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京城金融诈骗第一案”主犯,热衷“先骗后赖”,擅长“又拖又赖”2006年12月20日,人称“京城金融诈骗第一案”的“陆峰诈骗案”尘埃落定。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作出终审判决,主犯陆锋因票据诈骗、金融凭证诈骗、伪造金融票证等罪名,被判处无期徒刑。  相似文献   

2.
黄山冤案     
发生在天启年间的“黄山案”又名“吴养春私占黄山木植案”,与“汪文言案”、“吴怀贤案”合称“明末徽州三大冤狱”。这一冤案,不仅《明史》《明熹宗实录》《国榷》《明史纪事本末》《明通鉴》等史籍有载,而且,在《魏忠贤小说斥奸书》《皇明中兴圣烈传》(坊刻本题《魏忠贤轶事》)《祷杌闲评》等明清的时事小说中亦有描绘。不过,史籍记载语焉不详,小说描绘又颇多虚构,致使后人对它的详情不甚了然。那么,这起吴氏家族内部的财产纠葛又是如何演变成为政治大案的呢?  相似文献   

3.
在英语中,“庞兹骗局(Ponzi Scheme)”已经成为了一个固定的词条。《大英百科全书》把庞兹的名字作为欺诈行为的同义词;《剑桥英语人词典》对“庞兹骗局”的定义是:“一种形式的诈骗行为,人们相信一个并不存在的企业获得了商业成功,但实际上是在短时间内,用其他投资人的钱给第一批投资人回报。”  相似文献   

4.
乾隆四十二年(1777)发生了王锡侯《字贯》案,这是自三十九年(1774)谕令查缴违碍书籍以来,第一起震动全国的文字狱。继之而兴的徐述夔《一柱楼诗》狱,则是整个查办禁书过程中处治最为严厉的特大案件。从表面观察,王、徐二人皆以文字得罪;而实质上,《字贯》与《一柱楼诗》两案乃乾隆帝为震慑天下臣民以推动查办禁书而蓄意制造的,因此它们都以其强烈的政治色彩而有别于一般的文字狱。本文拟探讨《字贯》、《一柱楼诗》两案与乾隆查办禁书的内在联系,从而揭示乾隆朝后期文字狱的某些特色。  相似文献   

5.
胡适与《水经注》案探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适与《水经注》案探源桑兵胡适后半生用了近20年时间致力于“《水经注》案”的研究,成果包括论文、序跋百余篇和函札数十封,占其身后印行的《胡适手稿》60%的篇幅。据说“在郦学研究中,以论文而言实无出其右”①。但《水经注》专家陈桥驿将历来一切郦学家分为考...  相似文献   

6.
李涛决心筹组“揭弊四人组”,他本人出马掌握案情设定议题,胡忠信负责汇整意见进行政治评论,邱毅全面调查弊案结构和内情,张友骅则清查弊案中的人脉关系由李涛主持的《2100全民开讲》政论节目,历经300多天的追踪报导,终于将陈水扁重臣陈哲男、爱婿赵建铭送进大牢,显示台湾媒体只要发挥“第四权”功能,从弊案角度切入严打贪腐,必能获得民众支持,成为监督台湾政府施政的有效利器。  相似文献   

7.
散木 《文史月刊》2006,(3):41-41
1947年6月,蒋介石提出实行“戡乱总动员”,以图.“全力铲除”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国统区人民运动。不久,蒋介石下达了“全国总动员令”,并迅速拟定和发布了一系列“戡乱”法令,如《戡乱时期危害国家紧急治罪条例》、《后方共产党处置办法》等等,又成立了“特别刑事法庭”,加紧镇压和迫害国统区的人民运动。9月,国民党国防部保密局的军统特务组织即在北平“破获”了一起中共地下电台案,即所谓的“共谍”案。  相似文献   

8.
1929年8月50日,日本人控制的《满洲日报》以头版头条的醒目标题,刊登了一条新闻《共党地下首领张贯一在抚顺落网》。接着,沈阳有影响的几张报纸《盛京时报》和《奉天新闻》等,也同时转发了这条政治新闻,一时间“张贯一案”引起了满洲各省民众的高度注意。可是,由于张学良的下令制止,沈阳报纸首先停止转载日本报刊上关于张贯一的新闻,  相似文献   

9.
1929年8月50日,日本人控制的《满洲日报》以头版头条的醒目标题,刊登了一条新闻《共党地下首领张贯一在抚顺落网》。接着,沈阳有影响的几张报纸《盛京时报》和《奉天新闻》等,也同时转发了这条政治新闻,一时间“张贯一案”引起了满洲各省民众的高度注意。可是,由于张学良的下令制止,沈阳报纸首先停止转载日本报刊上关于张贯一的新闻,  相似文献   

10.
英国青年艾略特·卡斯特罗摇身一变就是神经外科医生、秘密特工、海军中尉……在自传《别人的钱》中,这位“世界头号信用卡诈骗犯”首次披露自己的行骗经历。从16岁起,在短短6年中,他疯狂盗用700张信用卡,诈骗了至少100万英镑。  相似文献   

11.
释“摄”     
释“摄”杨宝忠《战国策·赵策三》:“天子巡狩,诸侯辟舍,纳管键,摄衽抱几,视膳于堂下”。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解释“摄衽抱几”说:“提起衣襟、捧着几案。摄,持,提起。衽,衣襟。”《古代汉语》训“抱几”为“捧着几案”,是也。“捧”用双手,既训“抱”...  相似文献   

