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城监狱建于1958年,是苏联“老大哥”援助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与国防建设的产物。当时,苏联与中国订立的援建项目共有157个,其中之一便是秦城监狱。但因秦城监狱属秘密项目,对外不公开,所以外人只知道苏联援建的项目是156个。秦城监狱由苏联专家设计,共盖有4幢带审讯室的楼房,排号却为甲、乙、丙、丁,采取纯中国方式。楼房一律三层,砖结构,坡顶。每幢楼房单独成一个院落,楼前有一大片供放风用的空地。监室面积有二十平米左右,内有单独的洗手间。据民革中央监委、全国政协委员,在秦城监狱住了15年的文强先生回忆,室内还有电器洗衣功能,…  相似文献   

2.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由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有6项安排在洛阳,洛阳成为新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洛阳工业基地的建立,既是国家工业化战略的具体举措,也对国家工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它改变了国家机械工业的布局,带动了地方工业和城市化的发展,培养了人才。同时,洛阳工业基地的建设也有重要的历史经验值得总结:中央主导下的经济开发对落后地区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是事业成功的保障;党员干部和工人的团结与艰苦创业的主人翁精神是事业成功之本;学习模仿、消化吸收是自力更生和改革创新的基础;干部、科技人员的培养和职工培训是工业建设的必要因素;重视生态文明与社会和谐才能造福当代、赢得未来。  相似文献   

3.
50年代,苏联援建中国的156个重点工程项目,有的至今仍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作用。本文作者戈瓦尔时任苏联外贸部副部长,负责解决对外国工业企业的设计、建设和提供设备事宜。他回忆了斯大林逝世以后苏联方面对援华方案的分歧以及赫鲁晓夫访华的经过。读者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到当年中苏关系的微妙变化。本文原载于前苏联《近现代史》杂志1989年第5期。  相似文献   

4.
吴达才 《百年潮》2010,(1):23-28
1961年,我在太原化工厂(20世纪50年代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之一)任生产技术科科长,被化学工业部选派,远赴古巴,执行援外项目的前期考察任务。我在驻古巴数月的工作中感受良多,虽系多年前的往事,但从一个角度反映出那个年代中国对援外工作认真负责、克己为人的态度,也折射出当时我们对外部世界了解的不足,有不少值得追忆和品味之处。  相似文献   

5.
50年代苏联援助中国煤炭工业建设项目的由来和变化蒋洪巽,周国华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有原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其中属于煤炭工业的项目,历年史料记载多有出入。煤炭工业部门的资料一般称为24项。1988年出版的《当代中国》大型丛书煤炭工...  相似文献   

6.
<正>欧洲的工业从风力、水力、畜力到应用蒸汽和电力,走过了一条从蒸汽化、电气化、电子化到信息化的道路,这就是近现代工业的四次革命。与欧洲工业发展不同,中国的工业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件下艰难起步,经历了"一五二五"时期苏联援建与大跃进、"三线"建设、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历史阶段,遗存下来的丰富的工业遗产,记录了那段不平凡的历史,凝聚了我们祖辈和父辈辛勤的汗水,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人富国图强的梦想。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为迅速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决定学习苏联先进技术.太原钢铁厂作为全国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先后受到多位苏联专家的技术指导.起初,苏联专家的建议并未真正被接受.后来,太原钢铁厂通过宣传展示苏联技术的优越性,对职工进行思想动员、加强技术教育、开展生产竞赛、完善组织和制度等,苏联专家的建议逐步被接受.国营企业对苏联专家建议的大力推广,加速了苏联技术向中国的转移,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创办的第一所培养军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综合性院校。早在1952年6月23日,毛泽东在会见陈赓时就曾说过:朝鲜战争爆发后,斯大林在援助我们部分技术装备时,就提出要创办一所培养技术军官的大学,我们接受了这个建议,国防现代化需要大批技术军官,苏联也要派专家来帮助我们创办学院。(1)本文就当时来华援建哈军工的苏联专家的结构组成,对哈军工的创办产生的影响等问题提出些看法。  相似文献   

9.
1950年2月14日中苏两国政府缔结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虽然不是针对美国的,但中苏同盟的建立在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苏联是中国人民进行抗美援朝战争的强大后盾。《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有力地牵制了美国,使其不敢将战争扩大到中国境内;苏联对中国和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战争提供了有力的军事援助;苏联积极帮助中国打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大力援助中国建设工业基础;苏联在外交上坚决同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作斗争。这些对中国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和完成国民经济恢复,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援和保证。  相似文献   

10.
<正>太原化肥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苏联对我国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简称“156项”)中重要的工业项目之一,是太原乃至山西最早建立的现代化化肥生产基地。在筹备与建设中,太原化肥厂不仅面临着资金、人力、材料等短缺的问题,还遇到了三年自然灾害,但即使困难重重,在党和国家领导下,建设人员仍发挥出极大的热情,以不畏困难的精神,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就使该厂建成投产。太原化肥厂在建设、生产中所涌现的事迹,  相似文献   

11.
1960年10月~11月在莫斯科举行的各国共产党、工人党代表会议,是在中苏关系日趋恶化的情况下召开的。尤其是赫鲁晓夫在1960年6月布加勒斯特会议上发动了对中国共产党的突然攻击,随后又在一个月内撤走了全部在华工作的苏联专家,单方面撕毁了中苏两国政府签订的几百个协议和合同,中断了援建项目。把两党在意识形态的分歧扩大到国家...  相似文献   

