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北朝社会的婚姻状况带有浓厚的母系制的文化习俗。由于少数民族的落后性,其婚俗有门户婚与非门户婚并存,婚姻重财币、流行早婚、再婚及妒嫉成风等特征,并且这种风俗文化具有极为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婚姻是伴随着人类历史同步发展而产生的,它是一个民族习俗、社会、阶级的体现。清朝藏区一夫一妻、一妻多夫、一夫多妻形式的婚姻都存在,所以家庭构成十分复杂。各种婚姻形式的通婚范围都会受到阶级、血缘、部落、民族等范围、禁忌的限制。文章仅就清朝藏区的婚姻形式做一简述。 相似文献
3.
4.
太平天国时期,曾出现过女营、女馆制度,随着太平天国历史的发展,这种制度也经历了从女营到女馆制度的变迁。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历史上的这一制度进行分析,分析其变迁的原因,说明制度创新与存在必须与非正式制度和特定的历史环境相容。 相似文献
5.
6.
奚丽芳 《世界古典文明史杂志》2016,(3):84-99
晚明的历史特殊性已成为学界共识,在这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层面都发生了不同于此前的变化。在女性婚姻家庭层面,女教的相对流行、伙伴式婚姻关系的出现,均成为新的社会现象。本文以晚明吴江叶纨纨的《愁言》为中心,考察女教与晚明婚姻中的女性之间的关系,重点探讨女教对女性情理观、婚姻观以及对待婚姻生活态度的影响。本文认为,这一时期女教为婚姻关系中女性情感与道德模式的选择提供了更多可能,对这一时期女性,特别是上层社会女性传统的情理观和婚姻观造成冲击,并因此对其现实婚姻生活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
西周是华夏制度文明建设的滥觞时期,"周礼"被视为华夏制度文明之圭臬。"周礼"中的人伦原则和礼义制度、《周易》哲学信仰和价值系统彰显出当时婚姻伦理"同姓不婚、男尊女卑"的基本原则,同时也奠定了中国传统婚姻伦理产生之基础。 相似文献
8.
秦汉社会出嫁女与父母本家的关系中主流的伦常观是"内夫家,外父母家",但亲情的召唤往往使出嫁女的行为逸出这个格局,法律则更加注重综合考虑。日常生活中二者的关系会随着家庭成员老幼鳏寡、经济情况不同等因素展现出不同的实态,但夫死归宗并不是这一时段的生活常态。继承关系中,出嫁女多以嫁妆或赠予形式间接承产,少见招赘承产。户绝之家女儿承产,两汉四百年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田产继承受到了本家近亲的分割。汉初女儿可承爵,顺序排在儿子之后。公主爵可传至其子,恩泽封爵涉及姐妹子、姑子、姨子或女婿等。此类爵称,表面上是给予其子、其婿,实质上都是以出嫁女儿对本家的继承权为基础。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婚恋观的教育问题是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责任,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新时期下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在大学时期的特殊身心发展使得大学生群体的婚恋需要逐渐产生。女大学生使我国女性中思想开发和文化素质较高的一个群体,女大学生群体的婚恋观不仅与他们大学期间的身心健康有着重大影响,对其一生的各项发展也是相当重要的。加之我国在2005年就废除了在校大学生不能结婚的相关规定,新时期女大学生恋爱观就成为当下亟需探析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古罗马帝国时期的婚姻制度呈现出了无夫权婚姻流行、姘合合法化、离婚现象严重、社会风气恶化、家庭伦理丧失、婚姻法的不断完善、基督教影响加深等特征。 相似文献
11.
严复与袁世凯结识较早,有着近三十年的交往经历,二人的关系却始终在或远或近之间.严复对袁世凯的态度是赞许与鄙视、支持与不支持、不即不离的矛盾交织体.二人的这种交往轨迹,折射出二人政治思想的离合,也烙下了深深的时代印记. 相似文献
12.
1860年5月11日,太平军高层将领在天京召开军事会议。洪仁玕与李秀成就太平天国后期的总体军事战略布局达成共识,李秀成率兵东征苏常沪。事态进程中,二人之间不仅对上海战略地位重要性的判断产生了差异,也在以何种方式占领上海、与西方国家关系的处理等诸多方面存在分歧,产生矛盾,凡此均导致上海战役未能完全展开,而丢弃上海,又直接影响了太平天国后期运势。 相似文献
13.
14.
Hormoz Ebrahimnejad 《Iranian studies》2015,48(6):967-970
15.
16.
17.
Geographies of sexuality have paid minimal attention to interracial relations. To rectify this, we examine the genealogy of the criminalization and punishment of 'interracial' relations. Drawing on three historical moments in the evolution of race relations in Anglo-America, we argue that the criminalization of these relations has historically been grounded in material relations and not in abstract ideals of racial purity or fears of racial degeneration. Using a strategy of 'unnatural discourse,' we suggest that as the American capitalist system expanded, the punishment of multiracialized sexual relations has generated and retained important ideological functions that have never been far removed from their material base. 相似文献
18.
崔明德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1,10(3):20-29
安史乱军的民族构成比较复杂,既有安禄山那样的混血儿,又有一大批少数民族将士,也有高丽残部及扶余、新罗人,还有许多汉族官和将士,但从多方面加以考察,安禄山、史思明所重用的以及在安史乱军中起主要作用的多为汉族人;唐代的河朔地区既有胡化趋向,也有汉化保持和提高的趋向;安史乱军中的民族关系比较缓和,少数民族和汉族将士在化、心理素质等方面渐趋一致,少数民族和汉族将士在许多方面能够积极配合。这些是唐中央平叛工作进展缓慢以及安史之乱持续8年之久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本从餐厅室内设计和装饰的基本原则出发,对餐厅设计予以剖析,并从企业经营、传统与现代时尚的角度解释一些社会现象,为未来的饭店餐厅设计提供一种现代模式。 相似文献
20.
太平天国败亡的集体心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平军作为一个高度建制化的心理群体,其心理纽带主要表现为认同关系。作为教会,这种认同关系的基础是平等;作为军队,这种认同关系的基础是效忠。天京事变破坏了原有的教权结构,洪秀全试图用血缘主义的模式重新构建一个神性逻辑,这使得平等遭到破坏。作为既是教会又是军队的太平军,这直接影响到太平军将士的效忠意识。以至于天京城破之际出现集体恐慌,民间原有的神怪观念冲破了拜上帝教信仰。其原因在于太平天国政权结构与教权结构的固有缺陷,以及在中西文化碰撞的大背景下太平军将士出现的认同混乱,同时也和拜上帝教固有宗教理念中的消极因素有关,所有这些都是导致太平天国败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