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在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共产党在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方针的过程中,由“反蒋抗日”转变为“逼蒋抗日”是因为受到张学良的很大影响。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
论张学良与“西北国防政府”计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学良自成局面的设想和中共先行建立地区性国防政府的策略 ,是促成“西北国防政府”计划产生之两大要素。但在该计划的实施步骤及是否反蒋、如何打通苏联等问题上 ,张与中共间存在着某些潜在分歧 ,加之中共的政策由反蒋抗日急剧转向逼蒋抗日 ,打通苏联亦未能成功 ,从而导致该计划终归流产  相似文献   

3.
简评张学良送蒋返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扣留蒋介石,逼其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十四天后,张学良得到蒋介石口头表示的以“人格担保”停止内战准备抗日后,迅速做出送蒋返宁的释蒋行动,令周恩来、杨虎城等感到意外。对于张学良的这一决定,史学界有颇多说法,有人认为张学良此举是“遗憾的结尾”和“心血来潮”,是“匆忙之举”,是“忠君义气”。还有论者以蒋介石回南京后背信弃义造成的西安局势紧张,来全盘否定张学良的送蒋返宁之行,似乎杀死蒋介石便会解除南京对西安的压力,凡此种种。本文认为,张学良送蒋返宁是明大义、识时务、舍小我、顾大局的明智之举,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张学  相似文献   

4.
华清池捉蒋”经过为何“扑朔迷离?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而发动的西安事变,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华清池捉“蒋”的经过至今仍然扑朔迷离,莫衷一是。国内外的传闻主要有三种:一是张学良将军亲口面谕,由上校营长王玉瓒率卫队第一营步兵连(含手枪排)和  相似文献   

5.
在张学良身边『另起炉灶』的前共产党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文 《文史精华》2003,(9):9-17
西安事变过去60多年了,主要当事人也相继谢世。然而,事变中仍有扑朔迷离的情事鲜为人知。张学良何以走上反蒋抗日的道路,原因错综复杂,但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当时他的身边有几个前共产党人,对他曾施以极大的影响,并为其出谋划策,从而促使少帅毅然发动兵谏成就了千秋大功业。《在张学良身边“另起炉灶”的前共产党人》对此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6.
从九一八事变至我党发布五五通电这段时期,中共对蒋政策是反蒋抗日还是抗日反蒋,党史学界存在不同的看法。笔者以为这一时期中共对蒋政策应是抗日反蒋,根据有四:一是“抗日反蒋”提法载入中共中央文件;二是“抗日反蒋”提法见诸我党和红军负责人的言论中;三是“抗旧反蒋”口号符合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关系的变化;四是“抗日”反蒋”是党史学界权威著作较为普遍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在张学良未被软禁前的军旅生涯中,曾有一位得力助手——黄显声将军。黄显声曾任张学良的副官、卫队旅旅长,后成为周恩来直接领导下的中共特别党员。为了反蒋抗日和营救张学良,黄显声被蒋介石下令逮捕,在新中国解放前夕,牺牲于重庆中美合作所。  相似文献   

8.
一、问题的提出日本广播协会记者在1990年8月采访张学良时提出:“你与蒋介石的分歧是何时开始的?”张学良答:“从开始我们两人就存在这方面的分歧意见,但没有后来这么尖锐。”“我同蒋总统存在政见之争,就是蒋总统主要是安内攘外,我就主张攘外安内。”沿着这一线索我研究了这个大家较感兴趣,然至今尚存  相似文献   

9.
蒋介石、张学良与中东路事件之交涉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1929年,藉南京国民政府推动“革命外交”之机,年轻气盛的张学良在东北挑起了中东路事件,意图强行收回中方在中东铁路经营管理上应享之权。此举得到蒋介石和南京国民政府的鼎力支持,蒋并且试图藉机收回全部路权。对此,苏联方面以1924年中俄及奉俄条约为依据,亦不惜以武力相向。蒋则运用外交手段,希冀得到各国列强的支持而获得压制苏联的效果。却不料各国政府多不赞同中方的做法。结果,苏联大举兴兵,东北边防军损失惨重,张学良被迫单独与苏联订立了城下之盟。此举虽令南京不满。蒋却因顾虑到逐渐形成气候的反蒋风潮.而不得不曲予承认。  相似文献   

10.
1916年袁世凯死后,中国进入了军阀混战的时代,大小军阀占地为王,逮其实力强大,羽翼丰满后,莫不希望逐鹿中原,问鼎中央,可谓个个都做过统治中国的美梦。然而,张学良可能是个例外。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张学良至少可以独拥东北,称王称霸,做一方的土皇帝,但张学良却顶住了来自日本和集团内部的多重压力,毅然易帜,膺服南京中央政府。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各种反抗中央的势力风云际汇,张学良在关键时刻入关,反蒋势力作鸟兽散。“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和蒋介石合作无间,时时处处以大局为重,与暴日周旋。逮其…  相似文献   

11.
于丽  晓叶 《纵横》2003,(12)
1956年11月,蒋介石以撰写《苏俄在中国》一书为名,要张学良将西安事变的经过写出来,以充实他写西安事变一节的内容。然而蒋的动机决不如此简单,而是一石三鸟。一是蒋介石丢失大陆后,必须找到充足的理由为自己开脱。西安事变张学良等实行“兵谏”,是蒋一生的最大耻辱。而且在他看来,西安事变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原本所谓“剿共”,只要两个星期,至多一个月可竟全功,但由于张学良与“共匪”相“勾结”,发动的事变给已经濒临灭亡的中共东山再起之机,并在抗日战争时期发展壮大,最终使国军溃败到台湾。因此张学良是“国家”的罪人。如果现在由这个…  相似文献   

