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董其昌是中国书法史上继赵孟瞓之后艺术贡献卓越的一座"高峰",《画禅室随笔》是汇辑他有关书学理论的一部重要著作。本文通过对其中书法艺术观的探索,揭示了董其昌由"合离"至"我神"的艺术学习观,以"修悟"觅"禅悦"的艺术生存观,会"众家"求"变古"的艺术创新观。这些对今人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宋代禅画的繁荣是在特定时期,多种历史文化、社会背景下所形成的独特产物。佛教壁画的深厚底蕴直接引导了其创作意图,并为文人画的创作内核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种不同媒介艺术形式的交融最终决定了宋代绘画风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曲德来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3):16-19
《灰阑记》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国内有学论及了它的来源和世界性影响问题,这有意义。但学关于《灰阑记》题材来源的说法是不正确的。《灰阑记》虽在内容上与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所记的故事有相似之处,但李行道却不是从这三个宗教故事中取材。一,三个宗教虽在唐代以前就传入中国,但其时除了佛教有关故事已翻译过来以外,其他两个同类故事是不是已经翻译过来,难以确定;二.李行道是中国的隐士,不是宗教信徒,他受中国传统化的影响,《风俗通义》是宋元习见之书,他见到的可能性更大;三,元杂剧创作中普遍存在着吸取历史故事、小说等材料进行创作的倾向.李行道所在的平阳是当时杂剧创作的中心之一,他当然会受到这个倾向的影响。因此,我们认为,他是从中国本土的故事受到启发,创作了《灰阑记》。中国本土故事就是见载于《风俗通义》中的黄霸断两妇人争子的故事。《灰阑记》的故事情节、宗旨.与之极为一致。世界几种化中都存在着《灰阑记》式的故事,这一情形值得深入研究。用比较的方法研究中外化及学的相互影响及异同,是有意义的,但应注重事实,不应轻言袭用而贬低一个民族创造化的努力和对世界化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杨波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4):83-86
《新序》、《说苑》中有近十条材料基本情节相似,但行文上各有侧重因而主题不同,形成"同题异类"。这些同题材料的运用,表现了刘向"以类相从"的体例规则和从《新序》至《说苑》渐趋凸显的主题意识。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战国策》一书的成书时间、作者、书名以及该书的流传过程和义献价值的论述,考证了《战国策》是南多人写成,经由西汉末年刘向整理的,记载了战国时期策士谋略和游说之辞的优秀历史散文集。 相似文献
6.
145名观众,上海朱家角,《水乐堂·天顶上的一滴水》音乐会正在进行,金属穹顶上一个凹进去的坑里不断有水流出,一滴滴落在剧场的水面上,也落在每位观众的心上,清澈透明。 相似文献
7.
李然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5,(4):88-92
《陔余丛考》是清代著名学者赵翼的一部学术笔记。赵翼十分看重刘勰的观点,在这部笔记.中,他以《文心雕龙》为依据和参照,对许多问题进行了考证和论述。本文将之归纳为三个方面:1、对文体源流的考辨;2、对史实的考证;3、关于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 相似文献
8.
程艳梅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1):71-73,93
唐代贾公彦的《周礼义疏》、《仪礼义疏》对群书纵横涉猎,其内容相当丰富。其中他对修辞手法的阐释创见迭出、精彩纷呈,主要体现在对互文、倒文、省文、并提等修辞手法特点和用法的说解中。 相似文献
9.
禅逸一词出现于近代,主要用来形容宋代开始出现的一批禅画家。牧溪作为禅逸画风的集大成者,在日本被称为“画道的大圣人”,在中国近代也有“墨气深沉集大成者”的美誉。其笔墨中的自由洒脱、不费装缀,在他的所有作品中均有所体现。本文从《六柿图》这一作品出发,从笔墨、构图、题材等方面探讨其禅逸画风的具体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10.
李学勤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1):1-3
学多以为《尚书孔传》始出于东晋梅赜献书,时在公元317或318年,但皇甫谧《帝王世纪》数引此书。皇甫谧生于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至西晋泰始初撰《帝王世纪》,在公元265年或稍晚,足见此书于魏晋间业已存在。 相似文献
11.
