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崤函古道交通线路的形成与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崤函古道是我国古代连接长安、洛阳两大都城东西干道中最为崎岖和重要的一段,兴盛于周、秦、汉、唐时期。作为我国古代“襟带两京”长安、洛阳的锁钥,中原通关中、达西域的东西干道上的咽喉,崤函古道在连接长安、洛阳两大都城,沟通中原与关中和西域等方面起过关键性的作用。有关崤函古道的发展和路线走向,已有学者作了梳理,但仍不乏有待细化和深入研究的地方。本文结合文献记载和实地调查,考述崤函古道交通线路的形成及其变迁。  相似文献   

2.
临洮哥舒翰纪功碑保存至今已有1200年左右的历史,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由于一直采取户外半露天保存,长期日晒雨淋,碑体表面风蚀、风化严重,急需采取加固保护措施。在前期现状调查基础上,本研究工作运用偏光显微镜、X~射线荧光、X一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通过对石碑材质及临洮砂岩矿物组成、构成及化学成分,岩石物理、水理与力学性质相关参数的测定,岩层构造结构、形态综合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石碑材质为砂岩,与临洮地表砂岩矿物组成基本相同,显然制作原料为就地取材;临洮砂岩属于细粒长石石英砂岩,矿物成分主要包括石英、长石(斜长石、少量的K-长石)、绿泥石、黑云母和含钙质为主的胶结物,其中,含石英54%,斜长石16%,钙质胶结物20%;石碑岩层孔隙度较大、吸水性高,石碑岩层钙质胶结物含量高,易受外部环境因素影响和侵蚀,表面岩层易发生风蚀、风化;保存环境因素温湿度频繁变化,即温湿度日较差值波动较大,致使石碑岩层结构易发生冻融、风化病害。总之,研究工作中运用多种测试、分析手段,所得出的实验数据、分析结果与相关现状调查结果相互印证.可以为后期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丝绸之路》2010,(18):79-79
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主要由河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六省区和中亚五国联合申报。河南省包括巩义石窟寺、汉魏洛阳故城、隋唐洛阳城、自马寺、汉函谷关与崤函古道等5处遗产选点。  相似文献   

4.
沈宇凡 《风景名胜》2021,(6):0237-0237,0239
甘肃玛曲县大水金矿床位于甘肃省南部 , 是具有浅成低温热液特征的金矿床。大水金矿床矿体主要赋存于碳酸盐地层与岩脉的接触带。大水金矿床的产出受到东西 - 北西西向的压扭性大断裂严格控制。矿石中矿石矿物主要为赤铁矿、褐铁矿,并存在少量的辉锑矿、黄铁矿、雄黄、雌黄和毒砂等;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和方解石,并含少量的石膏、长石等。围岩蚀变主要以硅化、赤铁矿化和褐铁矿化为特征 , 成矿期次可以分成沉积成岩期、热液期、表生氧化期。  相似文献   

5.
<正>丝绸之路首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线路跨度近5000千米,共计33处代表性遗迹,其中中国境内分布有22处考古遗址及古建筑遗迹。河南1.汉魏洛阳城遗址2.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3.新安县汉函谷关遗址4.陕县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甘肃12.麦积山石窟13.永靖县炳灵寺石窟14.瓜州县锁阳城遗址15.悬泉置遗址16.玉门关遗址  相似文献   

6.
哥舒翰纪功碑保存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现为甘肃省省级重要文物。笔者为配合石碑修复保护方案编写工作,对其保存现状进行了调查。由于该碑的保存方式一直是户外半露天保存,长期遭受日晒雨淋,加之石碑材质自身的缺陷,表面岩层风化、剥蚀严重,并有向岩层内部发展的趋势;同时,岩层矿物分析结果表明,石碑矿物成分由石英、斜长石、钾长石、黑云母、绿泥石和电气石等碎屑物组成;胶结物组分较复杂,局部较富集,主要以钙质为主,含少量硅质和铁质。另外,保存环境及影响因素评估结果表明,石碑当前保存环境恶劣。综合调查结果,笔者认为,石碑保护形势严峻、不容乐观,亟需实施抢救性的加固保护。  相似文献   

