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继佛教融入中国文化后步入第二次高潮,在此次中西会通的过程中,西方耶稣会士的媒介作用不可忽视。在为数众多的会士之中,利玛窦身体力行,以适应中国文化的委婉传教策略为天主教传教中国奠定了基础。利氏传教策略为中西文化更好地互通、互惠提供了可能性和有利条件,并直接影响了西方思想界。本文试从耶稣会士利玛窦对儒学的高度重视、利玛窦本人与明末儒士的交往来分析利氏传教策略以及西方思想与孔儒文化的渗透与交流。  相似文献   

2.
论明清在华耶稣会财务经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论明清在华耶稣会财务经济康志杰明朝万历十年(1582),意大利籍耶稣会士利玛窦、罗明坚来华传教,从而拉开了中西文化交流新的一页。传教士们与中国士大夫徐光启、李之藻、王徵等人联手进行科学译著,沟通西学东渐、东学西渐的通道,已传为了佳话;接至汤若望参与修...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和西方的文化交流史上,耶稣会士曾起过桥梁作用。由于他们的译介,一些西方科学技术著作得以传入中国,而也正是通过他们,中国的部分典籍被介绍到西方。 利玛窦是来华耶稣会士的早期代表人物,在中国生活近30年之久。他不仅是西方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者,还是宗教观念和人生伦理的介绍人。他的译著获得当时名家好评,在知识  相似文献   

4.
17世纪是中西关系发展取得重大突破的一个世纪。北京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占有中心地位。经考证17世纪来京的耶稣会士为76人,其中有些留下了在京观察、生活的文献纪录,它们是西方世界了解北京的第一手珍贵材料,亦是研究明末清初北京与中西文化交流关系的重要历史文献。《利玛窦中国札记》及其书简是17世纪初期耶稣会士北京经验的历史纪录,安文思的《中国新史》表现了17世纪中期耶稣会士眼中的北京,李明的《中国近事报道》展现的是17世纪后期耶稣会士视野中的北京形象。这三部著作组合在一起,建构了一幅较为完整的17世纪西方耶稣会士的北京画像,奠定了西方北京学知识谱系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5.
18世纪初期,在传教士内部发生的“礼仪之争”已经演化为清王朝和梵蒂冈所代表的欧洲礼仪文化之间的冲突。康熙为使入华传教士遵守“利玛窦规矩”,重新思考他的宗教政策和中国与西方的关系,安排法国来华耶稣会士白晋、傅圣泽等在清宫研读中国典籍《易经》,并就白晋等人的《易经》研究与传教士展开对话。这场文化对话,不仅揭示出“礼仪之争”发生后在来华耶稣会士内部出现的矛盾及白晋所代表的“索隐派”的文化倾向,也表现出康熙在“礼仪之争”中对待耶稣会传教士的策略以及对待西方文化与宗教的态度。  相似文献   

6.
清代是中西文化直接交流的时代,也是西方天主教在中国全面传播的时期,在这个文化大交流中,法国传教士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很久以来,由于外文材料利用方面的种种困难,国内学术界似乎从未对法国传教士进行过专门而系统的研究,对他们所起的作用未能给予应有的重视。笔者有感于此,参考在国外接触到的某些外文资料写成拙文,对法国耶稣会士在华活动的一个侧面──传教策略作一尝试性探讨,希冀能对国内开展对法国传教士的研究有所裨益。(一)关于法国耶稣会士来华,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方天主教事业在华奠基人利玛窦。1610年5月,…  相似文献   

7.
利玛窦奉耶稣会之命前来中国传教.1582年8月到达澳门.是年传教士曾三度被允许进人中国,但未能建立居留点。经过一番活动.传教士于次年10月在肇庆取得立足之地。广东这次“对外开放”。并非因为大明帝国的国策有什么改变.更非如某些论者所说的广东一些地方官特别开明.整个过程不过是一场行贿与受贿的博弈.这就注定耶稣会士的中国之行必定焦头烂额.而且最后必定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8.
正罗明坚(Michele Ruggieri,1543-1607),字复初,意大利人。1579年,36岁的罗明坚与几位传教士乘船抵达澳门,试图进入中国内地传教。1583年罗明坚与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成功进入中国内地,在肇庆定居,并开始传教。1588年罗明坚返回欧洲,在中国的传教事业结束。罗明坚与利玛窦等人是首批入华耶稣会士。他们不但成功打开了天主教在中国传播的局面,也  相似文献   

9.
在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士利玛窦,是“西学东渐”的杰出代表。利玛窦在华二十八年,他在从事“殊方传教”的同时,对当时东西方传统文化交流作了许多工作,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是对天文、地理、历法、  相似文献   

10.
瞿太素的家世、信仰及其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瞿太素的家世、信仰及其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沈定平凡熟悉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的人,大都推崇徐光启、李之藻和杨廷筠作出的贡献。一些宗教史学家更把他们称之为“中国天主教三大柱石”。不过,徐、李、杨三人同来华耶稣会士的交往,主要是在利玛窦1601年初进入...  相似文献   

