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文考古 兴隆洼文化居室葬俗再认识 刘国祥 居室葬俗延续的时间非常久远,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直到近现代的某些少数民族中仍旧流行。兴隆洼遗址和查海遗址均发现有居室墓葬,这说明居室墓葬并非  相似文献   

2.
2005~2007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先后四次发掘了鹤壁刘庄遗址,发现了丰富的仰韶时代晚期大司空类型文化遗存和下七垣文化墓地。墓地基本完整揭露,发现墓葬338座。本文拟从墓地选址、墓葬布局、墓葬形制与结构、葬式葬具、随葬品组合、特殊葬俗等几个方面对其葬俗葬制进行初步分析探讨,以期裨益于夏代中原地区下七垣文化考古研究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3.
屈家岭文化主要分布于江汉平原,东起鄂东,西到三峡东部一带,南至湘北,北到河南南阳地区.本文利用已发表的墓葬资料,对屈家岭文化的葬俗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屈家岭人”社会组织结构,社会性质及社会意识形态等方面的一些问题。一、墓葬概述屈家岭遗址:前后经过三次发掘,共发现墓葬18座。前屈家岭文化只发现2座瓮棺葬,屈家岭文化初期未发现墓葬,屈家岭文化早期,成人墓14座,晚期2座。早期墓皆长方形土坑竖  相似文献   

4.
1982年秋冬,敖汉旗文化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考古队在敖汉旗东南部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兴隆洼遗址,1983年进行发掘,命名了兴隆洼文化[1]。已发掘的兴隆洼文化遗址还有查海[2]、白音长汗[3]、南台子[4]、  相似文献   

5.
周凯 《收藏家》2014,(4):81-87
<正>一.开头的话龙在中国是一个很古老的话题,早在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查海遗址(兴隆洼文化因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的发掘而得名,敖汉旗紧邻辽宁省,查海遗址在辽宁阜新县。查海遗址属"前红山文化"遗存,距今约8000年。)我们就看到了一条长约19.7米、用红褐色石块堆砌、摆放的"龙形堆塑"。其后在红山文化中、在大汶口文化中、在龙山文化中、在良渚文化中都能看到或找到龙的身影。到了夏、商、周三代,人们对于龙的认识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于开头  相似文献   

6.
2016年6月,在驻马店市正阳县贾庄遗址发掘出一座龙山晚期的墓葬M12。该墓葬保存较好,出土随葬品丰富,为研究中原地区龙山文化时期的葬制、葬俗提供了不可多得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河套地区龙山时代的遗址中陆续发现了一些石峁文化墓葬,尤其是府谷寨山遗址庙墕墓地的发掘,使系统研究石峁文化墓葬成为了可能。本文系统梳理了石峁文化墓葬的资料,并对墓葬其进行了分类,进而分析了石峁文化墓葬殉葬女性、随葬猪下颌骨及墓地祭祀等葬俗问题。  相似文献   

8.
试论白音长汗类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8年在白音长汗遗址南部发掘7座房址,其中6座属兴隆洼文化,1座属红山文化。白音长汗遗址兴隆洼文化遗存具有兴隆洼文化一般特征,均为夹砂陶,不见泥质陶,筒形陶罐腹壁较直,纹饰多为组合式。但白音长汗遗址兴隆洼文化遗存也具有鲜明的特征,与兴隆洼遗址的兴隆洼文化比较,有一定差别。  相似文献   

