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稻种起源于中国,我国是世界上水稻种植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已是世界公认的不争事实。1993年中美联合考古队在湖南道县玉蟾岩发现了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距今约14000~18000年。2009年12月苏州张家港发现大型崧泽文化墓葬群,考古人员在红烧土中发现了大量的稻谷,这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稻谷之一,比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早900多年。而余姚河姆渡遗址考古发现,那里碳化的稻谷是7000年前后。曾  相似文献   

2.
宁绍平原良渚文化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引言 河姆渡文化是一支主要分布于宁绍平原的土著的原始文化。经对河姆渡遗址的两次大规模的发掘,对河姆渡文化的认识,学术界虽然还有不同意见,但大多数学者认为,河姆渡文化包括河姆渡遗址的一至四层,它们分别代表着河姆渡文化的四个期,它们是一脉相承的。河姆渡后续文化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对姚江两岸的古文化遗址调查后发现的,在余姚前溪湖等遗址中发现了夹砂红陶鱼鳍形鼎足、泥质灰胎黑皮陶竹节把豆和有段石锛等遗物。据此,有学者认为“在宁绍地区继河姆渡四期文化之后,似乎还存在着相当于良渚文化的第五期文化”。进入80年代以来宁绍平原上先后又发掘了绍兴马鞍遗址、绍兴仙人山遗址、宁波江北慈湖遗址、奉化名山后遗址、象  相似文献   

3.
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是分布于宁绍平原、杭嘉湖平原上的两支原始文化.河姆渡遗址的发现和河姆渡文化的确立是浙江史前考古的重大收获之一.对河姆渡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1973年,第一次发掘河姆渡遗址后认为“河姆渡遗址有四个相继叠压的文化堆积,在文化面貌上,第三四文化层有别于我省以前发现的任何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是一个完全新颖的文化类型,因此我们暂将其命名为‘河姆渡文化’……第二文化层的时代和面貌相当于嘉兴马家浜和吴县邱城下层,第一文化层相当于吴县邱城中层和崧泽中层墓地”.这一认识在考古界、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尚有坚持此论者.1977年冬到1978年春的河姆渡遗址的第二期发掘,修正了以前的看法,认为“河姆渡遗址四个文化层的器物共性较多,有它统一的风格,但在某些器物上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正说明了事物的发展和进步.因此河姆渡  相似文献   

4.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发现和发掘,引起了考古界的广泛重视。一般认为它的第二层年代与嘉兴马家浜及邱城下层相当,而被迭压在下面的第三、四文化层,则为未曾见过的一种新的类型的文化,现已定名为河姆渡文化。它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1976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碳十四实验室和本实验室都曾对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的几个标本进行过碳十四年代测定。其结果列在表一中。由于各种原因,碳十四年代与真实年代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特别是当只  相似文献   

5.
浙江余姚田螺山新石器时代遗址2004年发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螺山遗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市三七市镇相岙村,地处姚江谷地北侧低丘环绕的小盆地中部,西南距河姆渡遗址约7公里。2004年2~7月,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联合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为300平方米。根据土色、土质、地层叠压关系和出土器物的形制,将该遗址分为早晚紧密衔接且文化内涵各具特色的三个阶段。发掘和钻探情况表明,该遗址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河姆渡文化中地面环境条件最好、地下遗存比较完整的一处依山傍水式的古村落遗址,具有与河姆渡遗址相近的聚落规模和至少相似的年代跨度,对于研究河姆渡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若水 《丝绸之路》2013,(17):68-69
浙江杭州萧山区的湘湖北部有一处近年来出土的古人类文化遗址———跨湖桥遗址。该遗址的发现和发掘曾经是2001年全国考古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遗址距今8000年左右,历史年代早于钱塘江流域的河姆渡和良渚两个人类文化遗址。它的发掘把钱塘江三角洲人类活动的年代又向前推进了1000年。这不能不说是中华民族历史的又一大重要发现。  相似文献   

