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邮龙虬庄遗址史前人类生存环境与经济生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通过对江苏省高邮市龙虬庄遗址新石器时代文化层中出土的哺乳动物(如家猪、家犬、麋鹿、獐、梅花鹿等)和水生动物(如龟、鳖、鲤鱼、青鱼、丽蚌、裂齿蚌、田螺等)的残骸、炭化稻米和文化堆积层中的水稻植物蛋白石的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果;该地区史前人类的生存环境为芦苇丛生、水草茂盛、水网发达的河湖沼泽湿地平原环境,气候温暖湿润,当时的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出2℃左右;史前人类居住在河边湖滨的平地上,从事捕捞狩猎、家畜饲养和水稻种植,并且从早期到晚期,完成了水稻从野生型到栽培型的转化,稻种已从原始栽培稻突变为栽培稻,水稻的种类为粳稻。  相似文献   

2.
夏寒 《东南文化》2004,(4):18-24
文章讨论了龙虬庄墓葬的空间分布,多种多样的葬式以及复杂合葬现象,通过墓葬要素之间的相关分析来探讨葬俗成因,并且试图从历时的角度来探讨葬俗发生变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夏寒 《南方文物》2005,213(1):54-60,34
青墩遗址位于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城沙岗镇青墩新村,地处长江北岸,其所属的沙岗乡即扬通古江堤。这一带处于里下河地区的南部,地势低洼,平均海拔3米,遗址四面环水,面积约2万平方米,在江淮东部属于中等规模。70年代末南京博物院在青墩遗址进行了两次发掘,发现了大量新石器时代的墓葬和文化遗物。  相似文献   

4.
5.
江淮东部是介于海岱地区和太湖地区之间的一个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区。自50年代初在江淮东部发现淮安青莲岗遗址并由此提出青莲岗文化的命名以来,江淮地区的考古工作始终受到考古学界的高度关注。而高邮龙虬庄遗址被评为1993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后,在考古学界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围绕龙虬庄遗址的考古发现,探讨江淮东部原始文化和青莲岗文化,以及淮河流域古文化,对于推动中国考古学研究向纵深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在高邮召开的龙虬庄遗址与江淮地区古文化的座谈会上,来自北京和苏鲁豫皖浙的专家各抒己见,本刊将座谈会上有代表性的专家的发言经整理后以纪要的形式刊出,旨在对江苏乃至淮河流域的考古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墓葬空间模拟的是现实世界,体现的则是人们的死亡观念。海岱地区史前墓葬空间由简单逐渐走向复杂,内部空间划分越来越细,功能区别日益明显,这一变化过程与丧葬观念的复杂化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7.
江淮之间史前彩陶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距今7000前后为发生期,以双墩文化彩陶为代表;距今6300—5500年为鼎盛期,以侯家寨文化、孙家城文化、龙虬庄文化彩陶为代表;距今5500年以后为衰落期。江淮之间史前彩陶可分为东西两个工艺传统:西部的侯家寨文化彩陶传统,由双墩文化、侯家寨文化、孙家城文化彩陶所构成,以橘地红彩、外彩和几何形纹饰为主要特征;东部的龙虬庄文化彩陶传统,由龙虬庄文化彩陶所构成,包括青莲岗二期、万北二期、黄岗二期和龙虬庄二期彩陶等遗存,以白(或黄)地黑(或褐)彩、器内彩、几何形纹饰以及人物纹、变形鱼纹、变形人面鱼纹为主要特征。江淮之间史前彩陶两个传统的认识,可进一步揭示该地区在中国史前彩陶及其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化该地区新石器时代历史进程研究。  相似文献   

8.
郭志委 《文物》2012,(8):54-62
50多年前,凌纯声曾系统探讨过古代中国与太平洋地区的犬祭问题。他提出中国文化是多元的,很多因素如能作追本溯源的分析,多数可得其源流。在细致分析古代中国和太平洋地区的犬祭现象后,他认为中国古代食犬和犬祭的习俗具有海洋文化的特质,其渊源可能与海洋文化有关[1]。其后,多位学者从不同角度讨论了中国古代的犬祭问题,如高广仁、邵望  相似文献   

