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磊 《黑龙江史志》2011,(11):37-38
基督教是世界第一大宗教,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信徒遍布世界各地。提到基督教,人们就会立即联想起上帝。在19世纪四十年代,一个中国南方的书生也创立一个信奉上帝的宗教,这个书生就是洪秀全,他创立的宗教是上帝教。洪秀全有着怎样的上帝观,与西方正统基督教里的上帝观有什么区别,洪秀全的上帝观对他所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又有哪些影响?让我们一起认识一下洪秀全的上帝世界。  相似文献   

2.
城市异端是欧洲中世纪基督教异端运动发展到11世纪后,随着城市日益成为整个社会生活的重心,以及市民阶层的壮大而出现的一种异端运动。它之所以在此时出现,除欧洲社会的基督教化带来了整个社会的宗教狂热是其前提因素外,教会的世俗化以及由此引起的教会内外信仰的普遍危机则是其产生的重要原因。此外教会拥有的种种特权,尤其是经济方面的特权,在社会生活中,直接表现为阻碍市民阶层日益发展的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中世纪的城市异端运动并不反对基督教及其教会本身,而只是反对特权及特权的化身。  相似文献   

3.
王立新 《历史研究》2012,(2):68-82,191
19世纪,绝大多数传教士对中国文化抱着毫不妥协的态度,企图用基督教文明取代中国本土的信仰、伦理和价值观,即对中国进行文化征服。从20世纪初期开始,在理性主义、民族主义的冲击和一战的影响下,主流的传教团体开始倡导文化合作,提出基督教与其他宗教携手"共同追求真理",以及借鉴中国文化遗产以补充和丰富基督教传统的重要思想,对中国文化表现出高度的尊重与欣赏。这种思想改变了传教运动的面貌。  相似文献   

4.
评19世纪英国的牛津运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叶建军 《世界历史》2007,1(6):22-33
19世纪上半叶后25年是英国向现代国家转型的重要时期,是一个许多方面都在经历重大变革的时期,表现之一是英国从传统的认信国家转向接受宗教多元化原则的现代国家。爆发于该时期的牛津运动,在抵制政教分离和宗教多元化趋势的同时,更以其对宗教自由主义和理性主义等时代精神的批判和向古代基督教会传统的回归而成为一场典型的文化保守主义运动。  相似文献   

5.
樊兵兵 《沧桑》2014,(3):76-79
圣像破坏运动是公元八九世纪在拜占庭帝国所发生的禁止使用和崇拜圣像的运动。这场在宗教领域所发生的运动,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至于有的学者把当时的历史称为"圣像破坏时代"[1]。在圣像破坏运动酝酿的过程中,政权与教权之间的斗争以及教会所拥有的强大的经济实力对世俗政权所造成的威胁对这次运动的爆发产生了直接的、重大的影响,但绝非决定性的。宗教矛盾,尤其是基督教与犹太教以及基督教内部的纷争与不可调和的矛盾对圣像破坏运动的发生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从而使圣像破坏运动的发生成了一件必然的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6.
反犹主义在欧洲基督教世界是一种普遍性的反对犹太人及犹太教的历史现象。反犹主义运动也一直伴随着犹太人的美国移民史。美国作为一个以基督教为主导的国家,它所秉承的基督教文化传统无疑对其国内反犹主义运动起了首要的推动作用,为反犹主义的孳生和高涨提供了适宜的土壤。探讨这一问题,对于认识和把握多元民族国家中的文化)中突与整合,对于加强族群间的和解与合作、消除种族主义和偏狭的宗教情结,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2013年12月2日至12月4日,由中山大学旅游学院、荷兰鹿特丹伊拉斯谟大学(Erasmus University)管理学院联合主办的第四届旅游接待业管理国际会议在广州隆重举行,来自美国、荷兰、澳大利亚、日本、英国、意大利、瑞典、芬兰、土耳其等21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山大学校长助理兼旅游学院院长保继刚教授、荷兰伊拉斯谟大学旅游研究中心主任Frank Go教授出席大会开幕式。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张朝枝教授主持了开幕式。伊拉斯谟大学管理学院Henk de  相似文献   

