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曲金丽 《文物春秋》2009,(5):75-75,80
廊坊博物馆收藏的唐三彩凤鸟纹扁壶出土于文安县唐咸亨三年董满墓,该壶器形规整,装饰华美,色彩典雅,体现出极富浪漫色彩的盛唐风范。  相似文献   

3.
汉代翠鸟铜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西南地区的汉墓中出土了若干小鸟造型的青铜器,鸟背上或有罐、钱币、羽人等形象,鸟嘴中有的还衔有鱼。在相关考古报告中,对这些鸟的类型有不同的认识,对于器物的用途也缺乏合理解释。通过对相关资料的系统分析和比较,根据这类铜器中小鸟具有头大、颈短、尾短、喙长的特点,笔者  相似文献   

4.
南阳汉代铜舟科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一件南阳汉代铜舟进行科学分析,认为其在合金技术、锻造技术、热处理技术和机械加工技术等方面,反映了我国古代青铜技术的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5.
在各类铸钱工艺中,铜范铸钱是一项有代表性的工艺,但长期以来,一直存有争议,未得到冶铸界主流学术圈的认同。我们通过模拟实验,验证铜范铸钱确实可行,并对有关工艺的发展作了探讨。1.引言铜范铸钱是一项重要的铸造工艺,它萌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于西汉早期的半两钱时期,兴盛于西汉五铢钱时期。而自王莽之后,铸钱工艺转向以叠铸工艺为主,铜范铸钱工艺逐渐失去了其在小器物大批量生产领域中的重要地位。然而,长期以来,学术界尤其是冶铸界主流学术圈,对铜范能否铸钱一直存有疑问。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对古代铸钱工艺缺乏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另…  相似文献   

6.
刘婵 《东方收藏》2020,(5):20-21
灯作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照明工具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古代的灯具肇始于何时尚无定论,商代的甲骨文中未见有灯、烛之类字样。西周时期在人们生活中出现的烛是最早的照明用器的记载。据考证西周的烛是一种由易燃材料制成的火把。孙机先生认为灯"大约出现于春秋",熊传新先生认为至迟"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和使用了灯"。  相似文献   

7.
西河郡美稷县是汉代北疆地区的战略要地,也是东汉使匈奴中郎将治所。一般认为纳林村古城为汉代美稷故城,作者则提出内蒙古准格尔旗暖水乡榆树壕古城实为美稷县故城。  相似文献   

8.
汉代铸钱铜范的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汉代铸钱铜范的性能与铸钱工艺,对汉代铸钱金属范的出土概况进行统计,可知:单直浇道阶梯浇注式是汉代铸钱金属范的主要铸型。金属范的尺寸随着时间推移有一个逐渐增大又逐渐减小的发展过程,发展的高峰期在西汉中晚期上林三官专铸五铢时期。西汉早期,金属范以2行钱币型腔为主;西汉中期,金属范以2行或4行钱币型腔为主;西汉中晚期和王莽时期,金属范发展到4行或6行钱模,以6行钱币型腔为主;东汉时期,金属范又转为以2行钱币型腔为主。在对汉代铸钱金属范的出土概况进行统计后,以上海博物馆收藏的铜范为基础,对部分汉代铜范进行了X射线荧光表面成分分析,在金相显微镜下进行了金属相结构分析,并通过扫描电镜能谱分析了金属范的基体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西汉早-中期金属范的成分变化较大;西汉中期-东汉时期,五铢金属范中锡含量较低,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化,但铅含量的变化范围较大;王莽时期,金属范的成分比较一致。高铅低锡青铜是汉代铸钱金属范所采用的一种主要成分。2)金属范的基体组织以α固溶体+Pb为主,使金属范具有较好的塑性和致密度。即使是反复地使用,组织中仍保留着铸态组织,表明金属范未受到长时间的高温加热。在金属范的铸钱过程中使用了表面涂层以减轻金属范的受热程度,达到保护金属范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10.
考古发现中有大量汉代铜质熏炉,它是一种日常生活用器,类型丰富,装饰风格独特。本文拟对汉代铜熏炉进行系统研究,厘清其形制、年代分期、渊源及文化意义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12.
<正>考古发现中国古代的酒器产生于六七千年前,最初不过是一些陶器,与生活中的食器、水器不易分开。一套完整的酒具有贮酒器、温酒器、盛酒器、取酒器、饮器等,在汉代时基本定型,沿传至后代。  相似文献   

