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要围绕着“我们会记住”这个题目进行写作,审题到位固然是关键,然而选材尤其重要。为什么是“我们会记住”?说明主体具有一定的共性即集体性,而非个人所为。这个范围可以定为一个小组、一个班级、一个家庭,甚至可以大到一个民族。  相似文献   

2.
我们会记住     
往事如烟,往事如云,许多经历会随着一阵轻风而淡化、消失,记忆常是如此,飘飘洒洒,然而有些事情,却总会令人难以忘怀,铭记于心。2008年12月13日这个特殊的日子,我的心受到强烈震撼,一股肃然之风从我身边悄悄走过。十点整,我正在上课,突然,  相似文献   

3.
我们会记住     
云卷云舒,一方细密的绿投下斑驳的剪影。风轻轻搅拌阳光,那暖人的香气就从窗口溢了进来,随即将这小小的空间填满。  相似文献   

4.
我们会记住     
不能忘记的,是两千多年前的豪情和悲壮。在纷乱的战国时代,秦军所向披靡,即将攻破燕国,而他,为了报答燕太子,决定去刺杀不可一世的秦王嬴政。易水边,一个身材修长、面白无须、悬胆鼻、丹凤眼、唇若涂丹  相似文献   

5.
我们会记住     
时光呼啸,带走的是似水的韶华流年,沉淀下来的是只有忘也忘不掉的青春往事。那些过往,浸满了花草所特有的清香,沉寂在我们逐渐苏醒的心中。同样的,会被我们永生永世地铭记。  相似文献   

6.
7.
1970年2月7日,李四光在陪同周恩来总理接见全国地震地质工作会议代表时说:地震预报,要解决地震时间、地点、震级三个方面的准确值,预报就过关了。  相似文献   

8.
季旭  杨菁 《南京史志》2009,(2):15-16
微风舔舐过的操场,队伍熙熙攘攘地蠕动,几百双脚站定,随即一把把椅子就磕在了地上。等到所有学生就座,主席台上的话筒就响了。“今天,我们坐在这里,进行“5·12”汶川地震的捐款仪式……”身体里像有什么被猛烈地撞击了一下,在脑袋里拉扯出一阵“嗡嗡”的共振。  相似文献   

9.
《山茶》2009,(11):4-4
语言的起源遥不可考,而文字的历史则要晚得多。前者伴随了人类的大部分历程,依常理推测,长度应以数万年计;而后者的出现不过是六千年前的事。  相似文献   

10.
微风舔舐过的操场,队伍熙熙攘攘地蠕动,几百双脚站定,随即一把把椅子就磕在了地上。等到所有学生就座,主席台上的话筒就响了。"今天,我们坐在这里,进行"5·12"汶川地震的捐款仪式……"  相似文献   

11.
过去的30年是中国发展速度最快、改革成果最多的30年,也是变动最大的30年.30年里,有太多的细节值得我们回忆与珍藏。这些极有代表性的人和事,见证了中国30年的岁月巨变,塑造了"76"一代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而成为一个时代的缩影、我们的集体记忆。  相似文献   

12.
这张照片是一位名叫cecilBeaton的英国人在抗日战争期间拍摄的。摄影师选取了老成都市内的一家普通茶馆作为摄制背景,把茶馆内的民生世相巧妙地浓缩在方寸之间,仿佛昨日。  相似文献   

13.
冶生福 《中国土族》2010,(Z1):23-24
2007年7月,青海省政府公布了第二批69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大通老爷山朝山会名列其中。老爷山朝山会——一个独特的民俗现象,不仅承载了一座山的沧桑记忆,更是一朵璀璨的民族文化之花!——题记一在青海,几乎各地都有朝山会,于是就有了青海十八会的说法。尤其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大通老爷山的朝山会以人数众多、规模宏大、时代久远、尤为壮观,成为远古民风最直接的记忆。  相似文献   

