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人类即将进入二十一世纪之交,在科技的物质世界与现代文明无比发达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民俗学者和民俗摄影学工作者,关注起了甘南这片土地,越来越多的民俗摄影家们用相机对准了这片神奇的地方。 甘南,即甘南藏族自治州。这里有终年积雪的阿尼玛卿雪山、绵延起伏的千里岷山,一望无际的草原,有奔流不息的黄河、白龙江、大夏河、有著名的拉卜楞寺、郎木寺、八角城等名胜古迹,有九曲黄河第一弯,釆  相似文献   

2.
韩连赟,山东聊城人,1955年出生,20世纪70年代流浪至新疆,长期生活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偏僻贫穷的民丰县维吾尔人民中间.能讲一口地道的维吾尔语。20世纪80年代开始接触摄影。如果说。前些年。他的民俗摄影还偏重于表现民族风情的外在特征,那么,从2000年以后,他对民俗摄影的内涵和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因而其视点和表现就有了新的开拓。  相似文献   

3.
在历代方志编纂中,民俗都受到了编者的重视,或设编或立目,详加记述。在新方志编纂中,民俗也同样受到了重视。原因在于民俗风情具有资治、教化的作用;民俗的传承演变反映着时代的变迁;民俗文化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价值需求。但已出版志书在记述民俗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内容或断线或缺项,有失民俗的历史性特征;沿袭旧志,缺乏新意,有失志书的时代性特征;记述欠准确,标题与内容不符,有失志书准确性特征。第二轮民俗志编纂需遵循的原则是: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民俗志编纂;与时俱进,提高民俗记述的准确性;详略有致,准确揭示民俗传承、变异规律;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重视民俗摄影图片的运用。  相似文献   

4.
民俗的魅力     
民俗是什么 ?这可能不是一个问题。但在快速发展日益繁荣的现代生活中怎样看待民俗这个有形亦无形的东西 ?也许会有千百种不同的答案。说它有形 ,是因为它常常和传统节令活动联系在一起 ;说它无形 ,则因为它早己融化在了五彩缤纷的生活之中。民俗是不应该忽视的。无论世界文明发展到了什么程度 ,民俗都将展示它久远的影响和魅力。民俗会与时俱进 ,增加新的内容 ,但民俗决不会消逝。研究民俗 ,那是民俗学家的事情 ,而享受民俗的乐趣 ,则是大众的权利。民俗作为各民族历史文化的一种积淀 ,不仅有绚丽多彩的内涵 ,更有喜闻乐见的特色。成都武侯…  相似文献   

5.
明清民俗与物流发展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志忠  柳进 《民俗研究》2007,(2):215-218
我国历史悠久,在人民的传承文化中逐渐形成了最贴切生活的一种文化——民俗,我国古代民俗可谓丰富多彩——劳动时有生产劳动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传统节日中有传统节日的民俗,社会组织有社会组织民俗,很多民俗一直沿用至今,或与今天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对续志是否记民俗,有不同意见。芙蓉、孟国荣在《谈民族地区续志中的民俗》一文(载《中国地方志》1999年第5期)中认为:续修民族地区志有必要记述民俗。其理由是: 一、民俗的变异性,决定了续志必须记述民俗。续志的时限正处于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民俗等也发生一定的变化,续志一定要记编写好民俗的变化。 二、从续志结构的合理性看,续志记述民俗是必要的。续志是社会主义新方志的延续与发展,编修续志同样要“横不缺项”,科学合理地安排续志的整体结构。 三、从对本届志书进行“补遗订正”的…  相似文献   

7.
民俗文物逐渐得到学界与社会的重视,但目前还存在着重视物质类民俗文物,轻视非物质类民俗文物的倾向,而民俗文献尤不得重视。民俗文献类文物文化含量高,但容易流失,亟需保护。民俗文献类文物分为两个大类,一是记载民俗活动的文献,二是承担民俗功能的文献。本文以承担民俗功能的民俗文献之帖式为例,以见出这些文献所富含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8.
江帆 《民俗研究》2004,(4):190-196
《楚风楚俗》是一部厚重的区域民俗图志。 说其厚重,先说书籍本身。作为一部大型民俗摄影画册,《楚风楚俗》收录了数百幅图片,全书通篇由华贵的铜板纸印制,图片效果之好自不必说,书的重量也大大超出了读者的视觉想像,捧读此书,竟沉甸甸地"压手",那种"厚重"的手感是实在的。 再说书的内容。作为一部大型民俗摄影画册,《楚风楚俗》展示给  相似文献   

9.
在云南迪庆藏族人民生活中,民俗与歌舞是紧密相连的。通常某个村里举行较大的歌舞表演,就会有与这演出相应的随顺习俗,若遇上年节、婚嫁等民族庆典,同样也有相伴的歌舞烘托气氛,同一个民族中,由于居住地区,生产生活环境迥异,必然又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民俗和各具特色的歌舞。由此使然,迪庆境内的藏族中同一种类的歌舞艺术,以同一核心幅  相似文献   

