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战后,在“自下往上看的历史”大潮的推动下,西方心智史学发生了一次意义深远的转折:以普通群众心智活动和群体精神状态为考察中心的新心智史学逐渐取代以精英人物心智活动和思想体系为研究重点的旧心智史学,而成为西方史坛上一股方兴未艾的史学研究新趋势。从新心智史学的发展动向上看,它起初主要侧重于考察与普通群众心智活动和群体精神状态密切相关的大众文化,实现了从研究精英文化向研究大众文化的转移。在大众文化研究中,新心智史学家虽然涉猎的范围甚为广泛,但大众文化的内涵及其与精英文化的关系、书籍史和宗教信仰史始终是他们研究的三个重点课题。本文仅对西方新心智史学的这些研究动向做概要介绍和分析。  相似文献   

2.
反美主义是一种全球现象,反映了世界各国对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称王称霸的不满,也体现了对美国大众文化向外扩张的抵制。德国的反美主义具有很长的历史,其理论基础是该国精英阶层不能认同美国文化的观念,美国大众文化的广泛传播加剧了德国精英人士的反美情绪。他们会对美国大众文化的进入采取各种形式的抵制,对整个社会形成消极的美国形象产生影响。时至今日,“美国化”依然是德国在维护本国文化认同和生活方式时面对的严峻挑战,也预示着德国的反美主义在未来不仅很难缓和,而且还会呈加剧的态势。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分析卡罗·金兹堡的微观史研究基础上,思考大众文化史考察的策略和方法,认为大众文化史研究有必要向微观化发展。首先,应将"大众文化"理解为一种既具有独立性、又与精英文化保持互动的心智状态;其次,须通过个案形式的研究阐释大众人物心智的个性化表现;最后,更灵活多元地运用新型史料可以开发出更多的大众文化主题。微观化应被视为大众文化史研究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要阶段,微观与宏观相结合有可能是其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4.
晚清民国时期的茶馆戏园,作为公共空间为大众提供娱乐,从中除了可以了解人们在茶馆戏园的日常生活外,还可以看到改良精英和地方政府竭力改革戏曲作为控制大众娱乐的一部分,把他们的政治灌输在表演的节目之中,把他们所认为的"新的"、"进步的"情节加入到传统戏曲中,以"教育"民众.精英和国家对茶馆戏园的改良和控制揭示了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之间、地方文化的独特性与国家文化的同一模式之间的斗争.在国家权力及其文化霸权之下,大众娱乐不可避免地被改变了.但国家要达到控制的目的远非轻而易举,从晚清改革到国民政府的崩溃,成都地方文化和习惯堡垒顽固地坚守着它们的防线,充分显示了近代中国文化变化与持续性同时并存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现象.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文化理论与政策经历了从“一体化”的文化建设理论与方针到建设“高扬主旋律”的多样化的文化观念与政策的演进;党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认识和政策也发生了很大转变,不但认识到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而且把市场经济、知识经济、信息时代与知识分子政策密切联系在一起;与此同时,建立在一元化基础上的一体化的文化形态开始解构,并形成了主导文化、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三足鼎立的当代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6.
该著打破了以往只研究精英而忽视下层民众的传统,转而以中国内陆城市成都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公共空间、下层民众、大众文化和地方政治的关系。以“街头文化”作为研究中心,展示街头出现的各种文化现象。用“叙事”的方法将读者引入到身临其境的境地,感受成都街头茶馆儿里的舒适与闲暇、街上小商小贩的叫卖声、街道两旁闲聊边织布的普通妇女,还有街上卖艺的热闹。  相似文献   

7.
肖生禄 《丝绸之路》2010,(10):42-43
从本质上讲,都市文化圈文化是大众文化,注重大众文化对于圈内文化建设的意义,应该认识到圈内业已形成的良好大众文化生态环境,从而更好地谋划圈内大众文化发展的未来,促进圈内文化的大发展。本文以此理论为基础,对兰白都市文化圈的打造和发展进行了具体论述。  相似文献   

8.
两宋时期是中国民间宗教与一般意义民众信仰建立塑形的关键时期。宋代所记录的民间信仰事件与民间神灵、祭祀场所的出现都冠绝于历代。在政治经济条件的改换下,民间神祠受同时受到来自士人精英文化与新兴起的以市民阶层为代表的大众文化二者所带来的压力,形成了错综复杂的民俗与宗教格局。本文试以城隍神信仰为例,分析传统儒道思想与新兴文化对宋代民间神祠信仰模式的牵制与塑造作用。  相似文献   