7.
炳灵寺171窟大佛是"丝绸之路"与"唐蕃古道"线路上重要史迹之一,在自然及人为因素的长期作用下产生了严重的破坏。本文就大佛本体产生的各种病害进行详细的调查、分类与统计,并对颜料、泥胎及岩石的材质及其劣化机理进行研究和评价,旨在为大佛保护工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拴马桩是明清时期农家院门口用来拴牲口的石质构件。陕西关中地区现存数量最多、艺术价值最高,是拴马桩最主要的赋存区域。调查发现关中地区拴马桩石材材质主要为石灰岩,少量为砂岩极个别为花岗岩;主要病害为表面层风化、裂隙、缺失以及生物因素等。通过对典型样品的岩相、XRD、SEM、IC检测,明确了石材材质、风化产物、可溶盐成分、保存环境等相关信息。结合石质文物风化机理,基本明确了拴马桩石刻病害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初步的保护建议,为后续保护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莫高窟第196窟唐代壁画材质及制作工艺的分析,可知该窟壁画结构自内向外依次为支撑体、粗泥层、细泥层、白粉层、颜料层,其中粗、细泥层所加纤维为麦草和麻。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显示,粗、细泥层中所含矿物有石英、钠长石、方解石、白云石和少量黏土矿物。白粉层为方解石与滑石的混合物。所用颜料有朱砂、铅丹、铁红、石青、雌黄等。该研究对进一步完善莫高窟壁画材质信息数据库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拴马桩是明清时期农家院门口用来拴牲口的石质构件。陕西关中地区现存数量最多、艺术价值最高,是拴马桩最主要的赋存区域。调查发现关中地区拴马桩石材材质主要为石灰岩,少量为砂岩极个别为花岗岩;主要病害为表面层风化、裂隙、缺失以及生物因素等。通过对典型样品的岩相、XRD、SEM、IC检测,明确了石材材质、风化产物、可溶盐成分、保存环境等相关信息。结合石质文物风化机理,基本明确了拴马桩石刻病害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初步的保护建议,为后续保护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广汉龙居寺中殿壁画为四川地区明代建筑壁画中精品。为了解该壁画制作材料与工艺,采用显微观察、激光粒度仪分析、X射线衍射、拉曼光谱、酶联免疫等方法,对样品结构形态和材料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壁画载体为编竹夹泥墙结构。地仗层泥土颗粒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钠长石,颗粒组成墙体壁画以粉粒为主、砂粒次之,垫拱板壁画粗泥层比细泥层砂粒含量偏低、粉粒含量偏高;加筋材料粗泥层为稻草秸秆、谷壳等,细泥层为棉或麻纤维。颜料层显色成分为古代壁画常见矿物颜料,红色为朱砂、铅丹,绿色为氯铜矿、副氯铜矿,白色为方解石、滑石,黑色为炭黑,蓝色为石青,黄色为针铁矿,胶料为动物胶或蛋清。该壁画在四川地区明代建筑壁画制作材料与工艺上具有典型性,主要体现在载体结构类型、地仗层材料组成、颜料层显色成分等方面。研究成果不仅可为该壁画后期保护修复提供依据,而且丰富了对四川地区明代建筑壁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灵璧石为中厚层状灰岩,黑色泥晶结构,主要成分为方解石、白云石,硬度在4至7之间。灵璧石矿床形成于震旦纪四顶山晚期,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地理变化过程,距今已经有九亿年的历史。灵璧石在我国历史上开发利用的时间比较早,据今已经有三四千年的历史了,与太湖石、英石、昆石一同被称为中国四大名石,  相似文献   

13.
天梯山石窟,即北凉石窟,在国内史学界誉为中国古代石窟鼻祖。据考证,9窟彩塑与壁画制作始于唐代,后经历代多次重绘。针对目前彩塑与壁画的保存现状及需要修复的状况,本研究运用现代分析仪器与技术,对9窟现存的彩塑、壁画进行了科学分析。其中,对彩塑及壁画地仗土层矿物进行了X射线衍射分析,对重层彩绘颜料进行了X射线衍射、X射线荧光分析;另外,对清理彩塑地仗时发现的植物茎秆及附属物,采用偏光显微分析技术进行了材质鉴定。分析和鉴定结果表明:9窟现存彩塑及壁画地仗土层具有相同的矿物组成,基本包括石英、长石(斜长石、少量的K-长石)、云母(白云母、绿泥石、伊利石、斜绿泥石)、方解石、少量石膏,并确定植物茎秆材质为稻草;在使用的彩绘中,黑色为墨,红色颜料有朱砂、铅丹和铁红,蓝色颜料为石青,白色颜料以方解石为主,有少量的石膏。本结果可为后期天梯山石窟的全面复原修复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4.
灵璧石的开采和使用灵壁石为中厚层状灰岩,黑色泥晶结构,主要成分为方解石、白云石,硬度在4至7之间。灵璧石矿床形成于震旦纪四顶山晚期,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地理变化过程,距今已经有九亿年的历史。灵璧石在我国历史上开发利用的时间比较早,据今已经有三四千年的历史了,与太湖石、英石、昆石一同被称为中国四大名石,并位  相似文献   