14.
高峰 《环球人物》2015,(5):72-73
在玉米地听风雨,在森林公园录鸟鸣一早被闹钟叫醒,上下班路上被各种汽车喇叭催促着,施工、夜生活的喧嚣让你无法入睡,噪音裹挟着浮躁,让人们的内心无法平静了……你会不会有一种强烈的愿望——给耳朵片刻的安静!为了寻求来自自然的寂静,一个叫戈登·汉普顿的美国人,读研究生时就辍了学,走遍全世界记录大自然的美妙声音。30多年过去了,这个曾经的小伙子成了六旬老者,也早已是世界知名的环保主义者。而中国公众则在最近,随着《一平方英寸的寂静》这本书的畅销,才开始了解他。  相似文献   

15.
正三线企业,作为贵州工业建设从历史到现在再到未来不可剥离的一份子,从藏在深山到一系列的改革,都是具有特殊历史背景的文化现象。一个三线子弟撷取片段,对集体过年的白描式记录,不仅有时代背景下十分个人的回忆,折射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也有属于群体的集体记忆,反映个体与群体、群体与外部的息息相关。跨越了世纪的过年,离家的父辈们从回家到守家,再到子孙们的回家,循环往复的不止是岁月流转,更有传统年文化里生生不息的根脉。  相似文献   

16.
所谓“集体记忆”(collective memory),是区别于“个体记忆”(individual memory)的一个社会学概念。社会学家认为,绝对私人的回忆,往往因缺乏逻辑和系统而显得校糊混乱,并且通常会因为时间消逝而变得零碎、散乱、淡化,相较而言,社会化的集体记忆,却能通过特定群体中存在一定联系的人所共享、传承以及共同建构,将最美好、神圣的事或物贮存在另一个维度里,形成可追溯的、增强社会认同感的“历史”。  相似文献   

17.
武昌白沙洲有一片历史街区,是明清时期竹木商码头遗留的见证,完好地保留着二十几栋风格独具的江夏民居建筑。然而未能幸免的是,这里也要进行房地产开发,所有的房子上都刷了“拆”字。消息惊动了武汉的一些人文地理爱好者,他们通过媒体宣传这些老房子的价值,呼吁进行保护。其中有栋卢家老宅最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18.
何文珺 《神州》2012,(7):78-80
"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台湾诗人席慕蓉首部诗集《七里香》里的诗句,曾被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奉为爱情的圭臬,记录并见证了他们的青春岁月。在许多人记忆里流淌的,岂止是她温润哀叹  相似文献   

19.
传统民俗学虽将民俗与日常生活置于二元区隔的关系之中,但对民俗"殊异"与"泛在"并存的特质有所忽视。而集体记忆理论,因其兼顾记忆的当下与集体的双重属性,故能在主客体交融的语境下重新界定民俗的能动性根源。这种能动性可以通过追溯集体记忆理论的逻辑原点,即柏格森的记忆理论与涂尔干的集体理论得以阐发。然而,在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范式下,民俗的能动性却只能被单方面归结于社会框架,并与时空框架形成主客体二分的结构化关系,这忽视了时空框架本身对民俗意义创造性表述的可能。而受胡塞尔"生活世界"的意向性与海德格尔的实践性"身体"影响,康纳顿与阿斯曼对集体记忆理论的改造与丰盈则揭示了:除了囿于固定的时空框架,民俗还能够通过体化实践与互惠活动,真正实现与记忆同构、与身体互动、与生活世界的有机勾连,从而在"结构"与"反结构"交替演绎的过程化拓展中,对社会变革产生独特的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刘文彩(1887—1949),四川成都大邑人。曾几何时,在中国,不论是通都大邑还是穷乡僻壤,都流传着刘文彩这个名字;在语文课本、小人书、忆苦思甜图片展及电影电视中,刘文彩小斗放贷、大斗收租,私设地牢、草菅人命,喝人血、吃人奶以强筋壮骨的种种暴行让人领略了旧社会的暗无天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