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学者,日本京都大学的考古学教授林巳奈夫先生,其成就是多方面的,也是非常突出的。他在中国青铜器研究上的显著成绩足以使专门从事该领域研究的中国学者汗颜。八十年代以来,他除了仍致力于中国青铜器的探索外,其精力逐渐转向了中国古代玉器的研究。所谓中国古玉是指汉代以前的玉器,内容丰富而庞杂。经过十余年的钻研,他在此领域已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这一成绩又是如此突出,我们不得不刮目相看。 十余年来,林巳奈夫先生勤于探索,于中国古代玉器的研究多有创获。他的这些成果都是以论文的形式发表的,相继刊载于日本京都大学的《东方学报》等杂志。由于跨越时间较长,查找起来颇为不便。1991年,作者将已发表的重要论文辑成《中国古玉的研究》一书出版(《中国古玉研究》<日>,本吉川弘文馆,1991年,600页),大大方便  相似文献   

2.
《十批判书》真的抄袭了《先秦诸子系年》?──评余英时的《互校记》翟清福[编者按]我们在这里发表翟清福先生的《〈十批判书〉真的抄袭了〈先秦诸子系年〉?──评余英时的〈互校记〉》一文,是为了有助于弄清楚"一桩学术公案"。郭沫若和钱穆两位前辈都是我们尊敬的...  相似文献   

3.
对《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一文的补充史春林陈高华先生在《历史研究》1996年第1期上发表的《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一文,对史学工作者在20世纪以来中国海外交通史方面的研究作了综合性的介绍,特别是重点介绍了80年代以来史学工作者在这...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良渚文化玉器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重视,笔者也曾撰文参加讨论,现在把有关这方面的新收获草成此文,以供同行讨论.一、用料来源良渚玉器的用料来源,一般都认为是就地取材.类似的结论,较早地是由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的董荣鑫先生于1980年提出来的,以后作为正式报告发表于《崧泽》专集上.他认为崧泽“玉器的原料是火山作用晚期和期后喷气及热液作用交代蚀变的产物——软、硬玉”.“在崧泽附近几公里到数十公里范围内均有出露.”并认为它们的出露状态是以石脉的形式出现的.从标本上观察,它们事实上是一些夹杂在较粗石料中的特别细洁、色彩鲜艳的一  相似文献   

5.
正伊藤道治先生离开我们已经有一年多了。对于先生的离世,我们这些学生晚辈在伤心悲痛之余,总想为纪念先生做些什么事情。就在这个时候,先生的夫人——我们的师母,汇集整理了伊藤先生生前没有发表的遗稿,并取名为《甲骨文研究》,准备出版。伊藤先生的学生们推荐由我为先生的这部书写一个序。在这里,我想借此机会,通过对伊藤先生在学术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回顾,来表达我们对先生的缅怀之情。伊藤教授是我的老师,那是从1989年我在伊藤先生的帮助下来到日本关西外国语  相似文献   

6.
创办《禹贡》半月刊和禹贡学会,是顾颉刚先生学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禹贡》半月刊《发刊词》和《禹贡学会研究边疆计划书》所提出的研究任务,虽然是四十多年前提出来的,但一直到现在还是重要的。《编后》一文,说明了创办《禹贡》半月刊的缘起和颉刚先生主编这个刊物的态度,这在创办学术刊物的问题上也给我们有益的启发。颉刚先生于1980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去世了。我们认为,发表这三个材料是有纪念意义的。其中的《发刊词》和《编后》,现在是重新发表,《研究边疆计划书》是第一次公开发表。  相似文献   

7.
最近,读到杨立新先生《东周时期楚国的玉器及有关问题》一文,对认识楚玉的种类、分期及其在楚国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等受益匪浅。但先生在该文中将曾侯乙墓玉器做为战国前期楚国玉器的代表,则似有商讨余地。因其不仅与对曾侯乙墓性质的认识有关,还牵涉到楚玉研究中的一系列问题,不能不加以辨析。故根据《曾侯乙墓》(上、下册,文物出版社1989年)所公布的材料,  相似文献   

