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明治维新”后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日本自从经过“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开始有了显著的发展。为了满足资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化的封建贵族的要求,明治新政府施行了发展工商业的“产业奖励”政策。它一方面废除了前此在“江户幕府”统治期间内称为“座”及“株仲间”的封建性工商业组织;一方面又着手整顿了幕府末期以来混乱的货币制度;同时又允许农民有选择职业亦即进入城市参加工厂劳动的自由。这些政策,都给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所以,  相似文献   

2.
明治政府建立之初,全盘继承了德川幕府的禁教"祖法",后在西方列强的压力下,被迫取消禁教政策,日本基督教会迎来短暂的"小阳春"。然而,随着"文明开化"的退潮和《教育敕语》的公布,日本基督教再度遭受媒体和政府的打压,虽几经抗争,但最终转向全力支持政府对外侵略战争的"护国宗教",由主张泛爱的上帝子民沦落为专制天皇制国家的仆人。观照明治时代的政治文化生态变化曲线,可以发现明治日本基督教经历的跌宕起伏是由专制天皇制的国家需求决定的。此外,基督教人士先天信仰不足也是日本基督教会走向异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明治政府认为日本最佳的近代化模式,就是天皇制中央集权导引下的政治渐进主义加上经济疾进主义。在渐进模式下所推行的政治改革,是明治政府为了顺利地、高效地推行富国强兵的近代化政策,营造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而所推行的体制变革,也是明治政府为重建统治合法性而作出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4.
湛贵成 《世界历史》2005,3(4):89-96
明治政府成立之初,收不抵支,没有稳定财源,支出浩瀚,财政困难重重。为摆脱困境、保障推翻德川幕府和消灭其残余势力,在政治上确立对全国统治目标的顺利实现,明治政府先后启用由利公正、大隈重信负责财政事务,实施了包括征收御用金、设立会计基金、废止银目、发行太政官札在内的一系列财政政策,这些财政政策虽然带有明显的应急性特征,却解决了倒幕战争、明治政府运转所急需的各种经费,从财政上有力地保证了倒幕战争的胜利和新政府在全国统治的确立。  相似文献   

5.
福泽谕吉(1835—1910)是日本明治初期的启蒙思想家、著名的民族主义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日本近代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试就福泽谕吉教育思想的民族性加以论述。明治维新初期,日本政治确立了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在具体措施方面,明治政府决定:不惜重金聘请外籍专家、教师,帮助日本培养实行资本主义近代化急需人才;向国外派谴留学生,摄取先进文化教育。这一切,促使福泽谕吉认识上的飞跃,消除了他对政府所持的怀疑态度。注意力转向著书立说,开始潜心宣传他的  相似文献   

6.
明治维新是幕末民族危亡时期日本社会的权力重组和权威重构。西方列强的侵略威胁,不仅直接诱发了日本社会的尊王攘夷浪潮,也深刻激化了国内政治矛盾,严重冲击了幕藩体制和幕府权威。围绕开国还是攘夷、佐幕还是倒幕等重大问题,幕府、朝廷、地方实力派大名、下级武士等四种势力之间的博弈波诡云谲,最终形成了以尊王倒幕为核心的强藩联合,并通过"王政复古"政变逼迫德川幕府退出历史舞台。明治新政府内部的近代派与守旧派、近代派中渐进派与激进派之间经过长期权力角逐,逐步实现了中央政府的权力重置、中央集权体制的组织构建和社会阶级基础的根本再造,加之法律制度上和精神上的权威形塑,确立了以近代天皇制为载体的绝对权威。明治维新中权威的解构与重构,是在国家权力重构的显在主线和以"顺天应人"为依据的权威这一制约权力重构的潜在主线共同作用下完成的,是通过政治路线上明确治国理政的方针和途径,组织路线上"纯化"寡头政治的构成,最后以立法形式得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明治维新和明治政权的性质问题是日本近代史研究中聚讼纷纭的一个焦点。而明治维新,作为一个历史时期,究应如何断限?日本学者的意见也异常分歧。本文以1853年日本被迫“开国”为其起点,以1894年“日英新约“的签定和甲午战争的爆发为终点,着重谈谈明治维新和明治政权的性质问题。笔者认为,要回答这个问题,应先考察维新时期日本经济结构的变化。 维新时期存在三种经济成分 德川时代幕藩体制的基础是封建领主制。推翻德川幕府,继之以“废藩置县”和“地税改革”,日本的封建领主制被摧毁,此后乃存在着三种经  相似文献   