15.
西汉王朝奉行以关中为根本的地缘战略,籍以内控诸侯,外御匈奴。高帝时重在控内,并以洛阳作为控御关东诸侯的重镇;武帝时重在御外,而对关东诸侯的统治由军事镇绥为主转向政治控制为主,洛阳在地缘战略中的重要性也相应下降。出于适应地缘战略转变的需要,汉武帝对长安、洛阳之间的地域结构进行了调整:东徙函谷关,旨在将整个崤函山区括入关内,以加强对洛阳的控制,防备关东有变,异己势力袭据洛阳以威胁关中;设置弘农郡,旨在构建以弘农、新安、宜阳为节点的防御体系,并加强对崤函道和武关道的控制,以弥补函谷关东迁后带来的关中防卫疏漏,达成控制洛阳和防卫关中的双重目的。  相似文献   

16.
土体的矿物组成在其过火焙烧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由于其焙烧温度不尽相同,进而导致土体强度和其耐破坏能力与未过火土体相比变得或强或弱。在实地调查大河村遗址、钧窑遗址、牛河梁遗址和兵马俑遗址后发现,这些过火土遗址病害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存在差异。排除环境因素后,过火温度的高低是导致过火土遗址出现不同病害的主要因素。因此,通过实验对比法,科学判断过火土遗址的过火温度,对遗址本体病害原因进行分析,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漆灰的修复是漆器文物修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揭示故宫博物院旧藏漆器3种典型漆灰的材料构成及特点,以及为漆器修复工作提供科技支持,研究结合X射线荧光光谱、微区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纤维显微镜观测、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技术,综合分析了3种典型漆灰所含无机及有机原材料。研究结果表明:明代古梅花蕉叶式琴漆灰所用无机材料是动物角灰或骨灰及少量黏土,胶结材料则由中国大漆及少量植物油组成;清代黑漆描金大宝座漆灰的无机材料为含有方解石的黏土,胶结材料为熟桐油、猪血的混合物,此外,样品中还含有麻类纤维,为宝座木胎与漆灰层之间所裱麻布,宝座漆灰不但能提供平整髹漆表面,而且还对麻布有加固定型作用;清代黑漆地填金字张廷玉书圣训天伦对联漆灰的无机材料为黏土,胶结材料则为熟桐油、猪血的混合物。研究所用分析方法体系可实现漆灰原材料,特别是有机胶结材料的准确识别。3种典型漆灰的选材特点与中国古代漆器,特别是明清时期家具、器物制作用料传统相吻合,研究结果可直接应用于漆器文物修复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18.
花山岩画是研究我国百越民族古代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岩画颜料中胶结材料分析是判断岩画制作工艺、岩画颜料脱落、褪色原因以及岩画病害治理的重要依据。本工作利用三维视频显微镜和材料显微镜、红外光谱仪、激光拉曼光谱仪、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等,主要分析了花山岩画颜料胶结物成分。结果表明,岩画颜料胶结材料为植物性粘合剂;颜料样品中含有分布均匀的草酸钙,草酸钙的形成与颜料使用植物性粘合剂有关。  相似文献   

19.
克孜尔石窟是蜚声中外的佛教艺术宝库,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是研究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实物资料。为了解克孜尔石窟第189窟前发现的蓝色颜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对其成分进行分析,采用拉曼、扫描电镜能谱仪(SEM-EDS)将其与第189窟壁画蓝色样品的元素组成及物相进行对比,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透射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对其可能含有的胶结材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出土蓝色颜料样品为青金石,胶结材料为植物胶。研究表明,通过多种分析手段联合使用,可以更全面、客观地了解分析对象的各种信息,为今后克孜尔石窟壁画制作材料及制作工艺的分析提供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为了厘清造成茂陵石刻文物劣化的原因和机理,对石刻表面的污染物和析出可溶盐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找出石刻文物劣化和污染物、可溶盐之间的关系,为制定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能谱仪(SEM-EDS)、傅里叶变换显微红外光谱仪(FTIR)等仪器对采集的茂陵石刻文物表面污染物和可溶盐进行了表征,用离子色谱(IC)分析了可溶盐的离子种类和含量。结果表明,“马踏匈奴”石刻雕像表面污染物的主要成分是CaSO4·2H2O,其形成原因是石材与空气污染物经长期化学反应形成的钙质结壳,或者是地下水中可溶盐的毛细运移造成的;“怪兽吃羊”石刻雕像表面析出的可溶盐有Na2SO4、NaNO3和CaSO4·2H2O,主要是由于地下水中可溶盐从砖石基座迁移到石刻文物本体,随温湿度变化反复结晶溶解所造成。可溶盐会引起石质文物表面酥粉、片状剥落、内部结构破坏等侵蚀,是茂陵石刻文物的主要病害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