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95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对河南汝州市煤山遗址的西部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发现龙山时期的土坑竖穴墓6座。墓葬分有二层台墓和无二层台墓两种。出土遗物以彩绘陶器为主,器类有壶、豆、罐、杯、碗等。遗物有石家河文化的因素,因此墓葬的埋葬习俗应受到石家河文化的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2012年,驻马店文物工作者对驻马店市西平县谢老庄遗址进行了调查与初步勘探,采集的裴李岗文化和龙山文化遗物较丰富,有陶器、石器、动物骨角器及牙齿等。该遗址的发现为研究裴李岗文化贾湖类型增添了新资料,为研究淮河流域上游驻马店区域内史前文化发展序列提供了新的实物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配合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2019年3~5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进行了系统性考古勘探工作。遗址包含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的聚落,主要遗迹有壕沟、房址等,基本搞清了遗址的范围,仰韶、龙山时期的聚落规模、面积、重要遗迹分布、聚落布局和功能分区等情况,对该遗址的聚落形态及发展演变等有了较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马明 《江汉考古》2020,(1):55-64
本文通过对《藤花落》报告的层位学、类型学分析,将藤花落城址相关的遗存分为四期,并在此基础上对藤花落城址进行了研究,认为该城址的城墙上和壕沟内的柱洞属于栅栏遗留,栅栏是与城墙、城壕等一体的防御设施;藤花落龙山文化遗存属尧王城类型,晚期文化面貌发生改变与王油坊类型龙山文化的东传有关。  相似文献   

5.
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馆藏有16件出土良渚文化玉璧,通过其制作工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良渚文化玉璧的制作需要经过开料、成形、钻孔、打磨和抛光等各道工序。开料采用线切割的方式;外缘的成形是先将片状玉料切割成方形,然后逐渐倒角、磨圆;中孔由管钻借助解玉砂对钻而成;打磨有粗磨、细磨之分,打磨工具本身含有固定的砂粒;抛光用的是细小的散砂。  相似文献   

6.
从玉器纹饰看良渚文化宗教信仰中的两类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良渚文化的玉器纹饰可分为两类因素和三个主题。两类因素,即以鸟纹为代表的自然崇拜因素和以神人兽面纹为代表的祖先崇拜因素,体现出两种主次不同的崇拜形式,在纹饰上它们表现为两种基本主题,同时它们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更高层次的完整的崇拜主题形式。两类因素各自有着不同的源流。鸟祖崇拜在华东地区的新石器文化中具有悠久的传统,尤其在大汶口文化中得到充分发展,在良渚文化中仍有一定的表现。而以直系祖先崇拜为主要内涵的神权宗教,通过对氏族宗教的融合,在良渚文化中发展到极致,其以兽面纹为代表的宗教内涵和艺术传统对商周青铜文化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山西岢岚县乔家湾龙山文化晚期遗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岢岚县乔家湾遗址是在建设山西忻州至保德的高速公路时发现的。2009年4~7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揭露面积2025平方米,获得一批重要的考古资料。现将此次工作的主要收获简报如下。一、遗址概况  相似文献   

8.
《禹贡》五服制度实质是指以王城所在地为中心、从内到外可以划分为三个大圈:内圈是甸服,是王畿之地;中圈包括侯服和绥服,是大小诸侯所在地;外圈在最外边,包括要服和荒服。五服制度的实质是以理想化的图式描绘出一幅中央与地方及四邻的相互关系的网络图。这三大圈恰好与龙山时代考古学文化分布格局基本吻合。可见,《禹贡》五服制度不会是古人的臆说,而是曲折地反映着龙山时代中原与四邻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9.
汉代王侯的陵寝用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对汉代王侯墓中发现的玉枕进行了分类研究,以期探明王、侯陵寝的用枕等级制度。  相似文献   

