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6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在通州区潞城镇后北营村发掘了一座元代土坑墓,出土了八思巴文铜钱"大元通宝"4枚。这4枚铜钱均为圆形,方孔,光背,周郭完好,制作较为精致。标本一直径4.07、穿径1、郭宽0.13厘米,重18克(图1);标本二直径4.1、穿径1.02、郭宽0.18厘米,重25克;标本三直径4.2、穿径1.11、郭宽0.18厘米,重20克;标本四直径4.18、穿径1.12、郭宽0.16厘米,重23克(图2)。钱文为八思巴文,读法为上下左右。  相似文献   

2.
唐县文物保管所藏元代铜方印1990年我县公安局将一枚方形铜印移交给我县文管所,现介绍如下:该印印面为正方形,梯形钮柄,印面边长6.2×6.2厘米,带钮通高6.4厘米,印面刻有:"八思巴"文。八思巴文是公元1260年八思巴奉元世祖的命令创制的一种拼音文...  相似文献   

3.
杨凤明 《丝绸之路》2013,(20):34-35
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元代八思巴文铁质银字符牌是一件珍贵的国宝级文物。这件符牌对认识和了解元代符牌制度、八思巴文文体和语言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1991年10月,黑龙江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在绥滨东胜墓葬中发现一枚“大元通宝”.“大元通宝”呈圆形,方好,直径为4.1厘米,方好一边长1.1厘米,正面币文为八思巴文,背面无文  相似文献   

5.
1976年,蛟河县天岗公社前进大队社员在农田中发现元代八思巴文铜印一方。铜印现藏吉林市博物馆。铜印正方形,每边长6、厚1.2厘米,中间略凸起。印钮高5.4、厚0.8—1.4、宽3—3.2厘米,呈板状梯形。印正面刻八思巴字篆书五行。印背右侧刻有与印文一致的汉字:"海西辽东道宜慰使司都元帅府照磨印";印背左侧刻"中书礼部造至正元年十月"(见图一、二)。  相似文献   

6.
咸阳市渭城区文管会1989年8月收藏一枚新发现的元代大钱,此钱是郊区双照乡南上照村民王群英在村北耕地时拣到的。铜质,暗绿色,径4、穿1.2,外郭0.2,内郭0.08—0.1,厚0.3厘米,重21克。面有直读“至正通宝”四个楷体字。“通”字船内左边竖笔稍长,且向左边弯曲;“宝”字顶上一点着笔重,与横笔斜交,宝盖下面笔划走形,“贝”部上宽下窄,结构不规整。穿背下有一星点及汉文“五”字,上有八思巴文(参照钱背),制作稍粗糙,与史料所记截的“至正通宝”不同,是首次发现的一枚独特的元代钱币(见拓片)。  相似文献   

7.
辽宁省博物馆藏有40枚元代纪年铭文铜权,铭文中有关纪年、发行机构、铸造地点以及称量数、权重等信息,为研究元代的行政区划、机构职责、贸易往来以及度量衡制度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元代辽宁地区不仅与北京、河北、山西等较近地区进行贸易,也同较远的湖南、四川等地有贸易往来。大都路铜权铸刻的八思巴文、回鹘蒙文、波斯文等铭文则表明了元朝贸易的国际性。权上铸刻明确的称量数、权重,表明元代已经能够制造定量权。  相似文献   

8.
(一) "管军上百户之印"一方湖南省博物馆藏,系收集品。铜质,正方形。边长6.7厘米,印面中央微凸,中心厚2.15、边厚2厘米。有柄,通高6.85厘米。重900克。印面阳刻八思巴文,印背阴刻汉文三行:右一行为"管军上百户之印";左两行为"中书礼部造","大德元年十一月日"(图二)。按元代官制,上百户从六品。 (二) "管军下百户之印"两方湖南省博物馆藏。一方系收集品,另一方在1980年出土于资兴县厚玉公社。收集的一方,铜质,正方形。边长6.1厘米,印面中央微凸,中心厚1.6、边厚1.5厘米。有长方条形直柄,通高6.3厘米。重675克。印面阳刻八思巴文,印背阴刻汉文三行:  相似文献   

9.
乌兰察布博物馆于1987年在凉城县文物普查时,征集到一枚元代八思巴文印.该印现收藏于乌兰察布博物馆,现将其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张英先生关于“至正年制”款瓷器的意见,近来又有新的发展。其根据景德镇龙珠阁陈列的一件1987年在珠山官窑遗址出土的青花云龙纹瓷碗,碗底书有八思巴文款,认定此款就是八思巴文的“至正年制”款,并认为元代只有官窑才可以五爪龙为饰,提出“景德镇古窑址出土的八思巴字至正年款青花五爪云龙纹碗,和扶余岱吉屯元墓出土楷  相似文献   

