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宝档案     
《文史月刊》2014,(4):F0003-F0003
■西周大克鼎又称大克鼎、膳夫克鼎。■鼎高93.1厘米,重201.5千克,口径75.6厘米。年代:西周晚期■鼎腹内壁亦铸有铭文2段,共28行,290字,主要记录克依凭先祖功绩,受到周王的策命和大量土地、奴隶的赏赐的内容。造型宏伟古朴,鼎口之上竖立双耳,底部三足已开始向西周晚期的兽蹄形演化,显得沉稳坚实。纹饰是三组对称的变体夔纹和宽阔的窃曲纹,线条雄浑流畅。  相似文献   

2.
匍鸭铜盉与頫聘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88年11月,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与平顶山市文管会在应国墓地发掘了一座西周墓葬(M50),出土了一件鸭形铜盉。此盉造型精美,在器盖内有铭文43字,内容反映了古代的頫聘礼及西周早期诸侯国之间的兼并等问题。经考证,这件鸭盉是西周穆王时期的遗物。本期刊发了有关研究文章。  相似文献   

3.
黄益飞 《考古》2015,(4):96-101
■鼎出土于应国墓地M242,年代属于西周早期晚段[1]。"■"为作器者名,字亦见于殷卜辞,与"无"字作"■"不类,该字目前尚未识出。发掘报告称作"无"鼎,或系权宜之计,为不引起混乱,本文亦暂称作"无"鼎。鼎铭共5行24字:"旡■■(稽)首,皇兄考(孝)于公,宣厥事。弟不敢不择衣,夙夜用占■(将)公"[2](图一)。铭文所记关乎西周宗法及丧服制度,具有重要学术价值,本文略为疏证,以就正于方家。(一)皇兄孝于公,宣厥事"公"乃亲称,与后文"夙夜用占将  相似文献   

4.
[口白]畁盉出于山西,应为西周穆恭时期器。此器铭之“[口白]畁”应是器主。《左传·昭公十五年》说,诸侯受封皆受明器于王室……故能薦彝器于王之礼,由本铭可以得到验证。“ ”字应释为“盘”字,此铭文为盔亦可以称为“尊般(盘)盉”提供新证。  相似文献   

5.
《文物》2016,(2)
2014年,流落海外近一个世纪的皿方罍器身回归中国,与湖南省博物馆藏器盖合璧为一,并由湖南省博物馆永久保存。关于皿方罍的年代,学术界普遍认为是商代晚期。本文通过建立商周青铜方罍的发展演变序列,以确定皿方罍在青铜方罍发展轨迹上的具体位置,并结合兽面纹、扉棱及鋬和牺首等有断代意义的特征,认为皿方罍的铸造年代为西周早期,具体而言,最有可能为西周早期偏早阶段。皿方罍装饰上所体现的艺术风格,对于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铜器的断代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河南博物院收藏一批精美的西周青铜器,它们是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平顶山应国墓地发掘出土的。现选其中的几件介绍如下。 ■鼎(图一),口径、通高均为26厘米。立耳,平折沿,腹部下垂且较浅,圜底,三蹄足不甚明显且内侧各有一个平面。口沿下饰三组中点作扉棱突起的饕餮纹,并被另外三个扉棱等距离隔开,腹部饰一周凸弦纹,三足上部各饰一兽面纹,兽面中部突起一个竖向扉棱。鼎内壁一侧有坚款四行铭文,共27字,自右至左为: 唯八月初吉丁丑 公乍(作)■■鼎■ 用易(赐)眉寿永命 于子孙孙永宝用 (享)散鼎的底部及纹饰间积有很厚…  相似文献   

