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近代曾长期种植鸦片。对于这个问题,过 去学术界很少进行研究。本文将中国近代的鸦片种植划分为 三个阶段,着重论述了鸦片战争前后的鸦片种植、清代末期的 鸦片种植和民国时期的鸦片种植,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鸦片 种植对中国近代农业的影响。认为中国近代的鸦片种植在总 体上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种植面积越来越大,分布区域越 来越广,极大的冲击了农业生产,加深了中国近代的农业危 机。  相似文献   

2.
马光 《史学月刊》2024,(2):48-64
近代广东既是外国鸦片进口的最前沿地带,又是川滇黔土产鸦片消费的远距离市场,在这样的极端环境下,土洋鸦片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依赖,盘根错节,形成了错综复杂的联系。以往学者认为,近代广东鸦片进口替代率较低,从而以寥寥数笔将之带过。事实上,约自1880年代开始,土产鸦片凭借低廉的价格和不断提高的品质,成为外国鸦片的有力竞争对手,逐渐赢得了广东的消费市场。面对残缺数据,通过采用新的推算方式可知,高峰时期,广东每年消费的土产鸦片可达2万多担,而非只有数百担,进口替代率可能高达66.61%,远非以往学者所认为的并“不显著”。通过对广东这一特殊区域鸦片进口替代问题的研究,可一窥近代鸦片中“国货”与“洋货”互相竞争的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3.
芜湖海关自1877年4月1日开关,至20世纪初的近40年中,鸦片进口始终占洋货价值的第一位,并在全国各通商口岸中占有重要地位。剖析芜湖海关鸦片输入的概况、特点以及对安徽近代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能加深认识近代芜湖海关贸易的半殖民地性质。为说明问题,先将芜湖海关历年鸦片输入数量、价值列表如下①:  相似文献   

4.
芜湖为近代皖省的唯一通商口岸。在1877—1912年间,外国鸦片一直是芜湖海关进口价值最高的商品。在这种长期趋势下,外国鸦片进口数量具体呈现出三个阶段性的波动。在第一阶段,芜湖口岸开放,以及税厘成本的比较优势,刺激外国鸦片进口数量上升;在第二阶段,在财政安稳的考量下,官府对本土鸦片全面弛禁,替代作用进一步发挥,外国鸦片进口数量下降。在第三阶段,国内外舆论对中外鸦片的毒品性质进行抨击,促成中英签订禁烟条款,1913年,芜湖海关中外鸦片进口竞争的历史正式结束。可见,在近代中国,鸦片问题始终有着国际因素的影响和考量,是半殖民地经济的典型缩影,深刻地影响着国民的身心健康与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5.
鸦片问题影响了整个清至民国时期的中国,贵州鸦片种植历史悠久,早在明代典籍就有了相关记载,其后不断扩大,至清代中期迅速在全省范围内蔓延,由鸦片种植与吸食所引发的"烟祸"贯穿于清至民国时期贵州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引起了学界的高度重视。因此梳理其研究成果,对于研究清至民国时期贵州的鸦片问题烟祸,理解和研究整个中国近代禁烟史、社会史等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本文拟对百余年来中国鸦片问题文献及研究状况进行梳理,并以现有贵州鸦片的研究成果为重点,冀以服务于当前贵州鸦片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周玲 《黑龙江史志》2015,(1):224-226
鸦片问题是近代中国社会最严重的问题之一,是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在帝国主义入侵影响形成的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湖南省湘西地区作为当时中国鸦片种植的核心地区之一,研究其种植问题对于理解整个中国社会的鸦片问题,无疑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鸦片烟”考辨 鸦片对中国社会造成巨大危害,始于烟草与鸦片拌合吸食方法的传入。这个问题以往虽曾引起史家注意,但未深究,直到今天还有一些误解。例如,鸦片战争史专家姚薇元先生认为雍正时期的“鸦片烟”与鸦片是同一物。他说:“雍正七年(1729年)定私开烟馆引诱良家子弟,依邪教惑众律治罪。但对于鸦片之输入,仍照药材纳税,并无禁止明令。盖当时尤误以药用的‘鸦片’与吸食之‘鸦片  相似文献   

8.
"特货"即鸦片谢觉哉在日记中多处提到中共在延安时期经营"特货"、"种某物"等。"特货"就是鸦片,证据如下:其一,在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用"特货"指代鸦片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普遍用法。在贵州从事鸦片生意18年的商人伍效高,回忆自己经营鸦片业的经历,就说到"续办特货。……代理……鸦片购销业务"。(《近代中国烟毒写真》下卷,  相似文献   

9.
毒品问题在近代中国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也是某些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险恶手段之一.<鸦片--日本侵华毒品政策五十年(1895-1945)>是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宏斌教授继<禁毒史鉴>、<近代中国价值尺度与鸦片问题>之后,研究近代中国毒品问题的又一力作,于2005年9月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0.
清未南阳的三种戒烟唱本文/董淑明近代以来,鸦片流毒全国,为害极烈。晚清时,我省西南一带便已广种罂粟,南阳地区土地肥沃,又多山区,更是罂粟遍野,无论穷富,多数人家中都有鸦片膏,吸食者甚多,不少人为此倾家荡产。与此同时,反对吸食鸦片、劝人戒烟的呼声也从来...  相似文献   