12.
湖南“156项工程”项目的落地,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首先是对项目地址进行科学而严格的筛选,地址确定以后,进入项目建设阶段。“156项工程”项目的建设资金由国家提供,项目设计图纸的核心部分由苏联提供,项目施工在苏联专家指导下由中国承建单位负责。竣工以后,项目必须经过严格验收方可投产。“156项工程”项目投产所需的劳动力,主要来自老技术工人、新招工人,还有少数大中专院校和技校毕业生。投产中的技术问题在苏联专家指导下解决,投产后均取得了良好效益。在“156项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形成了科学精神、自主创新精神、协作精神、艰苦奋斗精神,这笔精神财富值得深入总结并传承。  相似文献   

13.
1960年10月~11月在莫斯科举行的各国共产党、工人党代表会议,是在中苏关系日益恶化的情况下召开的。特别是赫鲁晓夫在1960年6月布加勒斯特会议上发动了对中国共产党的突然袭击,随后又在一个月内撤走了全部在华工作的苏联专家,单方面撕毁了中苏两国政府签订的几百个协议和合同,中断了援建项目,把两党在意识形态的分歧扩大到国家关系上,使中苏关系处于破裂的边缘。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70年代,苏联公民中出现了以犹太人为主的移民热潮,十年中共有超过24.5万人移民美国等西方国家。这就给美国了解苏联社会状况提供了可供调查的样本。1979年8月,由经济学家詹姆斯·R.米勒提出的研究新近苏联移民的建议通过了可行性论证,"苏联访谈项目"得以设立。随后,经过设计调查问卷、抽取样本、招募和培训访问员以及执行实地访谈等专门的业务流程,项目得以逐步展开。调查所搜集的大量信息,为项目专家组给作为资助者的政府机构撰写工作报告和自己发表论文及出版专著提供了资料基础;而项目所取得的成果则能够验证以往学者所提出的相关假说,也得出了诸多涉及苏联社会各个领域的量化结论。  相似文献   

15.
建国初期,为了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步伐,中共中央提出了向苏联学习的方针。其中,学习苏联的教育经验是为新中国教育事业奠定基础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当时向苏联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由此,从50年代初开始,苏联教育模式对我国的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南方人物周刊》2014,(23):76-82
上世纪70年代,中国支持第三世界兄弟国家,援建了坦赞铁路,这是中国当时最大的援外项目,几万中国人在遥远的非洲度过了几年难忘的岁月。几乎在国内所有相关报道中,东起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西至赞比亚中部的卡皮里姆波希、全长1860.5公里的坦赞铁路都得到赞美之声。  相似文献   

17.
"156项工程"与20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评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中叶,一个举世耀眼的社会主义耍儿--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这个新生儿需要在沐浴后迅速成长以抵御来自四面八方的纷扰.特定历史条件下对苏联的选择以及由苏联援建出台的"156项工程"如同助长器: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雏形由此被注入了苏式基因;中苏两党、两国间同时期的兄弟关系因此显得牢不可破.但既然是处于特定的历史时期,成就与缺憾、经验与教训总会相伴而生,对其进行系统的梳理并客观地加以评析将成为新世纪中俄两国关系发展、中国与世界先进国家开展社会经济文化交流的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8.
1949年1~2月间,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面胜利之际,苏联驻华使馆却令人吃惊地追随正在逃亡的国民党政府由南京迁至广州.有关苏联驻华使馆撤离南京的真正用意,是史学界长期以来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是部分研究成果论证苏联、斯大林本人怀疑中国革命说法的基础.实际上,苏联驻华使馆撤离事件是苏联方面采取历史上惯用的双重对华政策的必然结果,既不是苏联方面对中国革命的进程判断失误,也不是苏联方面坚持了不干涉中国内政的原则.相反,在意识形态(革命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苏联方面首先选择的是自身国家利益.苏联驻华使馆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撤退,符合苏联的国家利益,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苏联在华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客观地看,苏联驻华使馆由南京撤至广州作为外交手段捍卫国家利益本无可厚非,但从联共(布)和中共共同的革命利益出发,上述做法显然欠妥.  相似文献   

19.
据文献记载,春秋时期,新疆已有采矿生产活动。在先秦时期,新疆的铜冶炼技术和生产规模都已达到较高水平。西汉时期,西域的冶金技术远高于中原。为此,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在谋求建立抗击匈奴的联合阵线外,寻求西域炼铁的奥秘也是主要的任务。1950年,新中国与苏联合营在新疆成立公司,拉开了开发稀有金属资源的序幕。位于富蕴县的可可托海稀有金属三号矿脉的发现,为新中国的国防建设和偿还苏联外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辉煌历史需要记载,崇高精神需要传承。由新疆有色金属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编写的《新疆通志·有色金属工业志》于200…  相似文献   

20.
胡晓菁 《当代中国史研究》2012,(1):58-66,126,127
1956~1960年,在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领导下,中国开展了第一次新疆综合科学考察。这次考察以查明新疆自然条件与资源情况,提出新疆生产力发展与布局方案为目的。这项考察不仅是《十二年科学技术远景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而且也是中苏科学技术合作的项目。从1957年开始,苏联陆续派遣专家组参与了考察工作。苏联专家在新疆考察中承担了重要任务,也做了大量工作,不仅指导了考察工作的顺利进行,还举办了一系列学术讲座,帮助中国培养了一批科研人才,并将他们的野外考察经验无私地传授给中国同行。在考察中,苏联专家们还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与中国同志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总之,虽然因中苏关系的破裂,使苏联专家未能参加最后的总结工作,但苏联专家仍为考察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