8.
正毕云程在《邹韬奋先生五周年祭》中提到,1931—1932年,《生活》周刊发表了一篇《最近我们的思想和态度》,引起当局的不满。于是,"有一天,一个国民党的高级军官来访问先生(邹韬奋),亲自驾着汽车把先生接了去……约莫过了四  相似文献   

9.
黎先文先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家,在“五四”以后有成就的作用中,他是反映贵州面貌的唯一作家。可是在研究寨老生平或创作史的诸种材料中,对安老处女作篇目和发表时间的确定,却众说纷法。比如: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丛书《安先艾廖公弦研究合集})中,由宋贤邦、王华介先生撰写的《赛先艾小传》认为:“赛先艾从1926年开始发表处女作《水葬》起,至解放前夕发表《春和客栈)}止,共写了将近一百个短篇。”张以英的《现代散文120家札记》持此观点。《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中黄河先生的例。说二集·导言》也认为:“赛先文先生…  相似文献   

10.
<正>2020年12月,受《南方文物》编辑部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赵海涛对杜金鹏进行了专访,现将访谈实录发表于下,以飨读者。引子赵海涛:杜老师,您于2017年3月退休后,依然活跃在学术界,出版了《文化遗产科学研究》《桐柏月河春秋墓出土玉器研究》《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器科学研究》等著作,发表了《新世纪中国考古新常态》《殷墟宫殿区玉石手工业遗存探讨》《考古遗址与出土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初步思考》《出土文物管理改革再思考》《偃师二里头遗址祭祀遗存的发现与研究》《新中国70年考古遗址保护的发展历程》《“最早中国”她姓“夏”》《新冠疫情引发的考古学新关注》《二里头遗址第二期考古的主要成就》《三星堆遗址青关山一号建筑基址初探》等文章,还为陈旭教授的《夏商考古论文集续集》、王青教授《远方图物——早期中国神灵考古探索》、虢国博物馆编《虢国墓地出土青铜器》、吴清先生《炉瓶三事——历代香事器具研究》等书作序。目前您都在做些什么?  相似文献   

11.
《中国当代史研究》(第一期)发表了林蕴晖先生的大作《1950年代初关于是否允许农民劳动发财的争论》,林先生把那些故事娓娓道来,使我们复有置身其间之感。这些当时发生在毛泽东与刘少奇之间的争论,不仅涉及所谓"劳动致  相似文献   

12.
在学术史上,唐代颜师古的《汉书注》在倍受后人推崇的同时,也为部分学者所深相诟病。人们不断发现某些题为"师古曰"的《汉书》注文,实际上是其他《汉书》注家的成果,从而据此认定颜师古注《汉书》时曾"抄袭"他人注解。对此,指责者颇多,而证之最详,持之最力者,当为杨明照先生,其著有《汉书颜注发覆》一文。但批评颜师古"抄袭"的学者多忽视了颜注《汉书》在经历唐代长期手抄流传,及宋代以来屡经校订、刊刻所发生的变化。我们在当今通行的中华书局本《汉书》校勘记中便收集到不少误改、误衍"师古曰"的注文,并据此推测被后人指责为"抄袭"的《汉书》颜师古注文,很可能多是后人不断增补、改写的结果,颜师古似不当为此种"抄袭"负责。  相似文献   

13.
今年 3月 2 7日是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本刊创始人史念海先生逝世一周年纪念日。先生生前亲手编定了他的最后一本学术论文集《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这本文集汇集了先生关于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的几乎所有文章 ,集中体现了先生的治学理念和治学方法 ,是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的经典之作。遗憾的是未能等到出版先生便溘然长逝。在先生逝世一周年即将到来的时候 ,我们特约请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邓辉博士为文集撰写书评 ,谨在此发表 ,以表达我们对先生的深深怀念。  相似文献   

