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9 毫秒
1.
本文以作者亲身经历叙述了苗族原始取火方法,为上古时代的“钻木取火”提供了活的例证。  相似文献   

2.
陈佩 《南方文物》2005,(4):43-44
在我国神话传说中,伏羲取的是天火,而取大地上的火种则是“燧人”大神,关于燧人氏(取火)钻木取火的传说有许多,例如。  相似文献   

3.
1952年8月,我第一次入五指山黎族地区进行历史文物调查时,曾在乐东县三平附近一个村庄里找到一副钻木取火的工具,后来从三平转到番阳又继续的找到了一些.由于过去民族学研究者和一些考古工作者的文章都未曾提到过黎族地区的这方面文物,我遂留在乐东就地进行了一些调查.1957年、1958年因工作关系,两次重来五指山区,到过琼中、白沙、东方各县,这两次虽然没找到钻木取火工具,但一些黎族老人告诉我,解放前,黎族地区确有许多地方在使用它.  相似文献   

4.
凹窝石器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分布范围较广、延续时间较长的一类石质工具,学界对其使用功能的判断不尽相同,多停留于主观推测的层面,缺乏深入细致的论证过程。通过与国外人类学材料对比分析可知,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凹窝石器至少有一部分是作为钻木取火工具——钻帽而制作和使用的。这一认识可以为研究史前时期的取火技术提供一个新的着眼点和突破口。  相似文献   

5.
<正>肇始于旧石器时代,发轫于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生产、生活中深得钻孔技术之便。最具说服力者当属钻木取火之术,《韩非子·五蠹》:"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直至汉唐时期,此法仍很流行~①。  相似文献   

6.
黎族是海南岛的古老居民,保留有较多的文身资料。自本世纪20年代起已有不少中外学者对黎族文身做过调查、研究。现在黎族的文身及有关装饰艺术正趋于淡化。本文是根据1994年春笔者实地考察黎族妇女文身及有关装饰写成。一、文身文身是我国南方越人及其后裔的重要人身装饰,至今在黎族、傣族、克木人地区仍有保留,其中以黎族的文身最为丰富,各个支系又有各自的特点。(一)文身概说文身,古称绣面、雕题、湟面、纹面,黎族自称“横欧”、“打登”,当地汉族称“拍面”、“书面”远在汉代已有关于黎族文身的记录。东汉杨孚《异物志》:“儋…  相似文献   

7.
略谈海南黎族树皮布制作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翠娥 《南方文物》2006,(1):101-102
人类在早期的日常生活中,从披树叶、穿兽皮用以御寒,逐渐发展到穿树皮布。作为一种早期人类衣着的方法,树皮布的出现比披树叶、穿兽皮无疑更前进了一大步。树皮布是无纺布,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人类穿着从无纺到有纺的发展进程。调查海南黎族树皮布的制作技术,为研究黎族树皮布的起  相似文献   

8.
海南黎族古老的水上交通工具李露露黎族是我国南方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世居海南岛。据最近考古学者的发掘,在海南省三亚地区发现了落笔洞旧石器时代遗址,其新石器时代遗址则发现更多。这说明远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当地就有人类活动。文献史料也告诉我们,黎族是该岛的最早...  相似文献   

9.
阳燧,就是中国古代人类对日聚光的青铜用具,又称“燧”、“夫遂”、“火遂”、“火镜”等,这在古代文献中多有记载(1)。从现代几何光学理论来解释,阳燧就是一种青铜凹面反射镜。凹面反射镜具有聚光性,所以,阳燧可以在太阳光下聚日光取火。阳燧取火的过程,实际上是能量转换的过程,即光能转换成了热能。阳燧是古代中国人类有意识利用太阳能的最早工具。  相似文献   

10.
黎族是我国少数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黎族服饰蕴含了丰富而神秘的宗教与图腾崇拜,承载了这个民族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它用绚烂的色彩、奇幻的图纹,向我们讲述了黎族历史的演进,展示了黎族深厚的文化内涵,表达了黎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的南部广东海南岛上,居住着四十多万黎族人民。解放前,在黎族社会中有一种人与人之间贫户投靠富戶的特殊关系,按黎族人民自己称谓的譯意是“主”和“貧”或“主公”和“貧仔”,而当地汉人習慣称之为“龙公”和“龙仔”。“龙公”和“龙仔”是海南的方言,意思即“义父”和“义子”。而黎族社会存在的这种人与入之間的关系在性質上却此“义父义子”关系复杂得多,丰富得多,它既有較原始的“养父养子”关系的成份,亦有“主奴”关系和“保护者与被保护者”关系的成份,是研究黎族社会性質問題中一个非常重要而且是有趣的問题。“龙公”和龙仔”的产生始自何时,尚無从查考,产生的原因,一般說来可分政治上和經济上兩  相似文献   