10.
张世民 《中国地方志》2022,(4):14-24+124
通过对《浙江通志·民俗志》与《陕西省志·民俗志》的比较分析,探讨广域会通型志书社会部类/民俗版块的编纂问题,并对《浙江通志·民俗志》作出学术评估和书写判断;指出民俗记述以普通民众为对象,有民俗事像和民俗事物的不同内涵,而对社会习俗的著录,关键在于对民俗事像的系统反映;强调民俗区域划分的重要性,主张省级广域民俗志书应擘画设置民俗区划图。作者对于历史民俗和现实民俗、文化视角和社会视角做了明晰的畛域划分,认为民俗志的编写,最关键的是记录经验世界的鲜活民俗。文章还探讨了民俗书写的话语方式和概念内涵,提出了钩沉民俗话语中私密话语的命题。  相似文献   

11.
孙宜志 《民俗研究》2000,(3):115-122
民俗词语是用来指称民俗仪式及其相关事象的词语。对民俗词语进行调查和研究,近期引起了学者的注意。笔者拟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以自己家乡安徽宿松方言中有关婚嫁和丧葬的民俗词语为例,谈谈个人对这方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最近,审读了一部志书的专业志——宗教志的稿子,又看了十几部已出版的县志的宗教篇,发现宗教有和民俗、特别是和信仰民俗混淆的现象。如这部宗教志稿写:“在当时那种人民尚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13.
曾子睿 《神州民俗》2009,(12):39-43
艺术设计是指使用艺术图形构成的形式及美学原理来设计事物,艺术设计与民俗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民俗元素中有许多优秀的民间图形,艺术设计作品如能恰当运用些民俗元素和民俗事项,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事实上在这方面也有很多成功的例子。本文结合相关事例,试将艺术设计与民俗学中的民间美术、民俗元素的成功应用做一浅析。  相似文献   

14.
孟元老是一个身份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但其家世显贵、非寻常宋都市民的先赋地位却是毋庸置疑的。重要作品《东京梦华录》的字里行间透露出了他在这一先赋地位影响下所形成的民俗观:民俗贵在真实的特征观、环境承载民俗的影响观、毋无视"官"之俗的范畴观、民俗美在和谐的本体观,进而形成了其独特的乌托邦式的理想民俗观。  相似文献   

15.
何谓“民俗文物”,在大多数人的观念中,恐怕是似是而非的,就是专业人员或许也很难从学科的角度进行解释。因为长期以来,在传统的物质文化研究中,民俗文物研究是有其名而无其实。然而,若是仅从字面上来理解,民俗文物与民俗学和文物学应该是有点关系的。  相似文献   

16.
在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民俗中,渔民俗是源自远古的原始民俗,是具有鲜明实践性的生产民俗,又是从其精神内核派生出或影响着诸多民俗的一个主体民俗.研究渔民俗,特别是探索渔民俗所蕴涵的文化精神,对于我们认识渔民俗和其他有关的民俗现象,发挥民俗在新的历史时期的社会功用,是很有积极意义的.一、“鱼炙之荐”:对人类的自身崇拜恩格斯认为:“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  相似文献   

17.
民俗词语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振兰 《民俗研究》2004,(3):133-139
民俗词语即负载民俗事象的词语,也包括了少部分兼表民俗事象的词语。前者如“春节”“端午节”“踏青”“踩生”“抓周”“赶庙会”“耍龙灯”“烧周年”等,后者如“红布”“红枣”“栗子”“桃枝”等。它们是民俗事象的语言符号化的载体。  相似文献   

18.
万建中 《民俗研究》2012,(6):154-156
中国古代民俗文献浩如烟海,却未能得到应有的整理与研究。在民俗学学科圈内,少有学者肯在这个方面下硬功夫。民俗文献研究是件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原因大致有二:一是民俗文献比较繁杂、零散,不如其他学科典籍文献相对单纯,且时间维度模糊,梳理起来难度相当大;二是民俗文献仅仅是民俗事象的载录,不是学问的书写,对其研究难以进入学界一贯所推崇的“考据”的学术境界,或者说研究者的学问和水平不能得到有效显现。而张勃的《明代岁时民俗文献研究》专著则另辟蹊径,瞄准学科前沿,有效地摆脱了这种困境,为民俗文献学研究确立和实践了一种崭新的高度,大大提升了民俗文献研究的学术品位。  相似文献   

19.
生态学关于生态食物链的概念启发了民俗文化的研究,在民俗文化与区域文化特色的生成和民俗事项传承间有着深层的相关性,苏州民俗自古以土风清嘉著称,生态性特征突出,所以从生态文化角度看苏州民俗的地域特点,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宋苏轼在《上神宗皇帝书》里说:“人之寿夭在元气,国之长短在风俗。”由此可见,民俗是历史沉淀的文化现象,其中有民族精粹,也有陈规陋习。弘扬精华、舍弃糟粕,继承优秀民俗、营造新颖民俗是我们应当追求的目标。最近有机会翻阋了一本由昔日沪上影响最大的报纸《申报》主办的《点石斋画报》。它主要描绘晚清时期的社会百态,其中不乏关于苏州的民风民俗报道,真切地写实着当时苏州的社会见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