7.
河姆渡文化的内涵和自然环境分析 河姆渡遗址(东经121°21′、北纬29°58′)位于杭州湾南岸,四明山和慈溪南部山地之间的一条狭长河谷地带上。遗址的面积为四万平方米左右,西南面紧靠姚江,四明山麓隔江相望,东、北两面是一片平原。该遗址经过大规模的正式发掘,地层、出土器物和遗迹现象都具有典型性。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和第二期发掘简报均已发表,是我们对河姆渡文化内涌进行分析和环境复原的资料依据。  相似文献   

8.
从河姆渡遗址出土猪骨和陶猪试论我国养猪的起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余姚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的出土物中,农业生产工具,稻谷遗存和家猪骨骼之丰富,都很引人瞩目。本文试图通过河姆渡出土的部分资料,对我国饲养家猪的早期历史和有关问题,作些初步的探索。一家猪是古代野猪经过人们长期驯化育成的。据研究,中国猪是亚洲野猪许多变种中的基本品种之一,而我国华北地区的家猪与华北野猪相似,华南地区的家猪又与华南野猪相似。这表明,我国的家猪是我国远古居民直接从本地区的野猪驯化来的。  相似文献   

9.
浙江河姆渡遗址经过1973年与1977年两次考古发掘,出土了一百余件用禽类肢骨加工的带孔骨管。当时经音乐工作者鉴定,认为是作为乐器使用的哨、笛。数十年来,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管状带孔骨器是一种乐器——骨哨(笛)的观点被学界和社会广为接受。但最新的微痕研究表明它不是作为乐器使用的器具,很有可能是一种古老的原始纺织器具。  相似文献   

10.
张之恒 《华夏考古》2001,15(4):84-87
近年来在我国一些新石器时代遗址中相继出土“环砥石”,有的发掘者将其命名为“石钻”、“钻头” 等。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98年11月在含山县凌家滩遗址发掘出土1件“环砥石”,称为“石钻”①。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 1979年11 月至 1980年1月在桐乡县罗家角遗址第1层和第2层各出土1件“环砥石”(图一),发掘报告称其为“钻头”,并认为“这类钻头,可能与石器钻孔技术有关”②。这种石器的命名之所以会产生错误,是由于对“环砥石”的用途不明所致。 一、环砥石的用途 环砥石作为一种制作玉石器的工具,在我…  相似文献   

11.
金沙遗址祭祀区出土遗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次一金沙遗址祭祀区的出土遗物二金沙遗址祭祀区与三星堆器物坑出土遗物比较三金沙遗址祭祀区出土遗物的文化面貌与性质四金沙遗址祭祀区出土遗物的特点及原因五金沙时期成都平原的文化格局金沙遗址是继三星堆遗址之后在成都平原发现的又一个重要遗址。1995年在成都金沙遗址范围内的黄忠村一带已发现商周时期的遗存,2001年在金沙村出土大批遗物,由此开始了对金沙遗址的大规模发掘。多年的发掘与研究已确认金沙遗址面积超过5平方公里,内含大型建筑区  相似文献   

12.
1973年发现并开始发掘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以距今7000余年前的精美黑陶,骨雕,干栏式建筑,稻谷等重大发现著称于世,曾入编中小学历史课本,并拍摄成彩色记录片,被苏秉琦先生赞为"一朵花"。当时农田水利建设迅猛发展的形势,这样一处内涵全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艰苦的生活条件,让发掘队员们经历了各种考验,但并没能击垮人们的工作热忱。同时这也是一处在那个年代备受瞩目和重视的遗址,第二次发掘伴随着"浙江省第一届亦工亦农考古训练班"的举办,对遗址进行了大面积揭露,每天在探方内作业的人员及农民工多达200多人,可谓浙江省考古发掘史上前所未有。在遗址发现即将迎来60周年之际,本文作者作为发掘者之一,执笔感念那个火热年代里的生活和工作,以为纪念。  相似文献   

13.
出土文物所见我国家猪品种的形成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物》1979,(1)
早在石器时代,随着生产力的逐步发展,人们开始把猎获的野猪驯养成家猪,出现了原始的养猪业。反映我国新右器时代养猪历史的考古资料,为数是很丰富的。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三、四层),考古工作者发现动物骨骼四十八种之多。经鉴定,家猪骨骼占其中很大部分。遗址中出土的陶猪(图三),以古朴的手法再现了当时驯养的家猪的形象。这表明,我国饲养家猪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六、七千年以前。  相似文献   