8.
江户时期,德川幕府通过大阪中央市场和特权商人集团管控国内贸易,维系幕府统治。到江户后期,随着沿岸航运的日渐发达,联通全国的航运交通网开始形成。西南诸藩借助西日本濑户内海的区位优势,依靠回船贸易成功摆脱了财政困境,同时又因位处迎击西方“黑船”的前沿位置,不得不积累财富并加强武备。回船贸易带来的财富积累,让西南诸藩具备了可以对抗幕府的经济实力,也让其统治者及有识之士坚定了贸易致富甚至开国通商的想法。由此,“黑船来航”成为西南诸藩主张开国通商的借口,更成为促使日本推行幕末改革、开启明治新时代的外部契机。“萨长同盟”则成为推翻幕府统治的内部政治力量,推动日本走上倒幕维新之路。  相似文献   

9.
日本历史上,继丰臣秀吉的太阁检地后,德川幕府的统治者德川家康及其后继者们为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幕藩体制,并以检地为依据确定石高分封制的原则。更好地推行“石高制”这一土地所有制度,在其执政期间,根据客观的政治经济状况制定并实施了检地政策。本文主要叙述德川幕府统治时期各个阶段的检地政策、实施目的、实施情况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公元1603年(日本庆长八年),德川家康在日本江户(现东京)建立了幕府政权,历经260多年,史称江户时代.1867年(庆应三年)10月,江户幕府的第15代将军德川庆喜迫于各方面压力向朝廷提出归还政权,还政于天皇,并由新即位的明治天皇颁布"王政复古"诏书,从而结束了江户幕府统治,日本从此进入明治时代.  相似文献   

11.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仍是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85%左右的农业社会,重新调整国家与农村社会的关系,促进封建的统治形态向近代转变,是明治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反复的探讨和实践中,1888年即发布宪法的前一年,明治政府颁布了市制町村制.通过近代町村自治的成立,日本实现了国家与农村社会关系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12.
明治时代(1868—1912)是日本由幕府长期统治下的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重要时期。在这不长的时间内,日本通过一系列政治、经济上的变革,调整了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探讨日本实现近代化及其经济高度增长的经验,需要对明治时代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发展给予足够的重视,而探讨其经济发展,则又不能忽视其对华掠夺所带来的重要影响。本文拟从其对华不平等贸易这一侧面,予以探讨和说  相似文献   

13.
明治政府的文明开化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明治政府,为了把旧日本改造成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新日本,从十九世纪70年代起到80年代末止,实行了全面的资本主义改革。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是改革的三大纲领(或政策)。所谓文明开化政策,狭义言之,是学习、引进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制度、文化科学、生活方式等,借以改造日本封建文化、建设资本主义精神文明的政策。 从世界文化史的角度看,文明开化政策乃是东西方两种文化接触过程中产生的“文化冲突”、“文化融合”和“文化选择”的问题。这个问题是亚洲近代史上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试图从这个角度,对明治政府推行文明开化政策的过程和一些问题,作一评介。  相似文献   