7.
张利军 《文博》2008,(6):33-36
金文中(马)字,专家或隶为夕巴,读为虚词爰.或隶为(马)渎为虚词夷.或隶为屑,或隶为肩,或隶为仴.或释为佾,诸家释读都忽略了伯庶父(也)这一器物,此器铭文是解释(马)字的关键所在,器作(也)形而自名为(马)与(也)形而自名为盉的现象是(马)字训解的突破点,(马)字隶定为(马),读音应为盉,取盉转输液体之转义.由此而得见(也)器与盉器的关系.(也)器功能承袭盉器而来,又逐渐分离形成盘(也)组合新制.又由此而知西周中后期天子的臣与诸侯、大夫的家臣可以相互转任这一重要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8.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反映的是西周到春秋时代的历史。其中“麦”字凡七见,与麦同意的“来牟”二见。今从这九次对麦的歌咏中分析《诗经》时代麦子的种植特征。首先,《诗经》反映了周王对种麦的重视。《周颂·思文》曰:“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民,莫匪尔极,诒我来牟,帝命率育。无此疆尔界,陈常于时夏。”《说文·来部》:“来,周所受瑞麦来牟也,二麦一锋,象其芒束之形。来所来也,故为行来之来”。此诗说周之先租后稷之功能配天享地。昔后稷播种百谷,■民乃得粒食。后武王伐纣时,赤鸟以来年(大麦小麦)俱来,天…  相似文献   

9.
山东莱阳发现一件罕见的仿铜陶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1年秋,莱阳县文物普查小组在县城以南35公里的前河前村征集到一件罕见的仿铜陶盉。据群众反映,这件陶盉是1981年春在村前整菜地时发现的。该地为西周遗址和墓群,1975年山东省考古队在此发掘出数件西周中期"己"国铜器。此盉出土于原遗址西北部分,就其形制来说,可以定为西周早期器物。陶盉属泥质灰陶,手制。高15、最大  相似文献   

10.
近出韩伯豐鼎铭文,其时代约在西周昭王之世或昭穆之际,记述地方史官接受中央王朝卿事司、内史之命,传达于地方,为韩伯、伯二氏度量、析分土田,并返回成周向王朝复命之事。通过这篇重要的铭文,再结合师永盂、裘卫盉、五祀卫鼎、晋侯苏钟、引簋等金文材料来看,西周王朝对内外服贵族有较强的控制与约束机制,特别在内服区域,通过设置于基层的三有司、师氏、地方史官,可以直接管理各地的土田与庶人,处理贵族家族的土地分配与交换,达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政治愿景。  相似文献   

11.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青铜器陈列室中,有一件大方鼎——太保鼎。这件鼎通高50.7厘米,口徑23×36厘米,四周均有图案花紋及觚凌,足的形状也很奇特,耳上各有两个立羊,羊头稍俯而四角相向。从形制上看,应是西周初期的东西。鼎腹內有三字,前两字釋作太保,系周朝官名,这个太保就是輔助周成王的召公奭。后一字吴大激不讖,收于說文古籀补附录中。朱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士山盘铭文中的一段册命文字重新做出考释,重点探讨了"服"、"惩"和"宾"三字,认为"服"乃采服之"服","宾"是宾礼,其在金文中用于东道主一方;"惩"义为惩毖、惩戒,铭中与巡守有关。盘铭册命内容与以往册命类铭文均不相同,是一种新见册命形式。此盘的重要性在于:一,提供了关于册命铭文的新材料;二,提供了西周分封服制的新材料;三,提供了西周方国的新材料,尤其鄀和六子非常可贵,因为目前关于鄀国的材料都是迁都以后的,"六子"则是在铭文中首次出现;四,提供了有关巡守制度的新材料;五,提供了关于"宾"礼的新材料。  相似文献   

13.
毛公鼎是西周宣王在位时由当时贵族毛公(厂音)铸造的青铜器。毛公鼎形制是立耳、深腹、圆底,口下有一道带状重环纹,下加一道弦纹。此鼎刻有周宣王任命毛公(厂音)为执政大臣的敕令。西周王权极大,礼乐征伐皆出自天子之命,贵族们得到天子的敕令,都看作非常荣耀的事。是故受到册命后,常作器物留念,并在铭文里记述受命的仪式及其内容。毛公鼎上的铭文有32行,共497个字。是所发现的青铜器中铭文最多的国宝,也是研究西周历史、文化最有价值的珍贵文物。清道光23年,在陕西峡山县出土。被陕西“永和斋”古董店苏亿年购得,一直拟高价待卖。 第一位毛公鼎的收藏家是潍县(今潍坊市潍城区)人陈介祺。(1813—1884),字  相似文献   