12.
杨瀚 《纵横》2011,(1):34-38
互表衷肠 当张学良因“剿共”失利,异常苦闷时,杨虎城没有因为张碰了钉子而幸灾乐祸,反而对张表示出极大的同情与关怀。他亲赴张的住处进行慰问,并再次劝说张不要跟着蒋盲目走下去,应该走自己的抗日之路。这样接触多了,张学良就把心中的苦闷,对蒋介石的不满向杨诉说。两人的关系拉近了,逐渐发展到政治上可以相互谈心。张对反蒋心存顾忌,开始讨论的问题只局限在如何实现抗日上。这样,张杨两人先是在共同抗日问题上达成了共识。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大陆通行一种说法 :九一八事变时 ,东北军对日本关东军的进攻未予抵抗 ,是张学良“忍痛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命令 ,使他蒙上“不抵抗将军”骂名 ,做了蒋的“替罪羔羊”。研究中存在一些误区 ,需要澄清。 1 .蒋介石、张学良之间并非简单的上下级关系 ,张学良具有相当的独立性 ,他与蒋的意见不同时 ,对蒋的命令可以不听 ,防守锦州问题即是如此。 2 .这一观点主要靠一些回忆录作依据 ,而许多回忆资料的说法存在种种漏洞。 3.事变前中国一方对日军挑衅采取“力避冲突”方针 ,对此蒋张二人具有共识。事变前蒋氏指示对日军挑衅采取“力避冲突”方针 ,对事变后张学良实行不抵抗政策不无影响 ,但事变前“力避冲突”与事变发生后“不抵抗”方针 ,二者有明显区别。 4 .事变发生后 ,张学良和荣臻等人的电文均证明 ,是张学良对东北军下了不抵抗命令。 5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 ,蒋介石和国民政府处置事变的方针 ,并非可以简单地归结为不抵抗政策。国民政府对事变的处置是 ,诉诸国联 ,并准备抵抗。四个月后就发生了一·二八淞沪抗战 ,采取的是“一面抵抗 ,一面交涉”方针。 6 .张学良晚年一再说过 ,下不抵抗命令的 ,是他自己 ,而不是中央政府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主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经历了从“反蒋抗日-抗日反蒋——逼蒋抗日-联蒋抗日”四个阶段。本文研究了从“反蒋抗日-抗日反蒋”这一阶段的历史说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是逐步确立起来的,其间虽有共产国际的帮助,但中共独立自主的自觉的努力起了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杨瀚 《纵横》2012,(5):29-30
76年前,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是从临潼华清池“捉蒋”开始的。之前,《纵横》杂志刊登了曾任张学良卫队一营、二营营长,参加担负了“捉蒋”任务的王玉瓒、孙铭九两位先生关于此过程的回忆录.20世纪80年代,全国政协文史部门还曾就临潼“捉蒋”问题召开过座谈会,邀请了部分亲身经历过男珲段历史的人员回忆了当时的情况,  相似文献   

16.
张学良五访阎锡山任振河在西安事变前的1至10月间,张学良为寻找联共抗日的同路人,曾五次亲赴山西秘密访问阎锡山。阎锡山在“九·一八”事变前后,长期坚持“拥蒋剿共”和“亲日反共”的政策,直至1936年5月东征红军回师陕北后,他的政治态度才开始发生重大转变...  相似文献   

17.
70年前(1936年)的12月12日,在陕西西安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亦即双十二事变),张学良、杨虎城“兵谏”蒋介石,扣蒋于西安城内,逼蒋抗日。这其中《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1888—1941年)扮演的角色以及事变后该报向读者透露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主张,特别是张季鸾与蒋介石、张学良之间的复杂而微妙关系,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8.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在西安发动震惊中外的捉蒋兵谏以后,事前并没有与陕北的中共中央取得联系,这是不争的历史。但是,许多人对张学良、杨虎城在捉蒋以后为什么电请中共代表周恩来去西安协助处理捉蒋问题,始终是史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有人甚至认为张学良和杨虎城既然在事变前  相似文献   

19.
1930年3月,第二、三、四集团军的将领50余人,联名通电反蒋,推戴阎锡山为中华民国陆海空军总司令,冯玉祥、李宗仁、张学良为副总司令。反蒋派以桂系、冯系、晋系等编成八个方面军。5月,作为主力的冯系西北军和普军投入津浦、陇海、京汉等线作战。蒋介石调集并改编4个军团,部署在津浦、陇海、平汉线上。5月9日,蒋坐镇徐州,下达总攻击令,中原大战正式爆发。9月9日,阎锡山在北平就任扩大会议选出的“国民政府主席”。一、走马灯似的说客问、冯、蒋逐鹿中原,李宗仁桂系进锐退速,不成气候。讨蒋军与讨过军都竭尽其力,两…  相似文献   

20.
金以林 《民国档案》2007,8(1):117-125
自1927年宁汉分裂到1931年宁粤对峙的数年间,国民党内爆发了数次反蒋战争,陈铭枢都以自身实力鼎力拥护蒋介石,成为非蒋嫡系的地方实力派中独一无二的挺蒋劲旅。特别是在宁粤对峙期间,国民党内粤籍领袖几乎全部投入反蒋阵营,唯有陈铭枢率领的这支以粤人为主的第十九路军,公开支持蒋介石,助蒋稳定权力,立下汗马功劳。以往对陈铭枢的研究多集中在福建事变的反蒋活动,而缺少对此前陈氏政治活动的探讨,即使在他个人回忆录中对此也语焉不详。本文主要依靠档案文献,力图重现此段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