9.
翟霖林 《文博》2012,(1):15-18
鱼化寨遗址发掘了一批仰韶文化瓮棺葬墓,极大地丰富了仰韶文化墓葬的材料。通过分析,认为墓葬中出土的器物在放入墓葬之前应该全部为实用器,不存在为埋葬而专门制作的葬具或明器;特殊的多重棺结构可能是棺椁制度的萌芽,"同穴异棺"的葬俗则丰富了我们对仰韶文化早期瓮棺葬墓的认识。仰韶文化晚期墓葬的发现反映出仰韶文化时期各个发展阶段的特征及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10.
寺门口东吴墓是马鞍山地区发现的又一座东吴时期重要墓葬,其独特的祔葬形制为本地区仅见,也是至今发现唯一一座侧室葬人的墓葬。根据墓葬的实物资料,并结合发掘的原始记录,本文对该墓葬的形制等方面,谈一些新的认识。同时,依据现有史料,通过对所见长江中下游地区已发表的六朝时期祔葬墓材料的梳理,就长江中下游地区六朝时期这一特殊葬俗的墓葬形制,进行类型学方面的尝试性研究。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周钢 《世界历史》2004,9(4):46-56
内战后至19世纪末,美国开始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在这个被称为“镀金时代”的过渡时期,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美国加大了对西部开发的力度。内战前尚被称为“美国荒漠”的大平原地区,在较短的时间内被开拓为辽阔的“牧畜王国”。美国东部和欧洲资本的流入,对促成美国西部牧牛业的繁荣起了重要作用。美国西部牧区在引资中也有一些负面教训。探究美国西部牧区资本流入的得失,会使我们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旅游及旅游文化是近代兴起的一种新型产业和文化。旅游文化由旅游和文化两个层次的文化现象构成,两者之间既具有融合性.也具有冲突性,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文化现象。城市旅游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凝聚力和自信心的来源。城市旅游文化对于城市的现代化非常重要,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推动力,它对于城市发展有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7.
内战后至 1 9世纪末 ,美国开始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在这个被称为“镀金时代”的过渡时期 ,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 ,美国加大了对西部开发的力度。内战前尚被称为“美国荒漠”的大平原地区 ,在较短的时间内被开拓为辽阔的“牧畜王国”。美国东部和欧洲资本的流入 ,对促成美国西部牧牛业的繁荣起了重要作用。美国西部牧区在引资中也有一些负面教训。探究美国西部牧区资本流入的得失 ,会使我们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20世纪前后两个时间段来探讨历代文人学者对《左传》行人辞令研究概况,分析前人时贤研究《左传》行人辞令的重点,以期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利用历史文献和考古成果,结合野外调研,研究历史时期以来塔里木河下游的行政变化和交通变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下游生态环境的演变规律。研究认为,从细石器时期到汉晋时期,塔里木河下游气候湿润,生态环境比较稳定,人类活动从原始经济向汉晋城邦文明稳步演进,对外交通便利,形成塔里木盆地东部重要的鄯善(楼兰)独立王国:东晋以后,气候逐渐变干,下游对外联系的主要交通枢纽和交通线路被废弃,鄯善国消亡,塔里木河下游绿洲成为封闭的游牧区:18世纪中期以后,下游绿洲归属吐鲁番政区管辖,对外联系再次畅通,是因为这一时期气候湿润:19世纪末期,气候变化剧烈,再次变干,塔里木河下游与吐鲁番之间的政治、交通联系中断,开始属于塔里木河流域的上一级行政区管辖。  相似文献   

20.
藏、汉两地佛教经典及佛学之传播,直承印度晚出之大乘佛学,但罗汉信仰却在两地佛教中均占一席之地,尤其是于汉藏两地家喻户晓的十六罗汉(后演绎成十八罗汉),不仅与佛和菩萨一样成为信徒崇拜的对象,而且以之为题材的绘塑作品更是广泛流传,及至帝廷内苑亦多有供奉收藏。清乾隆时期为安抚蒙藏势力而极力推崇藏传佛教,此信仰尤以宫中为盛,帝室庋藏、绘制及供奉有大量藏风浓郁的十六或十八罗汉唐卡组画,其名称、图像特征、排列顺序乃至绘画风格等与清官旧藏的内地各派罗汉图相比,同中存异。乾隆帝及藏传佛教大师们在对藏密佛像进行大规模系统化与规范化的同时,也涉及了汉藏两地十分流行的十六、十八罗汉,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具有乾隆时期清宫特色的十八罗汉图像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