14.
史观对历史的编撰与叙述影响深刻。明治时期出现的王政复古史观、萨长史观主导了1945年以前日本的官方历史编撰,勤王旧藩史观影响了日本地方史志的编撰。萨长史观与勤王旧藩史观都是由王政复古史观分化而来。在这些史观影响下的历史编撰有着浓重的倾向性。近年,日本又出现了一些同情幕府的"幕府史观",这类史观也是需要加以辨析的。1945年以后的日本史学界,唯物史观史学、实证主义史学在明治维新史研究上取得很大进展,一定程度上纠正了1945年以前王政复古史观、萨长史观对历史编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江户幕府实行锁国政策,允许荷兰商人定居出岛,以提供海外情报为条件,获准在日本从事贸易。荷兰人提供的情报,时称"风说",将发生在世界各国的重大事件报告幕府,使江户日本大致维持着对世界局势的了解。在有关欧洲争霸战争、鸦片战争、培里来航叩关,以及《万国公法》传入等一系列情报的基础上,明治维新之前的日本随时调整国策,采取了向"弱肉强食"的国际关系格局恭顺、适应的姿态。这种认识背景成为明治日本"脱亚入欧"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6.
正一、独具特色的"元老政治"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在经济上开始了全面学习欧美列强,但在政治上,日本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元老政治。当推动明治维新的核心人物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木户孝允相继去世后,在政坛上活跃的是曾参加过推翻幕府统治的八名功臣,即伊藤博文、山县有朋、黑田清隆、松方正义、西乡从道、大山岩、桂太郎与西园寺公望。在明治天皇末期,八元老利用他们的影响力,推选代表人物轮流执政,史称"元老政治"。  相似文献   

17.
戴宇 《日本学论坛》2003,41(4):23-28
《今日之日本》是日本明治二十年代国粹主义代表人物志贺重昂在明治19(1886)年的南洋巡航中用英文所写下的一篇向西方世界展示明治维新后日本文明开化状况的文章。在这篇文章里,志贺重昂期望通过展现明治维新后日本文明开化之状况,向西方世界表明明治维新后日本通过“文明开化”、“殖产兴业”已经发展为一个同西方国家一样的近代文明国家、国民国家,以取得西方国家对日本近代文明国家身份之认同,进而谋求在西方列强势力不断向亚洲、太平洋地区扩张的情况下,维护与追求日本的独立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明治维新是带有日本民族和历史特点的资产阶级革命。这次革命不仅在日本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而且对近代世界历史尤其是亚洲历史发生了重大影响。国内外学者对明治维新的见解众说纷云,莫衷一是。我认为,要正确认识明治维新,必须搞清楚三个问题:一、社会历史背景;二、曲折的倒幕过程;三、明治政府的改革。下面分别就这三个问题概述其要点,以供读者思索。  相似文献   

19.
明治时期日本思想界为了论证民族扩张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宣扬了一整套理论。该理论起源于西方传入日本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弱肉强食"思想。从这种思想出发,根据本国在亚洲文明程度的领先状况,日本思想界提出"文明征服野蛮"的理论,认为日本已经是亚洲"文明强国",在世界上可以同欧美列强并驾齐驱,因而应当在亚洲成为"食他人者"。另一方面,日本思想界又提出,亚洲各国是"野蛮落后"的社会,所以只能成为"被食者"。再进一步推断,日本思想界又宣扬,文明进步的日本向野蛮落后的东亚各国扩张,"输出文明"并"保护"那里受苦受难的各民族,成为日本"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民族扩张的"正义性"似乎得到了"合理的"解读,明治日本思想界为狭隘的民族主义煽动下的军国主义扩张提供了所谓"正当性"诠释。  相似文献   

20.
贾思京  刘岳兵 《历史研究》2023,(5):124-142+222
《明治宪法》的颁布将明治时代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奠定了近代日本宪政体制基本框架。天皇宗教权威是通过重申“天照大神—天皇”结构,使天皇“神圣”化以及“神圣天皇统治”共识化而形成的,是官方宗教政策与社会尊皇倾向相互“匹配”的结果。明治政府主导的祭政一致、祭教分离体制,明确“天照大神—天皇”传承是天皇统治神话的核心内容。“神圣天皇统治”的政治神话以“国体”形式落实在国民世界观、价值观之中,推动了“神圣”天皇共识化。近代日本存在以“神圣”天皇为中心的宗教文化,并非现代意义上的世俗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