣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方针,在"围剿"红军的同时,坚持对日妥协,签署了《塘沽协定》《何梅协定》等丧权辱国的停战协定。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张学良、杨虎城多次谏蒋,要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但都被他无理拒绝。  相似文献   

18.
正20世纪90年代初,张学良将军五弟张学森先生多次来北京,其间,我和丈夫耿其昌在有关方面介绍下有幸与他相识。在一次交谈中,张学森说:"大哥张学良非常喜欢你俩的表演。"听罢此言,我和耿其昌既惊讶又兴奋,惊讶的是我们从没去台湾演出过,张学良将军怎么会喜欢我们的表演;兴奋的是能受到张学良将军的垂青深感荣幸。于是带着一丝  相似文献   

19.
农家子弟阎宝航由放猪娃成为基督教徒后,他既是同乡张学良的挚友,又是蒋介石及宋美龄身边的"红人",更是周恩来单线联系的"特殊党员"。他在特工界的三项惊世"杰作",对二战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起着重大作用……他逝世23年后,年逾90高龄的张学良接见他的子女时,建议成立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基金会。27年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签署命令,把"卫国战争纪念章"授予他和他领导下的情报人员……  相似文献   

20.
<正>在中国现代史中,张学良是蜚声中外的人物。1936年12月12日,他和杨虎城两位将军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发动了要求联共抗日的"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的主张,实现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熟知现代革命斗争史的人们都对张学良的壮举拥赞不已,张学良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亲密的朋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