11.
淳熙通宝背“春十二”铁范铜钱田步迎最近发现一枚淳熙通宝背“春十二”折二铜钱,外观呈铁锈色,比同式铁钱厚重。出于好奇做磁性测试发现不被吸引,便用硬器刮去钱表铁锈,露出黄色,方知为铜质(图一)。此钱直径2.8、穿径0.8、厚0.3厘米、重12.5克,面文...  相似文献   

12.
河南叶县境内出土元代铜印一颗。印为正方形,重1.5公斤,边长7.9、厚1.14厘米;梯形钮,上宽3.8、下宽2.27、高6.8、厚1.14厘米。印背钮旁左刻"唐县栲栳义兵万户府",右刻"中书礼部""二至正十八年三月造",字迹潦草。印文为八思巴文,译成汉文为"唐县栲栳义兵万户府之印",比印背钮旁左刻汉字多"之印"二字。  相似文献   

13.
潘懿 《中国钱币》2010,(2):17-18
郭宜岭先生藏有一枚八思巴文大钱(图1),上端有一挂环,面八思巴文四字,地幛有铸纹;背浮雕式图案,穿上飞凤,穿下卧鹿,左右为环状牡丹花枝。钱体通高58、直径54mm,重43.9g,是很罕见的元钱珍品。  相似文献   

14.
2015年5月,廊坊市文物管理处、三河市文物管理所对三河市通用机场建设工程中发现的11座元代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随葬器物29件、铜钱29枚,对于了解三河市元代丧葬习俗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钱币》1984年第四期宣森同志发表了一枚古钱异品,说此钱面拉丁文,并说是“按背面所示币值使用”的意思。经过我们反复研究,此钱背文当是典型的八思巴文无疑,此字共由四字组成,即,这四个字在元代用来拼读转写汉字中的“权、拳、观、鬈、卷(平声)、圈(上声)、倦、圈(去声)”诸字,标准写法是,按照钱币惯语及元代权钞钱例,应该属于汉字“权”。古钱币用语中,“权”字可以作“当”、  相似文献   

16.
最近,我在整理藏品中发现一枚“隆武通宝”小平铜钱。该钱直径2.35,穿径0.55,厚0.08厘米,重3克。铜色金黄,传世无锈,文字平整清晰,字口深峻,光背。视其面文,异于一般隆武小平铜钱,显著特征为:“武”字中间一横不及竖钩,一点稍落下方。与此钱同版式者均为铁钱。经数名钱币界前辈指教,此钱为试范钱或铁范铜钱。  相似文献   

17.
《文物》1973,(5)
晋江紫帽山农场霞联管区金星大队的贫下中农,在挖井工地上发现一窖银锭,出土大小银锭20件和零碎的银块壹斤多。该窖面宽约50厘米见方,四壁用砖砌筑。据反映同时出土的还有几枚宋、元铜钱。这批银锭,最大的一锭长7.7、腰宽2.7厘米,重360克,最小的一锭长6.1、腰宽2.6厘米,重160克。锭面有的凿有看不清的文字或符号的痕迹。各锭的造型和锭面纹饰一律,它和1959年1月江苏吴县元代吕师孟(卒于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墓中出土的元代银锭相似(见1959年11月《文物》)。元末泉州地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战争频繁,  相似文献   

18.
1975年,山东临淄齐国故城城南出土一套比较完整的"数字铜钱",共21枚。钱圆形,方孔,有廓。正面铸数字,从"第一"至"第廿三",中缺第十六、第二十二两枚(见图)。钱背面平素无字。钱径3.4—3.5厘米,正面内廓多为1.2×1.2厘米,背面方孔极不规整,大小与正面相差较大,一般为0.7×0.8厘米。重量多为11—13克,第四枚最轻为8.1克,第二十一、二十三两枚最重为13克。此类"数字铜钱",只标数字顺序,不标重量,没有国家制发标志,各枚形制重量  相似文献   

19.
刘青 《文物春秋》2009,(6):42-43,49
2004年,在曲阳北岳庙院内德宁之殿西北角出土了80件元代瓷碗及宋代铜钱1枚。经考,这批瓷碗是元代北岳庙祭祀活动中遗留下来的遗物,为我们研究北岳庙的祭祀文化提供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古代黄铜铸钱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实物分析资料出发,结合文献,对我国古代用黄铜铸钱的历史详加考证,指出,汉代虽已有含锌百分之七的铜钱,宋绍圣钱中个别的锌含量达百分之十三,然而时至元代,锌含量超过百分之一的钱仍为极少数。在分析的千余枚铜钱中,锌含量达百分之一的只有40余枚,达百分之十以上的仅1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