12.
范忆 《文史精华》2006,(8):48-51
1933年,在当时的江苏省省会镇江发生了一起轰动全国的“刘煜生案”。《江声日报》经理兼主笔刘煜生被省主席顾祝同枪杀,他以生命的代价履行了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职责。“以新闻而生,以新闻而死,为新闻殉节”;成为民国时期令全国震惊的政治事件,为我国新闻发展史和民国社会史留下了重重一笔。详情请阅《民国新闻记者“刘煜生案”始末》。  相似文献   

13.
钟扬 《古籍研究》2001,(1):97-102
戴名世无疑是桐城派发展史上第一个天才的作家,但他却在千古奇冤的“南山集案”中丧命。关于“南山集案”,史家有种种记载,民间有种种传说,连小说家吴敬梓也将之摄入作品,《儒林外史》中《高青邱集》即《南山集》的代称,作为禁书它简直是灾祸的象征。仅此足见戴名世及其悲剧的巨大影响。然而,多少年来,戴名世的名字似只凝铸在那血迹斑斑的“南山集案”上,而他作为一个文、论并茂的古文作家的形象,却鲜有人论及,甚至在桐城派家族里也难以找到他的位置,这就不免在其命运悲剧之上又横添一重文化悲剧。鉴于此,我则愿以此述评献给有志于了解戴名世的读者诸君。  相似文献   

14.
瞿秋白英勇就义30多年后,竟因为他的一篇遗言《多余的话》,在文革中被“揪出打倒”,甚至砸碑掘墓。直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逐渐恢复名誉。但《多余的话》仍然是个“谜”。虽然今天人们不再说它是什么“叛徒自白书”了,但相当一部分人还认为:这至少是瞿秋白的一个污点,甚至是一个严重的污点罢?……至于《多余的话》本身究竟是什么意思?瞿秋白又为着什么目的而写?这桩近60年的谜案,我们请这位瞿秋白研究者来进行一次破译他是在肯定自己初读《多余的话》,总让人感到消沉的情绪比比皆是:“留恋文学”、“厌倦政治”……简直自…  相似文献   

15.
何蜀 《文史精华》2002,(4):32-39
“文革”中冤案不计其数,重庆的“一号专案”即是其中之一,冤案的炮制者对重庆市原国民党起义将领及民主人士,采取无中生有、捕风捉影、严刑逼供等手段,炮制出了“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反革命嫌疑案”。被冤枉的人士有的被近害致死,有的被毒打致残,最后结果竟是一场子虚乌有的闹剧。冤案是如何制造出来的?《“文革”中重庆的“一号专案”》揭开了荒唐野蛮的内幕。  相似文献   

16.
安作璋、刘德增新著《汉武帝大传》,由中华书局2005年7月出版。正如封底简介文字所说,这是“汉武帝刘彻的最新传记”。汉武帝享年70岁,在位56年。汉武帝时代的学术进步、经济发育、政治建构等,都有创造性的成就。当时的西汉帝国以其辉煌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成为东方的骄傲。汉武帝时代的国家形态和文化格局,对后世都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应劭《风俗通义·皇霸》赞美汉武帝“制度文章,冠于百王”。曹植《汉武帝赞》也有“文武是攘”,“功越百王”的评价。夏曾佑《中国古代史》写道,“武帝时为中国极强之世”,“案中国之政,始于汉武者极多”。因…  相似文献   

17.
公开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是20年前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林彪、江青集团是危害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的反革命集团。他们在“文化大革命”中狼狈为奸,相互勾结,凭借窃取的权力和地位,干了数不胜数、骇人听闻的坏事,对他们进行审判是全国人民的心愿。1979年8月,中央召开“两案”审理的第一次会议,明确指出林、江反革命集团犯的不是党的路线错误,而是触犯了《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应移送司法机关处理,按照法律,依法审判。成立由彭真主持的审判工作指导委员会 对于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国际上有各种看法,有…  相似文献   

18.
1929年6月8日,设在孔子家乡曲阜的山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简称二师)演出了独幕话剧《子见南子》,受到孔府封建势力的控告和攻击,酿成震动中外的一个大事件,即所谓“《子见南子》案”(简称“子案”),在中国学生反帝反封建运动史上,留下了值得记载的一页。  相似文献   

19.
读者来信     
于细微处见真知,是《文史博览》的一大亮点。每篇文章细读下来都颇有收获,或得愉悦,或获新知,或释谜团。如第10期《朱元璋三招逼死刘伯温》,以犀利的文笔,辛辣的语言,简短的篇幅,破解了一桩历史谜案。原来是和尚皇帝忌恨这位“刘老先生”功高盖主,便用了“压威”、“树敌”、“撤金”三招,逼得曾叱咤风云的一代雄杰刘伯温郁郁而终。不久,他的长子,32岁的刘琏在江西参政任上亦被逼跳井而亡,可见政治斗争之残酷。  相似文献   

20.
读者来信     
《湖南文史》2012,(12):72-72
于细微处见真知,是《文史博览》的一大亮点。每篇文章细读下来都颇有收获,或得愉悦,或获新知,或释谜团。如第10期《朱元璋三招逼死刘伯温》,以犀利的文笔,辛辣的语言,简短的篇幅,破解了一桩历史谜案。原来是和尚皇帝忌恨这位“刘老先生”功高盖主,便用了“压威”、“树敌”、“撤金”三招,逼得曾叱咤风云的一代雄杰刘伯温郁郁而终。不久,他的长子,32岁的刘琏在江西参政任上亦被逼跳井而亡,可见政治斗争之残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