8.
计秋枫 《史学月刊》2003,1(11):60-65
基督教在由“出世”倾向朝“入世”倾向转变的过程中,提出了神权统治的思想体系。利用中世纪初期西欧政治秩序的混乱,基督教会凭借其经济、文化和社会势能,实现了其政治理念,把中世纪的欧洲锻造成一个单一的政治实体,即所谓的“基督教国家”。这个进程充分反映了宗教意识形态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普遍历史观念主导下看待和书写历史,是西方史学的一个重要传统,这一观念大致经历了政治的、宗教的和理性的三种样态。在西方普遍历史观念从宗教演变为理性样态的过程中,12世纪意大利基督教思想家约阿希姆扮演着重要角色。他在人类世俗历史的框架中,构建出一种类似于基督教上帝拯救历程理论的普遍历史观念。这种观念虽仍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但其侧重从尘世生活和人的能动性角度,理解整个人世历史的演进。这使其历史理论具有明显的世俗化特质,可被视为西方现代以理性为主线的普遍历史观念的原初形态,构成西方历史哲学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一环。  相似文献   

10.
论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社会功能张笑梅一问题的提出13世纪初至17世纪中叶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基本上是新教激进派同天主教保守派之间,为争夺欧洲经济利益、政治特权和基督教大一统世界霸主地位而进行的非常激烈的斗争。这场斗争对尔后欧洲一些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  相似文献   

11.
路德"因信称义"说之于民族国家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使徒时代,耶稣的门徒之一保罗最早提出"因信称义"这一神学思想,其目的在于反对犹太割礼派排斥外邦人接受福音教义.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通过研读<圣经>元典,以教父神学家圣奥古斯丁和英国宗教改革家约翰·威克里夫的神学主张为依托,结合自己多年的宗教体验,"发现"并重新解释了"因信称义"说.如果说,保罗的贡献在于首倡因信称义,反对因律称义,推动了原始基督教脱离犹太教而独树一帜,促进了基督教教义的形成;那么,路德的宗教贡献则在于,他把因信称义说当做批判教皇权和否定罗马天主教制度的武器,不仅借此创立了新教(路德宗),而且唤醒了处于长期沉睡中的德意志民族,进而为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熊安蓉 《丝绸之路》2011,(10):114-116
尼采是19世纪末期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尼采的思想是迄今形而上学之思的最后形态,是唯意志论的代表。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只谈到尼采的伦理学和他对宗教的批评,因为罗素认为正是他著作的这一方面使他有了影响。尼采的伦理思想的两点值得注意:对妇女的轻蔑以及对基督教的无情批判。本文着重讨论尼采对女人的轻蔑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3.
太平天国领导人的基督教史观指洪秀全、洪仁Gan,李秀成等人关于上帝教与基督教史的一些观点,涉及中国人拜上帝的历史,创世纪与人类始祖,洪透全的宗教使命等。他们认为中国人拜上帝是一个曲折的历史过程;他们倾向于认为,中国传说中的“盘古”就是上帝始造之亚当,中国人来自西方,于“代羲前一二代间”“由川陕入中土”; 透全就是《圣经》中的麦基洗德,洪透全不同于耶稣的宗教使命是扫除偶像,建立地上天国,这些观点显然与正统基督教史观不相符合,究其原因,或出于对基督教史的无知和猜测,或出于对基督教史的误解,或出于对基督教史的“修正”,从主观上说,其出发点只有一个,就是使上帝教与基督教史的阐述和解释适合于他们所领导的太平天国宗教与政治运动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人们通常所说的“希腊宗教”是指古希腊人从古风时期(公元前776至479年)到基督教胜利之前的宗教。它拥有前希腊宗教、印欧宗教、米诺斯-迈锡尼宗教和近东宗教等多个源头。它是黑暗时代(约公元前1100年至前776年)至古风时代初深刻的社会变革中新老宗教元素融会和革新性重组的产物。到公元前8世纪,希腊宗教成型。一直到基督教最终取代它时,其间它虽经历了持续的发展,但在性质、特征、基本内容和总体框架上却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基督教之所以能够取代希腊宗教,并不在于基督教具有优于希腊宗教的天然的优越性,而主要是由于罗马帝国官方基督教化政策对希腊宗教的强行压制和取缔。基督教取代希腊宗教并非一蹴而就,并且遭遇到了来自希腊宗教的抵抗,希腊宗教的若干因素最终仍得以保留并为基督教所吸收,这些也都证实了希腊宗教的“长时段”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共产国际代表与中国非基督教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爆发于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非基督教运动,是在俄共(布)与共产国际远东局、青年国际的直接指导下,由中国共产党发起并领导,也包括国民党等组织成员参与的政治斗争。俄共及共产国际将不断发展的基督教及其事业,以及在中国青年中滋长的亲美思想,视为中国人走俄国革命道路的障碍,因此,发动非基督教运动旨在打击西方在华宗教势力,削弱西方影响,唤起中国青年的民族主义情绪,并且在青年中扩大共产党的影响。他们通过反对基督教会实现反帝目标的策略在实践中获得一定成效。但基督教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毕竟与东正教在俄国的情况有很多差别,共产国际代表以俄国革命反宗教斗争的经验,来影响中国的非基督教运动,不免有过左的倾向,而这种倾向直到红军长征结束之际才开始被纠正。  相似文献   

