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大千(1899-1983年),原名张正权,后改名爱,季爱,字大千,号大千居士。四川内江人,自幼随母学画。1917年东渡日本在东京学习印染工艺,兼习绘画。1919年回上海拜曾熙、李端清为师,书画大为长进,擅长诗、书画。他善于继承传统,博采众家之长,勇于创新,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当代中国最具影响的国画大师之一。《西康纪游》图册,是张大千先生中年时期作品。1947年6月,时值成都洪水为患,大千先生将家眷转移到中和场,便与友人杨孝慈①先生相约去康巴藏区采风。从成都出发经雅安、天全、翻越二郎山,过…  相似文献   

2.
石乾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稚柳先生在《谈石涛二事》(载《朵云》第19期)一文中谈到石涛的名号问题,其中“石乾”一名,谢先生以为是石涛别名,并曾三见: 一、上海博物馆藏画扇。小楷长题。款题:“甲辰初夏,雨窗读老人广陵竹枝辞十一,录为与白道翁文长博教,一枝石乾耕心草堂。”二、美王己千藏《西楼自寿图》。款题:“咏西楼自寿写意,清湘石子乾大涤堂下。”  相似文献   

3.
1948年初,灯红酒绿的上海滩突然发生骚乱,数千舞女冲入社会局,举行声势浩大的“反对禁舞大暴动”, 这就是轰动一时的“舞女风潮”。本文拂去历史的尘埃,再现这惊心动魄的场景。禁舞令:一“石”激起千层浪  相似文献   

4.
不时从《成都晚报》上看到肖平先生介绍成都人历史的整版章,大开眼界,获益匪浅。近日偶从购书中心看到他的《人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03年7月出版)一书中“蜀中三状元:冯时行”一段(202页至204页),发现多处与史实不合,特提出与肖平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5.
钧永 《新疆钱币》2002,(3):61-62
拜读林染先生在《新疆钱币》2002年第二期上发表的“丝绸之路钱币二题”一后,对“有关神秘难解的贵霜钱币”部分(以下简称“林”)有几点不同意见,现提出与林染先生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6.
今年我们决定结伴同行去拉萨欢欢喜喜乐乐呵呵痛痛快快过大年!今年春节我们不说“恭喜发财”,只说“扎西德勒!”我们不吃饺子吃“古突!”不喝咖啡喝“甜茶!”不喝啤酒喝“青稞酒!”我们不贴春联插经幡!堆切玛!煨桑!转经!我们不看电视看“雪巴拉姆!”不逛庙会逛“八廓!”不去卡拉OK去“朗玛!”不逛公园过“林卡!”我们吃糌粑、喝酥油茶,我们跳锅庄舞、弦子舞,没事,高兴就好。我们在世界屋脊之上享受午后13摄氏度的温暖阳光,在藏学专家的引领下感受藏族文化的精华,在冬日里体会和煦浓郁的西藏民俗,在热情的藏族朋友家里举杯同贺:扎西德勒!  相似文献   

7.
(一)卷188《周广传》(页5000):“周广,字克之。”(中华书局点校本,下同) 按:“克之”误,应作充之,形近而讹。归有光《震川先生文集》卷二《玉岩先生文集序》:周广“字充之”。古人名与字往往有意义上的联系。广,大也;充,长也,高也。(克,又疑作克。为俗充字) (二)卷258《成勇传》(页6680):“成勇,字仁有,安乐人。”按:“安乐”误,明代没有安乐这一县名,“安乐”应为乐安之误。乐安,隶山东青州府。徐  相似文献   

8.
这是一张珍贵的历史照片。(图)捐献者为第五冶金建设公司退休老工人张祥麟,现藏成都青白江区彭家珍大将军专祠文物保管所。兹说明如下: (1) 照片内容为慰问抗日战争出征将士家属留影。地点在成都。时间是1938年7月抗日战争周年。 (2) 前坐一老一少两人,当为出征将士家属的主要代表,姓名未详。后面及两侧的人群,有出征将士亲属,有慰问者。上方大的布质横标写的是“大声社慰问团”。横标之下的右方三角旗上写明“成都大声抗敌宣传队”“慰”问“抗战军人家  相似文献   

