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一蠡 《炎黄春秋》2003,(11):42-47
中国大陆的绝大部分中青年人,对胡适这位在20世纪的中国发生过很大影响的学者,有的知其名而不详其生平作为,有的或许连名字也陌生。这并非年轻人之过,而是颇为曲折的中国现代历史造成的。其中,五四运动后,左翼右翼鸿沟日益加深,鲁迅等左翼文化人对胡适的指摘乃至奚落嘲讽,尤其是50年代初大批胡适那阵汹涌浪潮,使人们对胡适的认识已被导向于“定格”,几至要把他淡出历史了。近几年,大陆思想学术界重新研究和认识胡适者逐渐多了,大体上,已经使这位近现代中国著名学人向他应有的历史地位稍稍靠近了。但评价上的纷争未息,估什一时也不大可能停息…  相似文献   

2.
中世纪欧洲的著作《曼德维尔游记》以"普遍史"为总的思维框架,将东方的中国塑造成一种多面形象:东方的中国与基督教世界因"诺亚"而同渊源,但也因"诺亚三子"之异而彼此本质上有别;东方的中国的"汗"是上帝意志的践行者;东方的中国承担基督教世界赋予的"圣地拯救者"的角色,拥有至高无上的财富、技艺与国力。这一形象的多面之间并不矛盾,而是恰恰反映了基督教世界自我认知与诉求的内在逻辑:一方面,基督教世界在信仰上自居于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它又需要在自身之外寻求最强大的拯救圣地的力量。曼德维尔的东方的中国"惊异之事"叙述正符合寻求这种拯救力量的逻辑,因而不应被视作"东方主义"式叙事;而其"归化"(domestication)策略也因此在使用上有其限度。曼德维尔的叙事表明,中世纪基督教欧洲的"世界历史"观以圣地为世界中心,以上帝创世而非"史前时代"为起点,以信仰而非我们的"求真"目标为目标。以"普遍史"为视角考察曼德维尔的中国叙事,不仅可以增进我们对中世纪欧洲"世界历史"观的认知,更可以更新我们对曼德维尔笔下的东方的中国形象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1994年8月10日的《贵州日报》,报道本省闻人乐嘉藻在北平终止了77年人生旅途的消息时,用的标题是“黔著述家又弱了一个。”乐嘉藻字采臣(又作采澄),生于黄平,长于贵阳,是清末举入。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清廷失败,派李鸿章要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乐嘉藻即参加了康有为为首的公车上书,提出拒签和约,变法图强的主张。他以提倡新学为己任,曾慷慨解囊,创办私立学堂,设立科学研究会,建立图书馆等,平刚曾撰文赞称:“先生本以名孝廉而饶于发,既博置新书,复广通声气,一时西南负革新之望,不闻第二人也。“乐氏曾当选贵州咨议…  相似文献   

4.
正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波及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伤亡最为惨重的战争。最终,正义战胜了邪恶,和平取代了动乱。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以广播诏书的形式宣布无条件投降,作为此次战争的受害国——中国,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抗日战争中亦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历史需要铭记,时任上海联合画报社编辑的舒宗侨,在战争结束后不久,便于1946年9月整理出版了记录这场战争的图像新闻集,即《第二次世界大战画史》。2016年,时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画史》出  相似文献   

5.
马寒冰这个名字,至今都让不少人感到陌生,1989年由王震将军题写书名、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马寒冰文集》恐怕读过的人也不多。  相似文献   

6.
陈启兵 《百年潮》2003,(12):38-44
长篇小说《红岩》中的华蓥山游击队和双枪老太婆,以其大智大勇、神出鬼没,扰袭得国民党政权如刀插在腹,痛卧不宁而被国人津津乐道、经久不忘。现供职于渝州大学中文系的傅德岷教授,为拂去湮没在华蓥山游击队身上的历史尘埃与不白之冤,还这支英雄队伍革命的本来面目而禅精竭力,心智磨损30余年,同样值得记载铭刻。本文作者初次见到傅德岷的时候,惊讶不已:中等身材、秃顶,还是个残疾人,每每走动,手中的拐杖便在地上不停地移动,身子一歪一斜地晃摆。但他却使我钦佩有加,不由地想起德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马斯·曼所说的名言:“虽然他的腰是弯曲的,但他的精神却永远是高昂的。”  相似文献   

7.
<正>傅抱石(1904~1965年),原名长生、瑞麟,江西新余人,我国20世纪杰出的画家、篆刻家、美术理论家和教育家。1927年于江西省第一师范艺术科毕业后留校任附属小学教员。1932年赴日学习东方美术史、工艺美术、雕塑,毕业于东京帝国美术学校。1936年回国后任教于中央大学艺术系。解放后历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画院院长等职。擅长山水、人物,亦长于书法、篆刻,并长期从事中国美术史论的研究,著述丰富。著有《中国绘画变迁史》、《中国古代山水画史的研究》、《中国绘画理论》、《人物山水技法》、《傅抱石画  相似文献   

8.
十八世纪中国的成就、局限与时代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八世纪的中国是个很有意义的课题,但范围很大,问题很复杂。我想就以下三个方面谈一点看法:一、十八世纪是一个继承和总结的时代;二、十八世纪是中国历史发展到高峰的时代;三、十八世纪是孕育着转变和面临着选择的时代。  相似文献   