16.
从历时性和共时性的角度出发,欧洲启蒙运动的兴起与全球化的初始、新航路开辟、科学革命的成功、欧洲内部思想的跨文化交流以及对中国文化的认知等背景有关联。18世纪启蒙哲学家试图启迪民众心智,使之脱离被动的心态,所以他们对人性及其思维状态进行了批判性反思,还依据理性对未来社会做出展望。本文从概念史的视角,探究组成启蒙思想的子概念即宗教宽容精神、怀疑批判精神、理性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内涵及意义。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早已超出18世纪和欧洲范围,对这场思想运动的背景和意涵的再反思可以加深学界对人类思想史的认知。  相似文献   

17.
先施公司创办者马应彪是一名虔诚笃信的基督教徒,并积极参与基督教社会实践。他个人的基督教实践活动非常丰富,包括参与教会自立运动、提倡信徒孝道及开办各类公共事业等,彰显了基督教精神伦理对其思想与行为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8.
杜华 《世界历史》2023,(1):58-75+161
美国历史上的废奴主义者身处福音派宗教复兴的时代,深受宗教思想影响,其观念和话语具有鲜明的道德特征。18世纪末以来,黑人废奴主义者的持续抗争,为废奴运动提供了政治话语和抗争意识。在此基础之上,废奴主义者充分调用基督教思想和“自由、平等、权利”等美国政治的核心理念,构建出一套以“道德—权利”为核心的反奴隶制理念和话语。他们还尝试发动“人民”,通过塑造公众意见来切断美国政治体制对奴隶制的保护。在19世纪30年代,奴隶制已经成为一种无比强大的全国性政治权势。从这样的历史语境来看,废奴运动本身就是一种政治抗争运动。废奴主义者不是单纯的道德改革家或政治行动者,而是试图联合道德和政治的力量,打破奴隶制政治权势对全国政治的控制,以最终消除奴隶制。这种兼具道德感召力和政治策略的理念和话语,是美国内战前反奴隶制政治运动发展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19.
上海广东浸信会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自身创办的崇德女校附属小学的儿童为对象,以其宗教儿童观为指导,组织日光会开展宗教教育活动。在宗教儿童观方面,日光会从儿童定位、儿童权利、儿童责任三个方面,将儿童视为上帝的附庸和宗教教育的中心,承认基督教儿童的童年价值、发展权利和男女平等,强调基督教儿童对家庭、教会和“基督中国”的宗教责任。在此基础上,日光会采用适合基督教儿童的教育方法,贯彻以基督教儿童为中心、宗教为归属的教育方针,通过讲述宗教故事、唱诗、祷告、手工、游戏等教育活动,力图塑造拥有坚定基督教信仰、具有基督教倡导品德、开阔眼光和具有主动服务基督教精神的理想宗教儿童。日光会的所有活动,都是宗教权威主义价值观的单向投射,反射出儿童成长中预设的宗教前提,目的是为上帝塑造真正的小子民,可能带来对儿童心理世界的干涉和压抑,造成形式上的恭顺与服从。  相似文献   

20.
赵秀丽 《沧桑》2012,(6):60-62
传统文化的影响使恽代英的宗教思想具有矛盾性。学生时代因为主张社会改良,热衷工读互助,恽代英对鬼神的存在持怀疑态度,在实践中具有矛盾性。成为共产党人之后,在非基督教运动的影响下,恽代英宗教思想日益坚定,体现出批判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