9.
听说大名鼎鼎的文怀沙先生来杭州,我的心里便激奋起来。几年前,在河南郑州召开的一个会议上,我曾目睹他那儒雅倜傥的风采,聆听过他精彩、风趣的讲演,至今未能忘怀。文老不仅是位博学多才的著名学者、楚辞专家、“红学”专家、书法高手,而且还是一位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传奇人物。周谷城先生曾为他题赠书法条幅:“相与无町畦,相与为婴儿”。惜墨如金的钱钟书先生也曾为文怀沙的肖像画(范曾画)题句:“文子振奇越世,范生超诣传神。画品居上之上,化人现身外身。”看来,这是带点圣哲意味的钱钟书对文怀沙这位中华才子的人生评价了。  相似文献   

10.
满族传统舞蹈动作上的民族特点,除前述外,还有三点比较突出,须着重指出。 其一 双臂摆动幅度大,常一臂于前,一臂于后。清杨宾《柳边纪略》记载的《莽式舞》基本动作:“举一袖于额,反一袖于背,盘旋作势”。满族《秧歌》的基本动作也是如此。《东海莽式》:“手抚前额勿过顶,反手靠背与腰齐”、“双臂回旋展翅走” (《东海莽式歌诀》)。清宫廷《喜起舞》:“左臂舞于额,右臂舞背齐”(排场口诀》),等等。都体现了满族传统舞蹈的这一动作特点。 其二 耸肩。申忠一《建州图录》记叙了努尔哈赤宴请朝鲜使臣时歌舞情景:“奴酋(指努尔哈赤——引者)便下椅子,自弹琵琶,耸动其启”。“耸肩”(缩脖,耸动肩膀,有双耸、左右交替耸等)、颤肩,摇肘是满族传统舞蹈中常见的动作。汉族舞蹈则少有耸肩动作。“抖肩”是蒙古族舞蹈的特征动作,但与满族不同,蒙古族的“抖肩”肩膀耸动频律较平稳,如骑马奔驰于草原之势,而满族舞蹈中“耸肩”、“颤肩”  相似文献   

11.
新吏学通訊1956年6月号,刋载了陸成侯先生關于“豐臣秀吉之死与壬辰倭乱的結局”一文。这篇論文目的在說明兩个問题:即明史所载“至關白(豐臣秀吉)死,兵祸始休”和“平秀吉死,各倭俱有歸志”。是違反歷史事实的。無疑地,作者这样对舊史籍失實部份提出批判,恢復歷史原来的面目,这对于我们今后進一步研究是有很大帮助的。但与此同時,我还想提出一些補充和对陸先生論文中某些問题的意見以资商榷。  相似文献   

12.
蓉城好,遍地绿芬芳。十里芙蓉芳面粉,千姿云女黛眉长。花蕊掩城墙。(芙蓉)蓉城好,西子眼波长。濯锦澄江清水漾,牵丝锦缎彩绸香。桑叶露秦娘。(蜀锦)注:成都的蜀锦,又称“锦绣缎”,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的锦缎丝织品,东汉(公元25―220年)年间的足踏织锦机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织机。  相似文献   

13.
在八大山人的书画上常常看到一个奇怪的印章(如上图)。历来各大家对此印章各有不同的读法。张大千先生读为“一山人”;吴同先生以为应读“一仙”;王己千先生读为“八大山人” ;也有人根本不读出字来,称之为屐形印;耶鲁大学艺术史教授班宗华(Barnhart)就把展形印翻译成Slipper Seal;最近谢稚柳先生说此印是“口如扁担”。八大山人倒是真有一方印,文是“口如扁担”。但这个印的印文若是要和“口如扁担”结合起来,还需要更多的理由。仅仅是那一横画像扁担的形状,似乎尚有未足。  相似文献   

14.
齐白石(1863-1957),原名纯芝,字渭清。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湖南湘潭人,少年曾习木工,后成为中国现代著名书、画家和篆刻家,为一代艺术大师。白石先生所作《水草群虾图》为水墨纸本立轴,心139×34cm,左边上题“白与先生雅属,”下款“借山老人齐璜”,钤自刻白文“老苹”印一方,是先生应王白与之嘱而作。王白与(1902-1949),名本霖,字白与,祖籍西充占山茅舍沟,生于蓬安,为清末名绅蒲殿俊(伯英)之婿,曾任《华西日报》(蓉)、《新蜀报》  相似文献   