9.
路远 《文博》2001,(5):62-65,28
1997年,西安碑林博物馆通过咸阳市秦咸阳宫遗址博物馆,购得后秦《吕他墓表》一件。此石出土于七十年代,是在咸阳市渭城区密店镇东北原畔农民取土时发现的。出土地北距汉高祖长陵约1公里。在汉长安城遗址正北方。十六国时期的碑刻资料现存很少,仅西安碑林所藏前秦《邓太尉碑》《广武将军碑  相似文献   

10.
《湖南文史》2013,(12):47-47
在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的盛世仅出现过三次,即汉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开元盛世及清康雍乾盛世。除了这三大盛世,还有过几个小规模的盛世或治世,比如东汉的“光武中兴”、隋代的“开皇之治”、明代的“仁宣之治”。  相似文献   

11.
具有近代人理念,又具民间气息的任薰的绘画,清新活泛雅俗共赏,无媚俗之态,蕴天然气韵,《麻姑献寿图》即属一代名家之范本。  相似文献   

12.
一魏野畴,号明轩,1898年3月8日出生于陕西省兴平县板桥乡魏家村一个农民家庭。1917年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史地部。在北高师期间,他曾热情投身五四爱国运动,并于1920年冬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春编写了《中国近世史》一书,时年二十三岁。 1921年夏他从北高师毕业,到陕西华县私立咸林中学任教务主任兼历史教员。次年夏他接到好友杨钟健从北京的来信,大意说:你回陕时留下的《中国近世史》,被蔡元培先生看到,认为写得不错,希望你加以修改,他准备帮助出版。魏野畴于是赴京,修改著作。但由于蔡元培已辞去北京大学校长职务,离开北京,《中国近世史》未能出版。在京期间,魏野畴和刘天章、杨钟健等发起组织陕西旋京进步团体共进社。1923初他经李大钊、刘天章的介  相似文献   

13.
胡宝心 《神州》2012,(8):192-192
肖邦是伟大的波兰钢琴家、作曲家、浪漫派音乐家,他在欧洲音乐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他同时也是一位爱国主义音乐家.他的作品内容大多为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并在作品中强烈的抒发了自己的思想情绪,表达了祖国被奴役的悲愤和对侵略者的仇恨。本文将分析的《离别》练习曲,在肖邦的作品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4.
一、《桑柔》的作者《毛诗序》曰:“《桑柔》,芮伯刺厉王也”郑玄《笺》:“芮伯,畿内诸侯,王卿士也。字良夫。”《左传·文公元年》记秦穆公在崤之役时(前627,见《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对秦大夫及左右说:是孤之罪也。周芮良夫之诗曰:“大风有隧,贪人败娄。听言则对,诵言如醉。匪用其良,覆件我悻。”是贪故也,孤之谓矣……所引之诗,正是《桑柔》第十三章之六句。又《书序·疏》引《世本》:“芮,姬姓。厉王时芮伯,岗良夫也。”三说相合。《左传)。《世本)皆光秦古书,则芮良夫为《桑柔》作者。然而,论《诗经》中作者可考…  相似文献   

15.
1931年9月 18日,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东北三省燃起战火。2个月后,上海的生活书店出版了一本《黄海环游记》的书,这是黄炎培于1931年初出海考察的游感札记,先于同年的五、六月间连续刊载于《申报》上,11月集辑出版。黄炎培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野心早有预感,在书中进行了揭露。 黄源环游考察由来 黄炎培此次黄海环游考察的成行,是受他从事职业教育决心的推动。 辛亥革命后,黄炎培就与教育结下不解之缘。他先是担任江苏都督府民政司总务科长兼教育科长,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他担任江苏省教育司长。他的职…  相似文献   

16.
许蕾 《神州》2014,(12):218-219
陈其钢是当今少数几个在世界音乐舞台上极为活跃的中国作曲家之一,他有着一种古典诗人般的气质,他将中国的传统元素很好的融合于西方现代作曲之中,他的单簧管作品《晨歌》虽为早期的创作,但却融入了陈其钢本人作为单簧管演奏者和作曲家创作的经验。因而,貌似简单的乐曲却暗含着深刻的音乐表现,学习和研究此曲不仅可以使我们领略陈其钢音乐创作的风格特点,同时还启发我们对同类作品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7.
刘昞是五凉时期河西学者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学识广博,思想深邃,继承和发扬了汉魏文化的传统,为中国文化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他的《敦煌实录》记录了河西地区的史事和人物,保存了珍贵的地方史料,反映了河西学术的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18.
德国人来了 这个世界说到底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所以,近代史上的一切话题都得从中国吃了败仗说起。  相似文献   

19.
提起马寅初,人们不会不提《新人口论》。可是,有多少人知道,马寅初还著有一套花费他巨大心血的《农书》,整整100多万字,耗费数年光阴,凝聚着他对中国农业问题的深情关注,更有着诸多有价值的真知灼见。然而,这样一套巨著尚未面世便遭到作者的焚毁!留给世人永远的遗憾……本文不止想赞扬马寅初无私无畏、百折不挠的风骨和气度,也不止想探寻马寅初《农书》中的具体内容,而是希望藉此引发人们的思考:如何重视农业问题,如何正确对待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20.
刘力群 《炎黄春秋》2023,(10):93-97
1937年出版的《西行漫记》(Red Star over China)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写作的不朽经典,多年来影响甚广。但较少为大众所知的是,早在1936年,斯诺还曾花费大量心血,以英文编译出版了《活的中国》(Living China)一书,此书堪称是《西行漫记》的前奏曲。本文论述了《活的中国》作为《西行漫记》前奏曲的三个关键音符:宋庆龄、鲁迅、“活的”(Living),以及这些关键音符对斯诺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