9.
20世纪的文学研究从俄国形式主义开始,各种文艺批评理论把重心转向文学作品本身,试图找出文学作品区别于其他文化形式而作为"文学"特有的本质属性,从而趋于内敛,以至于形成所谓的"精英文学",有了高雅和通俗之分,与大众脱离,甚至出现了文学理论的"终结"。但随着文学及其理论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这一趋势的有限性,并且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文学形式发生变化,大众文化兴起而发生文化转向,成为"文化研究"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的文学研究从俄国形式主义开始,各种文艺批评理论把重心转向文学作品本身,试图找出文学作品区别于其他文化形式而作为“文学”特有的本质属性,从而趋于内敛,以至于形成所谓的“精英文学”,有了高雅和通俗之分,与大众脱离,甚至出现了文学理论的“终结”。但随着文学及其理论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这一趋势的有限性,并且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文学形式发生变化,大众文化兴起而发生文化转向,成为“文化研究”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孙立群 《神州》2012,(34):5-6
进入21世纪,随着各种现代性叙事策略的模式化,曾在上个世纪80年代风靡一时的先锋小说家们日益陷入世纪末的失语困境。本文通过从戏仿策略与历史时空、生命体验与现代诗性话语和零散诗意与多语喧哗三个方面对甘肃作家马步升的长篇小说《青白盐》在语言上的探索与开拓作一简要文本分析,试图说明这一部小说是在世纪末大众文化、精英文化和主流文化三方杂语喧哗的语境下,当代作家力图摆脱语言困境结出的硕果。  相似文献   

12.
《大纲》首次呈现了清代《孟子》学文献资料的全貌,对《孟子》学、四书学史均具有重要的目录学价值;《大纲》坚持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宏观研究上贯彻科学归纳法,得出一系列科学结论,并首倡简单性原则和反孤证原则以处理微观争议,具有重要的方法论价值;《大纲》区分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考察《孟子》学中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互动关系而不将眼...  相似文献   

13.
傅守祥 《攀登》2004,23(3):32-35
曾几何时,传统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独霸天下,成为批评家手里最为有力的话语武器;是以伯明翰学派为代表的后起理论和其后的后现代主义诸派文化理论的反拨与突破,丰富和充实了西方的大众文化理论与批评话语,使文化研究和大众文化批评迅速普及于许多国家,并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成为当前世界上最活跃的理论领域.由此,大众文化理论与批评已经告别尖锐的“文化革命“或乌托邦式的“审美救赎“阶段,步入了文化民主与多元共存的“后革命“时代.  相似文献   

14.
高歌 《旅游纵览》2013,(8):244-245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借助其经济、科技优势和市场运作的强大实力,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和市场需求,利用大批量的、标准化的、娱乐性的大众文化占领并操纵整个世界市场,冲击其他国家的文化传统,并试图导向其对发达国家大众文化的认同、崇拜和依赖。但与此同时,这些发展中国家本土文化的核心并没有彻底扭转,甚至能够利用大众文化的  相似文献   

15.
刘凤红 《神州》2012,(21):156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与发展,具有商业性、娱乐性和通俗性等特点的大众文化业也飞速的发展起来,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社会流行文化。本文从大众文化的性质和它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出发,阐述了大众文化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肖婷 《神州》2012,(8):25-25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与发展,具有商业性、娱乐性和通俗性等特点的大众文化业也飞速的发展起来,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社会流行文化。本文从大众文化的性质和它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出发,阐述了大众文化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陈捷 《丝绸之路》2011,(16):71-72
阿多诺等理论家所提出的文化工业理论,对大众文化的主体和受众展开了激进的批判和否定。本雅明关于机械复制技术对高雅艺术品的冲击,与阿多诺观点相似,但在对大众文化和受众的认识层面却有差异,后来的文化研究学者继承了他的观点,并展开对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批判的批判。  相似文献   

18.
尹磊 《文物天地》2021,(1):16-18
作为城市文化中枢的科举博物馆秦淮河的历史文化意象之形成,直接体现出国家权力和大众文化之间的互动;同样,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的前身江南贡院,也见证了在时代转移背景下,其社会影响力及原有功能是如何被改造和借用的。正如刘海峰教授的研究为我们所揭示的,尽管清王朝在风雨飘摇中废除了科举考试,但很快就有一大批南京的文化精英和地方官员认识到贡院遗迹和古物的重要性,并尽力试图保存。这其中有个非常耐人寻味的现象,就是他们所争取保存的主要对象是号舍,对于作为江南贡院历史地位象征的明远楼,关于其继续存在可以说没有什么异议,其原因则必须置于城市文化结构的背景中来考察。  相似文献   

19.
后现代主义园林设计语言的符号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皮尔斯符号三分法和园林分类法,后现代主义园林的设计语言具有丰富的历史性、地域文化、大众文化图象符号和惯用性、表现性、叙事性、色彩象征符号。后现代主义园林不但强调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大众文化的表达,还重视历史文脉的保护恢复。后现代主义园林的设计语言大部分都是从自己的本土文化中吸取的,形成了可理解性,可交流性、可对话性以及意义的可生成性的人性园林,努力恢复被现代主义园林割断的人文尺度。  相似文献   

20.
"姪"之新义在走马楼吴简中已经出现浇媳背逼?在精英阶层撰写的文献资料中其应用虽有渐趋增多的迹象,但与表达同一含义的传统称谓——"兄子"、"弟子"相比仍处于劣势。唐宋时期,"姪"在文献资料中取得与"兄子"、"弟子"相等的地位,甚至出现于法律规定中,但在政府颁布的礼、令制度中难有突破。在同一时期的简牍、文书、造像记等考古资料中,"姪"始终是最普遍的称谓,"兄子"、"弟子"则较为少见,而在民间抄写的丧服制度中,"姪"取代"兄子"、"弟子"。这些现象的出现与形成,既与"姪"内涵的演变有关,也与当时的政治、社会环境有关,同时礼、令制度的特点对此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姪"称谓的最终普及,是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相结合、并改造精英文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