14.
良渚文化的玉器历来为考古界所关注,近几年来,有关杂志相继发表了一些良渚文化的玉器材料和研究文章,其中以反山墓地和瑶山祭坛遗址出土的玉器最为引人注目。这些玉器形制多样,不仅集历来发表的玉器之大成,而且还有一些新的器形;同时,玉器上的纹饰也很丰富,有些尚属首次发现,意义重大。关于玉器上的纹饰含义,前辈学者已有论述,精到之处自不待言。我们在仔细研究了这些纹饰以后,有些自己的看法,现提出来,求教于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前辈和同志。一、始终以突出鸟纹、兽面及人脸的形象作为主题良渚文化玉器上的纹饰十分丰富,有的以写实的手法表现具体形象,有的以象征的  相似文献   

15.
1999年11月,我们有幸得到秦駰玉版文字摹本的复印件(图一)①,于是一起研读,并写了一篇考释.尽管觉得收获不少,但是考虑到材料尚未公布,所以没有拿出来发表,只是到了今年2月底曾向北京大学的李家浩先生提及此事.承蒙李先生相告,我们找到李零先生刚发表的《秦駰祷病玉版的研究》进行拜读②,从而对原稿进行了一些修改,特别是删去和李文相同的部分.  相似文献   

16.
近读张松如先生(即诗人公木)的《商颂研究》一书,颇有感触。原来张松如与杨公骥先生曾在56年与57年,发表过《论商颂》与《商颁考》的论文,着重说明《商颂》是商诗,而不是宋诗或周诗。但发表之后二十年来一无反响,按照张松如先生《前言》的原话说;“如同置身于茫无边际的荒原中的两声呐喊,……感到某种寂莫,甚至无端的悲哀。”为此于74年写成了近10万字的《商颂研究》的专著,重申已见,但在出版方面又累受挫折,不得已于95年6月自费出版此书。诗经学会会长夏传才先生为了安慰诗人的寂寞与不平,在该书的《序言》中写道:’公木和…  相似文献   

17.
<正>东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特殊的阶段,其诸侯称霸、列国争雄的局面带来了一场社会的大变革。由此,思想文化、生产力都取得了空前的进步。同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重要载体的玉器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玉璧便是东周玉器最常见的器类之一。学界对东周时期的玉璧有过一定的关注:杨建芳先生在《先秦两汉的饰纹玉石璧》和《龙凤纹玉璧之演变》中对先秦两汉时期的饰纹玉璧进行了专题性研究;周南泉先生在《论中国古代的玉璧——古玉研究之二》中,将战国至两汉时期定为玉璧发展的鼎盛期,并对战国和两汉玉璧的风格特点进行了概要性总结。此外,在一  相似文献   

18.
拜读了《文史天地》杂志2000年第6期发表的王运春先生的《朱元璋与贵州之谜》和2001年第5期发表的今凡先生的《“明太祖考妣上寿”残碑考》后,我虽不是“方家”,但不妨也来谈谈拙见。  相似文献   

19.
也谈良渚文化玉器的雕琢工艺及发白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俐 《东南文化》2002,(6):54-59
吴京山先生在2000年3月《江苏民间收藏》版第二期和《东南化》2001年第四期上发表了《试解良渚化玉器的雕琢之谜》的章,该叙述了“用由氟化钙和其它酸碱溶液”配成的试剂,对玉料进行直接、全遮,半遮盖式软化,从而制作了与反山玉琮(M12:98)上的神徽、昆山少卿山(M1:2)和福泉山(M9:21)的玉  相似文献   

20.
徐琳 《丝绸之路》2022,(3):54-57
<正>非常感谢冯玉雷老师的邀请,本来这个事情我是不应该参加的,因为我在齐家玉器上面研究的不太深,因为以前曾经为了参加齐家会议,我把故宫所藏的齐家玉器,仅仅挑选了齐家的玉璧,做了一下发表。因为我们东西太多了,实在没时间再深入研究,不过实在盛情难却,感谢冯老师的邀请,在此把故宫所藏的齐家玉器给大家做一些分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