14.
冯时 《考古学报》2019,(4):479-502
<正>目次一霸姬盘盉铭文与陪台讼案二攸从鼎铭文与田牧讼案三西周奴隶的所属权问题四奴隶殉葬与诚信观念五奴隶的来源与等级差异六奴隶逋逃与穆王修刑七结论郭沫若先生首倡西周奴隶制,在其多部著作中,郭老对这一关乎中国历史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其广泛利用商代甲骨文和西周金文史料,对商周时代的奴隶考辨分析,特别是所撰《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中的多篇论述,系统揭示了商周奴隶的基本史实。诚然,西周奴[1]彭裕商、韩文博、田国励:《商周青铜盉研究》,《考古学报》2018年第4期。  相似文献   

15.
1972年冬。我馆在乾县薛录乡废品收购站,拣选到1件西周铜盉。据了解,铜盉是在临平龙岩寺修建引水灌溉工程时出土的。铜盉为棕绿色,通高30、宽20、口径10.2厘米。盖呈半球形,上有纽,近边有一环纽,与一节链相衔。盉口平直下收,肩部斜平,腹圆弧,圜底。錾截面呈方形,由  相似文献   

16.
一并非“冬雷震震”在商代甲骨文里,有字如图一。此字罗振玉释电,叶玉森释雹,郭沫若释虹,陈梦家释(阝齐),于省吾、孙海波释雷。金文有罍字如图二。从字形上看,甲骨文雷字就是金文罍字的前身。《说文》:“龟目酒尊,刻木作云雷象,象施不穷也。”所以罍即畾,就是雷字。它不过是被假借作为罍字罢了。  相似文献   

17.
自琉璃河1193号大墓被发掘后,学者中发生很多争论,特别是对于一盉一罍铭文的解释,至今尚无一致意见。近来我仔细阅读大墓的发掘简报,觉得问题并不像大家所争论的那样简单。我以为大问题有三个,其中还包含有小问题。大问题是:  相似文献   

18.
<正> 所谓匽侯克器,是指出自北京琉璃河遗址1193号墓的铸有“匽侯克”等铭文的铜罍和铜益。这两件铜器铭文记载有燕国始建的史实,可以弥补文献记载的不足,其意义无疑是重要的。然而,对于这一篇重要的铜器铭文(罍、盉铭文相同,仅有文字排列和个别文字笔划繁简的差别),研究者们的认识却颇多歧异。意见的分歧主要在两方面:一是一些文字词性的判断和词义的解释,二是全篇铭文的标点和断句。而产生这些歧异的最主要原因,又在于对铭文中两次出现的“克”字词性判断的不同。这种判断的不同又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到了对琉璃河1193号墓墓主的推测。笔者在阅读有关匽侯克器的研究文章时,产生了一些疑问,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今将自己的意见写出来,以供学术界参考。  相似文献   

19.
青铜■是西周时期新出现的青铜器类,根据自名器对西周晚期典型青铜■进行形制分析后,认为青铜■是起源于西周早中期的同型陶器,西周中期就已经出现青铜■,西周晚期发展出了周原式和东夷式两类青铜■。春秋时期,青铜■的名称发生了变化,汉淮地区将青铜折肩罍也统称为■。青铜■的起源、发展是相对独立的,应与青铜罍无关。  相似文献   

20.
再论西周孝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周孝道乃血缘晚辈对长辈的伦理规范 ,其所涉对象并非所有族人 ,仅仅是血缘长辈。西周孝之奉养内涵随社会生活共同体的变化而变化。西周庶民阶层的孝行主要体现为奉养父母 ,贵族层的养老更倾向礼仪化 ;承继父祖之业的孝行主要为统治阶级所强调与实践。人世奉养父祖之孝通过“祭献”推及冥世祖考即为“享孝”;追溯、缅怀父祖之德与业 ,以承其志、继其业即是“追孝”。享孝、追孝祖考能强有力地增强宗族的凝聚力 ,这便成为“享孝”、“追孝”盛行于西周晚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