10.
汉文化为中心的唐代文化大融合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张雪莲 《人文地理》1997,12(3):30-33
唐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高峰,也是居于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它有着其独特的色彩和先进性。本文着重从地理环境的高度来分析唐代文化生态及文化融合,分析文化与地理环境内在的机制和规律。从而在面对现代外来文化冲击的情况下,更理性地安排人类文化活动空间,并用以改造环境,丰富本土文化,为文化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城墙起源于原始社会后期,即龙山文化时代。它是由壕沟演变而来的防御工程,并逐渐代替壕沟而成为城市防御的主要手段。
经过夏、商两代的发展,西周时代已普遍筑城,城和国已成为同义词。而且筑城技术也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与今天的筑城方法十分相似。
城和市都兴起很早,二者之间也没有关系。由于西周时代城内设市,就出现了中国早期的城市。\"城市\"一词起源于战国,即设市之城邑谓之城市。  相似文献   

12.
两汉诸侯王墓出土葬玉及葬玉制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玉文化发展进程中,两汉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玉器的神秘作用在经历了新石器时代和商周的发展之后达到了巅峰。汉玉的一大特色是走向极端迷信化的葬玉,而这也是玉器神秘化在汉代达到巅峰的标志。这之后的玉器,佩玉逐渐融入了现实生活,葬玉逐渐消失,进入了中国玉器发展的新阶段——世俗化发展阶段。因此可以说汉代是葬玉的黄金时代。  相似文献   

13.
两周,尤其西周时期是两汉时期成熟葬玉制度的肇始,也是中国葬玉制度发展最为重要的时期之一.多元化的葬玉制度在战国时期逐渐走向统一,为两汉葬玉制度莫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即从两周出土的葬玉种类及玉器出土位置等情况入手,分析总结这一时期葬玉与葬玉制度情况.  相似文献   

14.
    
At the time of the discovery of the Newport medieval ship, it proved impossible to date the timbers used in its original construction through dendrochronology. Associated British timbers and artefacts provided dating to the mid 15th century, with the latter pointing to strong Iberian connections.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oak ring‐width chronologies in the Basque Country, and their extension back in time to overlap with the ring‐width mean developed for the Newport Ship, has allowed absolute dating and provenance of timbers used in its original construction. Further research is required to clarify the geographical source of the timbers and to develop a high‐resolution network of tree‐ring data for the region.  相似文献   

15.
和奇 《四川文物》2021,(2):61-73
以考古发现及既有研究成果为基础,可对战国秦汉时期滇池区域石寨山文化农业面貌进行讨论。石寨山文化有完整的农业技术体系。该文化居民有一套完整的以锄、铲、镰、斧等为代表生产工具体,且工具种类的使用具有倾向性,牛耕还尚未运用到农业生产中,稻、麦、粟复种的作物结构已形成,掌握一定的灌溉以及粮食储存技术,并且还可能有一套较为完整的农业仪式。  相似文献   

16.
在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中,玉器以其特有的品位和属性融入了古代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伦理道德、宗教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地处中原的河南出土了大量的三代玉器,以其品类多、功能全、工艺精而居于全国前列,贯穿于夏商周各个王世,其重大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绝对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17.
罗马的对外扩张是世界古代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之一。它对罗马乃至地中海世界历史的影响是深远的。对外扩张导致了帝国的形成 ,帝国的形成却为罗马历史的前进平添了沉重的历史包袱 ,但对罗马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人民公社供给制探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深刻剖析了 1 958年大办农村人民公社时期 ,人民公社实施供给制分配原则的弊端、原因及经验教训 ,从理论和实践上阐明了平均主义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原则区别。历史证明 ,随心所欲地改变生产关系 ,制定超前的分配原则 ,一定遭到历史的惩罚。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中国旅游开发与管理态势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余青  吴必虎  张伟 《人文地理》2003,18(5):80-83,93
本文对处于产业结构剧烈转型时期的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态势进行了较深入的阐述,这一观察主要从旅游区(点)和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管理这一特定角度切入,重点从假日峰值压力、旅游目的地营销、旅游规划、旅游产品创新、旅游支持系统等几个方面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20.
Around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system of party and government officials has experienced a great reform from the supply system featured by equalitarianism to the duty-graded salary system with strict ranks and wide gaps. This change runs against the convention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CP) and proposition of Marx Karl. Chairman Mao Zedong was never satisfied with this distribution system marked by strict ranks and tried to amend it. It amounted to the same at the end as his failure to prevent the generation of this system, even though it experienced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Translated by Luo Hui from Lishi Yanjiu 历史研究 (Historical Research), 2007, (4): 111–13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