14.
赵志军  贝云 《中华遗产》2009,(10):32-45
位置图与简况 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镇河姆渡村东北,距宁波市区约20公里。1973年开始发掘,面积约4万平方米,叠压有4个文化层,出土了7000年前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装饰工艺品以及人工栽培稻遗物、干栏式建筑构件、动植物遗骸等文物近7000件,全面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的繁荣景象,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重要遗址之一。  相似文献   

15.
吴江梅堰龙南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第三、四次发掘简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吴江梅堰龙南遗址第三、四次发掘所出土的器物表现出明显的良渚文化晚期特征,极大地丰富了该遗址的分期资料。第三、四次发掘所发现的以木桩为基础的干阑式房址与该遗址以往发现的浅穴或半地穴式的建筑风格迥异,反映了水网地区原始先民为适应环境在居住形式上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6.
《文物》2000,(12)
本书是内蒙古朱开沟遗址的考古发掘报告。该遗址是我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商时期的重要遗址,自1974年发现以来,经过四次发掘,发现大量墓葬、房址、灰坑等遗迹,出土石器、陶器、骨器、铜器等数千件具有北方地域文化特征的文化遗物。其发掘资料对于解决考  相似文献   

17.
沈阳新民偏堡子遗址位于辽宁省新民市张屯乡偏堡子村,2010年7月中旬至9月底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和新民市文物管理所联合对偏堡子遗址进行了主动性发掘.本次发掘分Ⅰ、Ⅱ两区,第Ⅰ发掘区以辽金时期遗存为主,有少量的青铜时期遗存,且被晚期遗迹严重扰乱.该区地层较为统一,从上至下共分五层,第一、二层为近现代地层,第三、四层为辽金时期地层,第五层为青铜时期地层①.动物遗存皆出土于Ⅰ区辽金时期文化堆积,Ⅱ区未出土动物遗存.Ⅰ区三层是辽代堆积,四层可能是金代堆积.从动物遗存上未能看出三层和四层的差异性,所以本文将这两层出土的动物遗存归为一起,进行综合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8.
对河姆渡遗址骨制耕具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姆渡遗址的第四文化层,经放射性碳素测定,绝对年代距今约七千年,是我国迄今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层之一。在该文化层出土的七十四件骨制耕具,是我国目前所知的最古老的一批耕具,意义很大。已经有同志对这批耕具进行了分析研究。我们有一些不同看法,提出来供同志们讨论。一对于这批耕具的安柄方式,由于目前没有发现一件木柄,我们认为应该从多方面来  相似文献   

19.
陕西临潼康家龙山文化遗址1990年发掘动物遗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一、前言 陕西临潼康家遗址是龙山时期的村落遗址,面积约19万平方米。自1981年以来,曾进行过多次发掘①,出土了大量动物骨骼,本文将分析1990年夏秋两季发掘中出土的动物遗存。 1990年发掘是在遗址的中南部进行的,发掘 10 × 10米探方1个(126)。康家遗址T26的龙山地层厚度约3米,发现迭压多层的房屋一排,房前的院子里有许多灰坑。大部分兽骨出于灰坑和房屋的夯土墙内。发掘报告尚未发表,但为叙述方便本文根据建筑遗迹的分布情况初步将龙山文化地层分为早晚两期。早期:厚度约2米,每层房基包括4间房屋…  相似文献   

20.
岱子坪遗址在两次发掘中共发现墓葬97座。遗址的文化堆积分为6层,第3层至第6层为新石器时代文化层。这4层新石器时代文化层,结合出土器物,尤其是在陶器上的不同性质,《湘乡岱子坪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以下简称为《报告》),的编写者把它分为三期,第5、6两层为第一期,第4层为第二期,第3层为第三期。这97座墓葬,除43号和63号两座墓属第一期外,其余95座墓葬均属第二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