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两汉时期的谱牒学在谱学发展史上没有引起学者们的足够重视,原因在于这些学者认为只有私家之家谱、族谱才算是谱学著作。本文认为论述家族姓氏起源及发展的论著和论述帝王世系的史表同样是谱学著作。因此,《史记》等史书中的各类史表,以及王符、应劭等人专门论述姓氏的诸多论著便一同构成了两汉时期谱牒学的重要内容,且相当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2.
中古谱牒已经亡佚,仅有数件敦煌氏族谱残卷得以存世,传世文献同样也保存着中古谱牒的残篇断章。一个相对完整的中古谱牒,应该包括近世祖先的婚娶职状,主要分布于墓志的首叙、志尾或志阴等特殊位置,还包括姓氏起源、房支分化等内容,主要分布于墓志的铭序和志铭等正文部分,近世祖先的官职也经常出现在墓志正文。中古墓志在抄录并改写谱牒之时,呈现出"功能分区"的特点。近世祖先的婚宦出现在首叙,还是志尾等特殊位置,与不同地域、不同等级的家族呈现一定程度的对应关系。中古谱牒内容具有"公"和"私"的属性分野。墓志所载姓氏起源、房支分化等内容,史源驳杂,包括汉代碑刻、前朝姓氏书,抑或先秦两汉的典籍等内容。当然,也有大量墓志没有首叙和志尾,但相当一部分墓志正文都记载家族谱系。中古墓志记载谱系的形式与内容,与前朝相比,既有因袭,又有变化。  相似文献   

3.
正说起家谱,大家都不陌生,不少人家里还保存着家谱。或是祖传的,或是新修的。家谱又称谱牒、宗谱、族谱、家乘、祖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主要记载家族的子孙世系传承繁衍之概况,起到明世系、序长幼、别亲疏、立宗法的作用。一般认为,家谱起源于周代。因为家谱可以通过明确血缘关系来实现嫡长子继承制度,从而巩固奴隶制统治秩序。  相似文献   

4.
方建新 《文献》2005,(2):92-107
在中国古代藏书发展史上,宋代是一个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阶段.在这一时期,正式形成了官方藏书、私家藏书、寺观藏书、书院藏书四大系统.宋代藏书业的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目录学的发展,不但具有国家图书馆性质的馆阁经常组织一些著名学者和馆阁成员为馆阁和皇家藏书进行整理编目,而且,很多藏书家也编撰了为数不少的私家藏书目录①,给后世留下了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为行文方便,下文或将晁、陈二书简称为<读书志>、<书录解题>或<晁志>、<陈录>)、尤袤<遂初堂书目>三大私家藏书目录,成为了解、研究宋代及宋代以前图书典籍的重要书目工具书.  相似文献   

5.
中国流官制度对推动区域间文化交流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上北上河洛地区的岭南进步人物对中原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长期的工作寓居或短暂的交游会友,北上河洛地区的岭南士宦与当地学人建立起同事、同宗、同党、联姻等关系,不时进行联欢性质的宴游、学术性质的清谈、养生送死的人情等社会文化交游活动。纂修志书、雅集唱和、编刻文献、修庙宇、建书院、办教育等学术文化交游是士宦重要的生活内容,文章专列13种参与纂修的志书和6种待访书目并作述略。  相似文献   

6.
读书志作为一种特殊的私家目录体裁发轫于宋代,至清代才真正的成熟起来,它实质上是中国古代学术与中国古代私家目录双重发展的必然结果。《开有益斋读书志》是清代学者朱绪曾的一部目录学专著,也是清代私家运用"读书志"体例撰修的典型著作之一,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清代私家修目的最高水平。本文着重考察该志在目录学、校勘学方面的成就,揭示其所反映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7.
中国谱牒文化起源很早。人类进入氏族社会后.就逐渐形成了先以母系后以父系为中心的比较稳定的人类群体。而伴随着氏族、家族的建立与发展,也就逐步产生记载本氏族、家族渊源和世系的表册名籍.这就是最早的谱牒文化。当氏族社会解体后.随着国家的产生及王位封爵世袭制度的确定.封建宗法的士族门阀及血缘观念也愈益强烈.  相似文献   

8.
我国谱牒之书,起源甚早。所知最早的书有《世本》,《尚书》集“世纪”,《礼》“大传”有大宗、小宗。《史记》集三代以前世系作“五帝系牒”,汉扬雄纂《家牒》,又有私家编纂的家谱。其后有设官掌管总谱、州谱、郡谱称“簿籍”。六朝时就产生了专门研究谱牒的“谱学”,至北宋又产生了编纂家谱的纂例。我们要了解这门悠久广博的学识,必先从考查氏族由来开始。  相似文献   

9.
金代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统治者建立的政权,统治者重视文治,设立国史院修史、记注院修起居注。国史院有监修国史、修国史、同修国史等职务分工,但国史院和记注院无专官,大都兼有别职。因涉及到国家机密,金朝起居注不甚完备,然而,终金一世,金朝修了多部实录,并两次编撰《辽史》,此外,还有译经所和益正院翻译或编撰一些史书。官方频繁修史,与统治者以史为鉴的目的及丰富的国家藏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史学史上,宋代是一个星汉灿烂的时代,不但官方所修的国史、实录、会要等种类繁多,产生了象司马光《资治通鉴》这样辉煌的巨著;而且私家修史之风尤盛,特别是靖康南渡,文人士大夫惩于家国之乱,竞起修史,以为殷鉴。在这众多的史籍  相似文献   