12.
竹筒饭,香!     
黎族竹筒饭风味独特,久负盛名。过去,黎族同胞上山狩猎,砍山种地,或外出探亲远行,便烤制竹筒饭当干粮,随身带上,随时食用。如今,竹筒饭经黎族烹调技师的改进,已搬上宴席。竹筒饭的制作方法简单:将猎获的野味,如鹧鸪、山猪、山鸡、黄等宰杀洗净,也可用家禽以...  相似文献   

13.
一宋代以来,海南岛的黎族中已经出现了所谓“熟黎”、“生黎”的名称。“熟黎”即指接近汉区,经济文化深受汉族的影响,“能汉语”,“耕作省地供赋役”,①直接受封建朝廷控制的一部分黎族而言。黎族在海南岛的分布,有两个比较集中的地区,一是儋州,“黎视诸处最蕃”;一是崖州,“黎地大于州,其人十倍之”。②到了明代,这两处的“熟黎”都已进入了封建社会,可是儋州一带,“山百倍于田”黎族的农业生产,仍以刀耕火种的“砍山栏”  相似文献   

14.
黎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海南岛。海南岛地形中高西低,中部山区聚居黎族,后随着内地人迁徙,黎族渐被汉化。清代是海南修志热潮期,清代方志保留了海南的大部分史料是研究海南的宝贵资料,志中对清代海南黎乱及清政府的治黎政策有诸多记载。  相似文献   

15.
火折子     
《中华遗产》2017,(2):10-10
古装剧里常常出现这样的场景:在黑灯瞎火的环境里,有人打开一个约三寸长的小竹筒呼呼一吹,小竹筒上便冒出了火焰。这种神奇的取火工具就是火折子。  相似文献   

16.
黎族的文身是古越族的遗俗,始于千年前,而尚见于今,这残存的千年古风,至为重要。试说一二如下。 一、文身的起源 黎族传说,远古时,天灾地祸,海南岛仅遗一姊一弟(一说为母子)相依为命。日渐久长,而姊弟不可结婚,于是雷公使姊文面,俾弟不能识,遂而结婚,生殖繁衍了现在的黎族。所以黎族妇女婚前都要文面。 考察世界各文身民族的文身起源,多缘于图腾崇拜。“黎俗,男女周岁,即文其身;不然,则上世祖宗不认其为子孙也。”(顾蚧《海槎(钅宋)录》)。图腾是氏族的标志,黎族文身以俾祖宗识,是为以涅文图腾记号,为加入图腾氏族形式的遗制。应该说,黎族文身最早是始于图腾崇拜的缘故。  相似文献   

17.
2006年,本·斯蒂勒主演了一部在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拍摄的电影,影片里他应征成为博物馆的夜班警卫,奇妙的是当夜幕降临,博物馆陈列的标本全都复活了:追逐骨头的霸王恐龙,钻木取火的山顶洞人,英姿飒爽的西部牛仔,以及为了爱情不惜被车压断身体的罗斯福。  相似文献   

18.
制陶驱鬼     
杨威胜 《中华遗产》2017,(10):11-11
制陶是海南三亚地区黎族的传统工艺,有句俗谚“女制陶,男奠近”,是说制作的各个环节均由妇女操作,男子不得介入。烧制陶器采用篝火式焙烧法:在宽阔空地上,层层垒砌木柴呈四方形。然后将陶坯倒扣在柴堆上,再盖上稻草。而在正式烧制之前,按照黎族传统,还要举行驱鬼仪式。妇女们虔诚围绕柴堆,边歌边舞,祈求神灵保佑烧陶成功。  相似文献   

19.
黎族的酿酒技术及酒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佩 《南方文物》2004,(4):89-92
生活在海南岛的黎族是我国五十六个少数民族中一朵绚丽的奇葩.热带的地理环境与富饶的自然资源孕育着独具特色的民族化。饮食化是人类物质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酒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主要的饮品之一。对于黎族人来说,最好的饮料莫过于酒了。下面从黎族的酿酒技术及酒器来探讨特有的民族风俗。  相似文献   

20.
老古舞     
《文史月刊》2014,(3):F0002-F0002
<正>老古舞,黎语"闯坎"之意,古籍称"告祖先"。源于黎族原始社会的祖先崇拜。因为它古老,因而得名老古舞。解放前,老古舞在白沙的细水乡、元门乡、白沙镇、牙又镇和相邻的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黎族乡村都可见到,后来,仅在细水乡有遗存。老古舞参加的人数众多,少则数十人,多则上百人。解放前,在跳老古舞时几乎全村人人参与,是一种集祭祀、舞蹈、庆典、娱乐于一体的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