11.
近代日本是继英国之后有计划、有组织地利用鸦片侵略中国最甚的国家。战后日本学界对该问题展开的研究,以1985年、2000年为界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在原始资料的挖掘、研究成果的积累、国际交流的加强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其研究以日本对各殖民地、占领地实施的鸦片专卖政策与麻醉品政策为基本对象,并就鸦片战略、鸦片政策的性质、效用以及主导权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但尚存深化与拓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2.
姚昆兰 《云南史志》2000,(1):50-52,58
近代以来,云南一直是鸦片泛滥的重灾区。据史料记载,清季道光年间,云南“广种罂粟,熬烟者日多,贩烟者日繁,吸烟者遂日众,是此等浇风,惟该省为甚”。①人民国后,由于政府在鸦片问题上时禁时弛,导致鸦片始终未能根绝。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云南已成为毒品与反毒品斗争的前沿阵地。  相似文献   

13.
鸦片是近代西方殖民者侵略中国的主要武器之一,它毒害中国民众的身体、腐蚀中国民众的心灵、败坏中国社会空气,理所当然地遭到中国人民的抵制和反对,理所应当予以清算。在历史上,云南曾经是中国鸦片的主产地区之一,鸦片曾经给当地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本文依据大量的历史档案资料,阐述了清代道光年间云南禁烟问题的由来,分析了当时云南地方政府历次查禁鸦片的种种措施及其后果,西方列强的武力反对、地方部分官吏在查禁问题上的拖沓敷衍、种烟农户经济作物的替代,以及沿边民族地区查禁工作的实际困难等因素,导致清代道光年间云南地方查禁鸦片的失败。不过,这些教训又为尔后云南地方查禁鸦片、安定边疆民族地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西藏是清朝最早试铸银币的地区。宝藏银币的铸行一方面说明了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经济统治,另一方面也为清王朝向全国推行银币积累了经验。落后的金融体制是导致白银流失和外币侵入的根源,同鸦片一样,成为清王朝由盛而衰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清代安徽经济作物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经济作物在安徽农业生产中占有一定的席位。清代前期,安徽的经济作物构成主要是茶叶、棉花、油菜、大豆、麻类作物、烟草等。清代后期,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和国外市场的影响,茶叶的生产受到严重打击,产量下降,而鸦片却得以大面积的种植;同时,烟草种植也获得较大发展。  相似文献   

16.
近代外国驻藏机构及其官员的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中外出版的中国外交史论著对近代外国驻藏机构多不予叙及。本文主要据英文史料 ,讨论近代尼泊尔、不丹、英国和印度的驻藏机构的作用及英印主要官员的活动。英印档案不仅记载了丰富的西藏史事 ,如驻拉萨代表日志及月报和年报等 ,也保留了一些尼驻拉萨代表的报告 ,客观上较准确地记载了西藏的日常政治生活 ,可为重建当时的历史提供西藏藏文档案以外的珍贵史料  相似文献   

17.
在贵州近代史上,烟祸为害至深。它直接摧残了生产力,阻碍了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给贵州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历届反动政权特别是地方军阀为榨取大量税收鼓励甚至迫使农民广种鸦片的结果。本文试就这个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以就教于读者。一十九世纪初,随着西方殖民强盗的东来,大量鸦片涌入中国沿海一带。在鸦片利厚的刺激下,罂粟种植象瘟疫一样从英国殖民地、世界鸦片主要产地的印度蔓延到中国。云南先受  相似文献   

18.
近代西藏林业史钩沉房建昌引言对于近代(1840年~1949年)的西藏林业史,由于藏汉及外文史料的奇缺及缺少兼通藏学和中国林业史的人才,因而国内外中国林业史学界及藏学界一直无人作专门的研究。民国年间,特别是近些年,国内外出了一些有关中国林业史的论著,取...  相似文献   

19.
一、清政府对待鸦片贸易的态度 目前流行的各家著述一般都认为: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是允许或默许鸦片输入的。如《近代中国八十年》一书认为:“鸦片问题在条约上虽然只字未提,但实际上达成了允许免税大量输入的默契。”又如《中国近代史》一书认为:清政府“实质上是允许鸦片走私继续进行”。笔者认为,这种看法值得商榷。 认为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是允许或默许鸦片输入的观点,其基本依据主要来源于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约的谈判,因此,为了正确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首先检查一下  相似文献   

20.
读书     
正《翻越雪山看世界——西藏近代留学生史话》简介藏族作家索穷所著,讲述了西藏近代公派留学生和仅以教育为追求的私派留学生留学印度和西方世界的传奇故事,主要通过口述,史料考证和小传,不但讲述了这些留学生们如何离开西藏,在国外的新鲜体会,以及回国后的传奇人生。此外,本书还论及了西藏近代私塾教育与英语启蒙教育史的探源与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