11.
张剑 《文献》2006,(1):157-162
家谱的发展在宋代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不仅表现在家谱编撰方式上由官府主修变为私家修撰,并随着时代发展,逐渐向庶民阶层渗透;而且表现在家谱功能上由过去炫耀门第、考校选举等政治功能和婚姻交往等社会功能变为"敬宗收族"的伦理教化功能.但是在北宋前中期,虽然苏洵<苏氏族谱>和欧阳修<欧阳氏谱图>开创了新的修撰范式,响应者似并不多,以至于欧阳修曾对苏洵说:"是不可使独吾二人为之,将天下举不可无也"(<嘉祐集>卷十四<谱例>引).但是晁氏却是能够洞见时代对新的家谱需要的宗族之一.  相似文献   

12.
依据囊括族姓数量,中古谱牒可划分为"单姓谱"和"诸姓谱"两大类型,而"单姓谱"又可分为"皇族谱"和"庶姓谱","诸姓谱"亦可分为"氏族谱"和"州郡谱",此为中古谱牒的"二型四类"。唐后期,四类谱牒均呈现出新面貌,开启了宋代以降谱牒形式变化的先声。唐宋间谱牒的承袭关系,可为今人重塑中古谱牒提供参考。从世系记录来源的视角,中古各类谱牒可划分成如下层级:"庶姓谱"最为基础,"皇族谱"层级稍高,"州郡谱"是"庶姓谱"的上级,"天下氏族谱"较"州郡谱"又高一级,"专类氏族谱"与"天下氏族谱"大体相当或稍低。中古谱牒的类型与层级的理清,为考察中古谱牒的形式、内容和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谱牒学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在编修体例上,由"谱"和"牒"来共同组成。王袆认为家乘谱牒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服务于门阀豪族;宋朝时期高度发展,以欧阳修和苏洵为著名。在对谱牒的评价上,王袆认为谱牒可以实现继承宗法制意志、维持等级关系,尊祖敬宗和教化人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眉山苏氏家族教育探析——以三苏时代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科举制进一步完善的宋代,作为一个普通庶族地主家族,眉山苏氏因其应时、得法、成功的家教而崛起。围绕科举而进行的苏氏家教,培养出了苏涣、苏轼、苏辙等进士出身、以文学政事通显的科宦族人,为苏氏家族在文学、仕途上作了铺奠。三苏子孙凭借家族背景,或科举入仕,或荫举得官,维系着苏氏家族不至迅速衰落。另一方面,苏氏后裔于仕途虽不显达,却在文学经术上见知于世,形成著名的苏氏家学。可以说,良好的家族教育是眉山苏氏家族振兴、维系的文化保障。  相似文献   

15.
赵立彬 《安徽史学》2006,27(4):111-114
孙中山于1920年代初分别为合肥阚氏和蕲春詹氏撰写族谱序言,即<合肥阚氏重修谱牒序>、<五修詹氏宗谱序>.孙中山借为族谱作序,将革命思想与现代观念援入族谱,并试图从传统家族观念中,剥离出有助于现代民族、民权、民生的内容,以改造后的家族观念服务于国族构建,使家族建设具备现代国家建设的宏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试论春秋时期的家臣职官系统及其职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臣在周代主要指管理卿大夫家政的私家臣属.西周时私家"官事相兼",家臣设置相当原始,迥异于天子、诸侯"官各有人"的职官制度.随着春秋时王权与君权式微、卿权强盛而"政在家门".卿大夫之.家"呈现出一级国家政权面貌,家臣职官及职司呈现出制度化、完备化和系统化的趋势.一般来说,春秋时家臣有两套职官系统,即家朝上的家宰和邑朝上的邑宰等职官系统.随着西周春秋时期权力结构中卿权向君权的转变,家臣职官制度又成为战国官僚制度的重要渊源之一.  相似文献   

17.
本章主要研究私家庄园背后的大家族的宗族文化,在古代封建制度的统治基础下,每个大家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家族文化和礼法制度,这些不同的家族之间的不同文化和不同的家族制度,这些家族文化和家规等,对我们现在社会也是很有价值的传统文化,也正好对应现代社会所倡导的寻根文化,注重家风家训,倡导传统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18.
两宋时期,随着佛教发展,掀起了一个佛教经典创作的高潮。宋代佛教史籍上承魏晋隋唐佛教史籍编撰传统,下启明清佛教史籍之撰述,数量多、体例完备,在中国佛教史籍编撰史上有重要意义。因此,对于这一时期佛教史籍进行系统梳理,有助于深入理解宋代佛教乃至中国古代佛教的发展。然而,由于这个题目涉及面广、内容复杂,使得这个领域多年来涉足者虽众,  相似文献   

19.
谱牒是伴随着家族制度而兴起的记录家族血缘关系的文献,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本文重点探讨新的社会环境下研究整理谱牒学、家训等资料的七点现实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20.
王力平 《文献》2001,(4):96-103
林宝<元和姓纂>(以下简称<姓纂>),是目前存世的惟一以姓、望、房三级结构条贯姓氏、家族以及人物的唐代官修谱牒.晚近以来,敦煌文书谱牒资料如国家图书馆藏位字79号氏族谱残卷、<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残卷等相继发现,为唐代谱牒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但这类文献只记载了当时"姓望"在各个地区的分布和排序,没有涉及"姓望"之下的房支和人物,与<姓纂>的形式、内容都迥然有别,因而无法取代后者所具有的独特价值.不过<姓纂>"至宋已颇散佚",至清更是"绝无善本,仅存七八"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