15.
两周的大武舞是举行礼时所跳的重要舞蹈。《礼记·明堂位》云:“季夏六月,以礼祀周公于大庙,……升歌清庙,下管象,朱干玉戚,冕而舞大武。”注曰:“朱干,赤大盾也。戚,斧也。”《礼记·祭统》云:“夫大尝,升歌清庙,下而管象,朱干玉戚以舞大武。”周天子举行礼时,要跳大武舞,载歌载舞。王国维认为,鲁国礼、天子视学养老、天子大祀等,皆舞大武①。有学者研究说,周天子在视察学宫和宴会诸侯时,也舞大武②。总之,大武舞是当时非常重要的礼仪性舞蹈。大武舞表演时有干、戚两种道具。西周时期的文物中明确可以肯定作为大武道具者只有“…  相似文献   

16.
清光绪十五年(1889),17岁的梁启超恩科乡试考中举人。考试中的诗文,我们仅从《梁启超年谱长编》中引自当年8月12日上海《申报》的报道,知道诗题是:“荔实周天两岁星,得星字”。试文题目是:“子所雅言,诗书执礼……至子不语怪力乱神。”诗文内容,则说载于《广东闱墨》一书中。我们遍查北京、上海、广州一些大图书馆藏书,终未发现。今年岁首,收到日本研究梁启超的专家、名古屋学院教授竹内弘行先生惠赐梁启超乡试诗文影印件,得览先贤之文采。现将原文(由李朝汉先生校核断句)录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张大千成名后,曾多次到北平举办画展、会晤艺术界知名人士,随着他画艺的日臻完美,遂有“南张(大千)北齐(白石)”“南张(大千)北溥(心)”之誉。当时的北平,荟萃了中国艺术界众多的名流、精英,如戏剧界的梅兰芳、余叔岩、程砚秋、马连良;收藏界的张伯驹;美术界的齐白石、溥心、黄  相似文献   

18.
藏族舞蹈历史悠久,在公元前1世纪,“噜”(静态的歌)和“卓”(动态的舞)已发展起来。公元7世纪,藏王松赞干布为了巩固王权,安定社会,制定“十善法”。据《西藏王统记》描述:在公布这部法典之际,全藏举世欢腾,“或饰犀牛或狮虎,或执鼗鼓舞人,以各种姿态献乐舞……”。吐蕃时期藏族的土风舞、拟兽舞、鼓舞和宗教性的巫舞等已十分兴旺。  相似文献   

19.
《新罗山人小像》,纸本,设色。纵63.6、横53厘米,作者张四教,现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封三)。该图写新罗侧身抱膝坐一石上,背略弓,发稀疏而白,凹腮高(?),形象苍老,表情深邃,刻画出华嵒晚年贫困潦倒的境遇。画面右侧篆书题“新罗山人像”。署款“乾隆丁亥秋七月扬州张四教追仿计不见先生已十二年矣”。钤朱文“四”“教”连珠印。画左侧有张四教小楷长题。题曰:“雍正初,余杭华秋岳先生来扬州,先君一见如旧相识,教甫六岁,固未能见  相似文献   

20.
罗继祖先生在《“利屣”臆解》(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0年第5期)中说:“《文选》张平子《西京赋》有两句描写歌舞‘振朱屣于盘樽,奋长袖之飒(纟丽)’,而现在的今译本(《昭明文选译注》153页,1987年,吉林文史版)竟把它译成‘翘起红色的鞋履在盘中旋舞,挥动长长的衣袖上下翻飞’,舞妓竟把自己的鞋子弄到席上的盘樽里面,这成什么样子.其实这两句的重点在下句,下句是解释上句的,今译者不明白,随文敷译,闹了笑话,它是说由于舞袖的奋迅翻飞引来一阵狂飙,让人眼光缭乱仿佛见舞妓的朱屣竟上触到席上的盘樽,这只能是迷离想像中的错觉而不能是写实.因此使我联想到《货殖传》中的‘利履’来,悬想这位舞妓所穿的鞋子正是一双红色的‘利屣’,一定是尖头的,并且很可能是高跟,因为不这样,不能和她的舞姿起到配合和谐的作用.”这段话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利屣”是什么样子;二是能否在盘中跳舞.对这两个问题,我与罗先生的看法不同,提出来请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