9.
性别作为人口自然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发展直接相关.黄河流域史前人口存在“高性比”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史前人口的婚姻形态构成.黄河流域史前时代不同性别人口的死亡率、健康状况,在不同时代存在明显差异,这些与社会复杂化进程存在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近50年来,江苏境内发现了许多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对这些史前文化遗址按文化区域阐析文化性质、文化时代和年代,并提出江苏史前考古今后需要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黄淮地区是传统粟稻混作区,西汉时麦作推广进入关键时期,但小麦在这一过程中对黄淮地区原有粟稻混作格局的影响并不明确。对江苏省盱眙县东阳军庄汉墓群出土人骨的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9例人骨骨胶原δ13C值的范围为-20.0‰~-18.4‰,均值-19.4±0.6‰(n=9),表明西汉时期盱眙先民主要以稻、麦等C3类植物为食,已经不再将粟作为主要粮食,结合该地区西汉以前的农业格局,可推测西汉时期苏北淮河流域已经开始由传统的稻粟混作模式向稻麦混作模式转变。将本文数据与我国同时期其他遗址的稳定同位素数据比较后发现,在原有稻粟混作区内,粟在先民饮食结构中的地位呈自西向东下降的趋势,反映了小麦种植在不同区域的不平衡发展,关中地区小麦的推广普及明显晚于东部近海地区。  相似文献   

12.
2000年3月,为配合陕西高陵县泾河工业园宝诗佳公司的基本建设工程,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阳陵考古队在其宿舍楼地基内发掘清理了两座汉代墓葬,出土了一批陶器。因它们位于汉景帝阳陵的陪葬墓园范围之内,故它们的发掘对于研究阳陵陪葬墓园的历史沿革等相关问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高桅子遗址本次发掘共分5个地点,地层堆积多属明清时期,发现六朝、唐代墓葬各1座,清末房基2座。出土及采集遗物有石、陶、瓷、铜、铁器等。六朝墓为岩坑石椁券顶墓,墓内残存的青瓷钵、铜五铢钱、铁削刀等表明其年代当属晋代;唐墓以六朝墓室为墓圹,随葬的青瓷注壶采用模印贴花技法施釉下褐彩的装饰方法乃中唐时期长沙窑的特点;清末2座连间房基的选址、朝向、布局、结构及营造法式等,在峡江地区均有其代表性。  相似文献   

14.
河南舞阳贾湖遗址2001年春发掘简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贾湖遗址 2 0世纪 80年代中期六次发掘的资料公布之后① ,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② 。但限于当时的发掘水平 ,发掘中忽略了不少有价值的信息 ,使有些方面的研究无法深入进行。同时 ,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为了使科技考古专业的学生受到田野考古的训练 ,并探索使田野考古与科技考古如何融为一体的途径 ,2 0 0 1年春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 ,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 ,在舞阳县博物馆的配合下 ,对贾湖遗址进行了第七次发掘。 (图一 )发掘期间 ,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  相似文献   

15.
德清三合塔山土墩墓结构独特,随葬器以原始瓷为主体,反映了德清瓷业发展的深厚历史底蕴。  相似文献   

16.
襄樊邓城区域是楚文化遗存分布的一个重要区域。1971年以来先后发掘了四处楚文化遗址和八处楚文化墓地,并出土了大量的楚文化遗物,其时代可分为春秋早、中、晚期和战国早、中、晚期。本文对该区楚墓地的分布、特点、性质、墓主人身份和与邓城遗址及周围遗址的关系等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江苏盱眙县大云山汉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则斌  陈刚  盛之翰 《考古》2012,(7):53-59,105,109,2
大云山汉墓区为西汉第一代江都王陵园。陵园内共发现主墓3座、陪葬墓11座、车马陪葬坑2座、兵器陪葬坑2座以及陵园建筑设施等遗迹。其中,M1与M2出土了包括玉棺、金缕玉衣等在内的漆器、铜器、金银器、玉器等精美遗物。结合文献和出土资料,M1墓主人为西汉第一代江都王刘非。  相似文献   

18.
陈丽华  黄健康  左树成  袁予  朱敏  谭杨吉 《文物》2013,(1):67-76,100,1
2005年,常州博物馆对市区内怀德南路的两座明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两座墓均为糯米浇浆石室墓,葬具为木椁木棺,墓中出土37件文物,种类有铜器、银器、木器、纺织品等。发掘者认为,这是明代中期墓葬,男性墓主人可能是当地的乡绅。M1出土了大量的纺织品,为研究明代服饰增添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9.
在金山村发现的两座西汉早期墓葬,皆属土坑石椁墓。椁室由较为规整的石板组成,木棺和墓主人的骨骼已朽,随葬品有陶器、原始瓷器、铜器、玉器等。  相似文献   

20.
2005年4~12月,作为首批实施的南水北调工程控制性文物保护项目之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对南阳市方城县平高台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3000平方米。发掘所见文化遗存以龙山文化、汉代文化遗存为主,其中发掘西区发现6座汉代小型墓葬,保存较好,均未被盗,随葬品组合完整,时代大致在西汉中后期至新莽时期,为研究南阳地区汉代中小型墓葬增添了新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