13.
徐闻,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南疆重镇,陆路驿站、海道要津和滨海县治,并且曾经是雷州半岛和海南岛的政治经济中心,也是我国古代对外贸易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徐闻港从汉代兴起后,一直到三国、东晋南北朝时,对外通商贸易都相当发达。由于东汉前期(117年前后)匈奴占领河西走廊以西大部分地区,因此,中西方的陆路交通受到阻塞,以至南方海路交通显得更加重要。  相似文献   

14.
特殊的历史进程和地理位置造就了两汉时期陕北地区多个游牧民族在此长期融合的事实,本文统称其为“胡人”。通过对陕北地区241座汉墓的考察,可以辨析出29座“胡人”墓葬。随葬带孔陶罐、戳记陶器、铜镜残片和骨箸、骨刷、骨勺等骨器及装饰有波浪纹、弦纹的小口弧腹罐是匈奴族的常见做法,在墓道中用盛肉的陶罐来献祭可能是羌人的葬仪,随葬动物是这两支“胡人”墓葬的共同特征。29座“胡人”墓中,既有文化内涵较为单纯的“胡人”墓,又有两者共存一墓的情况,对墓主族属的辨析有利于我们深入地解读墓葬。  相似文献   

15.
首都博物馆有一件元青花凤首扁壶,是由48块碎瓷片拼接而成的。它是一件盛装酒水的器物,高18.7厘米,口径4厘米。壶的流,也即出水口,做成昂起的凤首状,凤鼻上顶着一枚宝珠。出水位置并不在凤嘴正前方,而是两侧各有一个小孔。颈部后方采用留白的方式,表现凤凰的羽毛,翅膀垂在壶身两侧,后面以卷起的凤尾作柄。壶身下半部分饰以折枝莲花纹样,莲花飞凤是元青花上较为常见的一种花纹。色彩方面,它采用了进口的苏麻离青料,高铁低锰,因此,烧制后会出现铁的结晶斑,色彩浓重鲜艳。  相似文献   

16.
汉晋时期有一类特殊的方形扁壶,属于酒器"榼"的一种,画像石材料显示了其使用较为广泛。通过对其形制、材质、流行时间、分布地域的排比分析,可以认为,汉晋陶瓷质方形扁壶可能是仿制西汉时期南方地区的木质漆器扁壶而来,后者肇始因素可以上溯至先秦时期南方漆器的某些形制特征。  相似文献   

17.
江苏地区出土的汉代铜灯制作精美、数量众多,根据铜灯的基本结构的不同,可以分为七个大的类别,分别为:豆形灯、豆形灯的变体、行灯、多枝灯、卮灯、辘轳灯、釭灯等。秦汉时期,青铜器在社会生活中的礼器作用逐渐式微,更多地向实用器转变。丰富多彩、种类繁多的青铜灯具即可反映出这种转变。  相似文献   

18.
最近笔者在对河南汉代中小型墓葬进行梳理的过程中发现在新乡地区的西汉早中期墓葬中出土一种特殊的随葬品——鸱枭俑,该类随葬  相似文献   

19.
出土的自铭为“锺”的铜器在形制上有以下特点:1.侈口,鼓腹,器形规整而不带盖;2.圈足多折曲;3.器表均饰宽带纹;4.均有铺首衔环。用途多与盛酒或水有关,还可能兼作标准容量的器物使用。  相似文献   

20.
鄂尔多斯周边及中原地区的汉代匈奴文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匈奴族是生活在我国北方古老的游牧民族之一,属蒙古人种,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屡有记载。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匈奴文化遗存是在内蒙古杭锦旗桃红巴拉的匈奴墓群,时代相当于春秋晚期。匈奴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墓葬为竖穴土坑形制。葬俗方面表现为随葬马、牛、羊的头骨和蹄骨。随葬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