11.
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葡萄牙人强占澳门,不久天主教耶稣会士卡纳罗出任澳门第一任主教,从此天主教以之为基点,不断谋求向中国内地的发展。万历十年(1582年),耶稣会传教士罗明坚、利玛窦等经过多方努力,进入广东肇庆,获准在东关天宁寺居住,并开始正式传教。但这并非基督教第一次渗入中国,此前有唐代的景教、元代的也里可温教,而明末天主教传教士在中国的工作,可以说是东西方两种文化传统的第一次重要的汇聚,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分析明清时期耶稣会士几部重要作品中对三代以前中国帝王世系的记录 ,来了解耶稣会士研究中国上古史所可能依据的中文资料 ,以为评价 17— 18世纪欧洲人有关中国上古史和编年史的讨论奠定一个文献基础。分析结果显示 ,耶稣会士所提供的中国上古史知识并非如他们自称 ,出自儒家经典和官方正史 ,而是来自宋代以后出现的不入流的编年史书。这说明耶稣会士为欧洲人构建的中国历史知识基础并不牢靠 ,而这成为启蒙时代的欧洲人误解中国历史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文献》2017,(6)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一篇著录为利玛窦所做的《中国天主教教义》的手稿文献。经过对其文献来源的初步分析,可确定该文献并非是《中国天主教教义》,而是来华传教士进入中国初期的汉语学习教材,材料来自佛教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另外,通过对文献内容的探讨,可知这篇文献的真正作者很可能是来华耶稣会士麦安东,写作地点在肇庆。  相似文献   

14.
<正>现在讲起丝绸之路,总是会说到罗马,提到意大利,其实,清代之前,没有任何文献中有关于中国人到过罗马或意大利的记载。反倒是自马可·波罗之后,意大利人不断漂洋过海来到中国……马丁诺·马丁尼为何起名卫匡国1643年夏天,也就是从意大利乘船来中国传教的罗明坚和利玛窦死去100多年后的那个夏天,又一位意大利耶稣会会士马丁诺·马丁尼来到中国,这是第三位为中国画地图的意大利人。耶稣会是天主教修会中特别注意科学研究的一支,不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许多科学发现与传播都同他们有着密切的关系。马丁诺·马丁尼是其中的佼佼者。  相似文献   

15.
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在明神宗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其遗著《利玛窦中国札记》一书记述了他在中国28年的传教生涯。以一个西方传教士的眼光,利玛窦仔细观察了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他对晚明的饮食文化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此书记载有晚明时期中国种类繁多的食物原料,与欧洲迥异的茶酒饮料,别具一格的瓷器、筷子等食器和煤这种在中国北方大量使用的燃料。他在中国传教的过程中,广泛结交上层官员和士大夫,亲身体验了晚明的各种宴会,对中国宴会的程序及各种礼仪相当熟悉,对当时中欧宴会的差异作了不自觉的比较。他在中国接触到了儒教、道教、佛教、伊斯兰教、犹太教和基督教等宗教,对晚明时期中国的宗教饮食习俗也有较详细的记述。利玛窦对晚明饮食文化所作的详细客观的记述,对于弄清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不少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明末耶稣会士来华传教使中国和西方得以进行较深层次的文化交流,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大事。耶稣会作为一个刚成立不久的年轻修会,却能成为当时天主教修会在中国传教最为成功者,与修会的自身内涵紧密相连。本文将尝试从欧洲背景和耶稣会自身状况两个方面来分析耶稣会士来华传教的背景。  相似文献   

17.
克雷洛夫是俄国十九世纪杰出的寓言作家。他的一生主要从事寓言诗的创作,一共写了二百零六篇寓言诗。虽然在数量上比伊索和拉封丹的寓言少,但在质量上,在寓言所体现的现实主义上,则大大超越了伊索和拉封丹的寓言。别林斯基高度评价克雷洛夫寓言的现实主义。指出他的寓言跟前辈的寓言作家的作品,不只限于道德训诫,而是描  相似文献   

18.
阎铭 《黑龙江史志》2009,(12):53-54
明末耶稣会士来华传教使中国和西方得以进行较深层次的文化交流,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大事。耶稣会作为一个刚成立不久的年轻修会,却能成为当时天主教修会在中国传教最为成功者,与修会的自身内涵紧密相连。本文将尝试从欧洲背景和耶稣会自身状况两个方面来分析耶稣会士来华传教的背景。  相似文献   

19.
<正>明末清初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入华传教后,西方传教士陆续来到中国。这些传教士,多是颇有学问的人文学者或自然科学家,他们在把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传入中国的同时,也把中国古老的文明带回西方,中国传统文化对欧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西学东渐的同时,东学也开始西传。在这一过程中,西方传教士为了培养中国的传教人员,同时也为了让中国人更多地了解西方,开始介绍一些年轻的中国人到欧洲留学,以便他们学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存利玛窦世界地图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年)意大利人,是最早来华的耶稣会传教士之一。本文试论他在中国编绘世界地图的过程和地图的刊刻情况,以及目前在中国还可以看到的利氏世界地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