徐望驾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2):88-91
南朝·梁皇侃所撰《论语集解义疏》在南宋末年流入日本,乾隆二十六年(1761),重返中土,现今国内各种版本,可粗略地分为两个系统:丛书本和善本。丛书本系统包括《知不斋丛书》本、《四库全书》本、《古经解汇函》本和《丛书集成初编》本。善本系统保存了三种,分别为清代名家陈澧、袁廷■、王艺孙批校。 相似文献
12.
《夷坚志》的版本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祝平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2):66-77
《夷坚志》是南宋洪迈用六十年编纂的中国最大的言志怪小说集,是宋代言小说的代表,因其卷帙浩繁,随编随印,版记及其流传情况异常复杂,本对宋以后所能见到的版本以及选本主要分三个部分,即宋刻元修《夷坚初志》八十卷本部分,明胡应麟从京师所得的《夷坚支志》《三志》的百卷本部分,《分类夷坚志》五十卷本部分进行了清理,对前人未能关注的明祝允明手抄《夷坚丁志》,明万历王光祖的选本《感应汇征夷坚志纂》,万历间题名钟惺评点的《新订增补夷坚志》以及作为《夷坚志》重要选本的 《分类夷坚志》分类上的独到之处都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是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思想界矛盾斗争的产物,是在陈翰笙领导的农村调查的基础上产生的,还与陈在中央研究院的工作受阻有关。它从1933年成立到1951年解散,工作重心和会址数度变迁,在各地均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活动。该会具有鲜明的学术特色;保持"合法性"是其在国统区生存的基本策略;中共对该会的政治指导是通过在其中工作的中共党员的自觉行动实现的。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是左翼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明是汤因比研究比较的非西方明中的重要明形态,他在《历史研究》中多次涉及并作了较为深入的比较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汤氏重视研究非西方明重要价值,也有其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15.
朵云轩传统的木版水印工艺精湛绝伦,复制艺术的水平达到了形神兼备以至乱真的境地。木版水印工艺重梓精印《十竹斋画谱》并取得成功,为我国图书艺术园地继续增色添彩。 相似文献
16.
高玉海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5,(2):54-56
《西游补》所附《读西游补杂记》一文的写作时代和作者历来模糊不清,致使不少研究者误用作明末材料。本文对其写作时间及其作者详加考辨,指出该文作于清朝咸丰年间,从而纠正了学术界的长期误用情况。 相似文献
17.
倪永明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5,(4):67-71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汉籍古典名著的今注今译工作,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就《三国志》而言,近二十年以来,中文及外文译本已多达十来种。然而有些译注者疏于校释,以至时有错谬。日本学者今鹰真等三人的《正史三国志》。(含裴注)日译本,有些地方还胜过了中文今译本。本文对日译本与中文今译本的译文进行了初步比对,从语言解释、底本校勘等角度列举了二者的得失,藉以说明进行汉籍今译工作时中日学术交流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钱茂伟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8,(3):44-49
本文根据新发现的陈建《通纪》原著,考订出了长期以来纠缠不清的原著全称是《皇明通纪》,简称《通纪》;归纳了原刻本的八大特征;同时对"国图本"、"北大本"、"天一阁本"三个重刻本版本特征作了梳理。 相似文献
19.
学术界一般认为,阮籍《达庄论》作于高平陵政变之后,表达了反对“名教”崇尚“自然”的激烈观点,与《大人先生传》相同。通过分析《达庄论》力图调和“名教”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特征,结合其他资料,可得出该论创作于正始八~九年(247~248)正始之音高潮中的结论。这是目前所见最早的解《庄》专论,它超越了汉魏思想界以“贵生”“隐逸”理解《庄子》的传统,将“齐物”视为《庄子》的理论主旨,以“元气”论解释了“齐物”思想的合理性,力图消除儒家“名教”、“人世”与《庄子》“自然”、“出世”之间的差异,从庄学角度丰富了正始玄学的“儒道同”理论,并为后来向秀、郭象建立以“性分”为基础的“冥物”(齐物)学说,开辟了学术理路。 相似文献
20.
《拙公语录》的编者、版本、内容及文献价值--对域外一份鲜为人知的汉文史料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志词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5,(6):93-96,F0003
《拙公语录》由拙公和尚之弟子明行禅师将拙公和尚在越南宣讲佛法的法语和答问编集而成,主要载录拙公的生平及佛学思想,可能成书于1686年前后,是在国外发现的一本鲜为人知的珍贵汉文古籍。它对越南历史文化、中越文化交流史、越南华侨华人史、我国区域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