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中世纪西欧卓越的政治论著,《论政府原理》忠实地反映了12世纪复兴的古典文化与中世纪神学的交融。王权是该书的中心议题之一,是理解作者索尔兹伯里的约翰的政治构想的关键。但因其二元的知识背景,约翰在限制和伸张王权之间面临理论困局,他在诛暴君问题上的矛盾态度历来困扰着学界。尽管如此,约翰还是成功地将古典政治思想纳入基督教语境,国王为共和国服务的古典共同体理念和基督教王权神授理念在书中完成了初步调和。  相似文献   

2.
杨盛翔 《史学集刊》2015,(1):121-128
作为中世纪西欧卓越的政治论著,《论政府原理》忠实地反映了12世纪复兴的古典文化与中世纪神学的交融。王权是该书的中心议题之一,是理解作者索尔兹伯里的约翰的政治构想的关键。但因其二元的知识背景,约翰在限制和伸张王权之间面临理论困局,他在诛暴君问题上的矛盾态度历来困扰着学界。尽管如此,约翰还是成功地将古典政治思想纳入基督教语境,国王为共和国服务的古典共同体理念和基督教王权神授理念在书中完成了初步调和。  相似文献   

3.
马丁·路德是16世纪宗教改革中的关键性人物,在反抗暴君理论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反抗暴君问题上,他的立场经历了显著变化:最初,路德的"两个国度"划分导致了反抗世俗统治者问题的出现,但与此同时,他又反对民众反抗世俗统治者的行为,坚持消极反抗的立场。16世纪20年代末期,路德开始由保守转向激进,他先是赞同了立宪主义的反抗学说,而后又部分接纳了自然法的反抗理论。路德在反抗问题立场上的种种变化反映了其思想上保守与激进的冲突,体现了16世纪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封建体系与自然权利体系的交锋以及封建力量与绝对君权的对抗。  相似文献   

4.
从昌邑王到被迎立为皇帝再到废黜为海昏侯,刘贺本人在西汉政治史上或许无足轻重,但元平元年围绕着他发生的帝位废立过程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特别是在皇权更迭模式及其正当性论证方面的影响不宜低估。皇朝内部的权力传承或"内继"之正当性,取决于三项条件:大宗嫡系的继体血统,敬天崇祖的守文之德和反映在符瑞灾异中的天意验证。霍光集团因政治利益的考量自下而上废黜刘贺,其正当性因刘贺本人的德行缺陷、灾异征兆而赢得较广泛的认可。废黜过程中的暗涌微澜也未对西汉皇朝的统治正当性构成重大威胁,这与宣帝和霍光应付废立危机得当不无关系。西汉以后历代皇朝的顶层政治实践中,普遍视霍光"尊孝宣而废昌邑"为皇权更迭的新典范。其"废昏立明"范式不仅为董卓、司马昭、桓温等政治野心家提供了挟天子以令天下的"正当"借口,也成为集权帝制时代防止社会政治极端恶化的制动器,在维护君主专制政体的同时尽可能地维持其统治的价值合理性和较广泛的认受性。  相似文献   

5.
从昌邑王到被迎立为皇帝再到废黜为海昏侯,刘贺本人在西汉政治史上或许无足轻重,但元平元年围绕着他发生的帝位废立过程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特别是在皇权更迭模式及其正当性论证方面的影响不宜低估。皇朝内部的权力传承或"内继"之正当性,取决于三项条件:大宗嫡系的继体血统,敬天崇祖的守文之德和反映在符瑞灾异中的天意验证。霍光集团因政治利益的考量自下而上废黜刘贺,其正当性因刘贺本人的德行缺陷、灾异征兆而赢得较广泛的认可。废黜过程中的暗涌微澜也未对西汉皇朝的统治正当性构成重大威胁,这与宣帝和霍光应付废立危机得当不无关系。西汉以后历代皇朝的顶层政治实践中,普遍视霍光"尊孝宣而废昌邑"为皇权更迭的新典范。其"废昏立明"范式不仅为董卓、司马昭、桓温等政治野心家提供了挟天子以令天下的"正当"借口,也成为集权帝制时代防止社会政治极端恶化的制动器,在维护君主专制政体的同时尽可能地维持其统治的价值合理性和较广泛的认受性。  相似文献   

6.
太平天国据守江南后,其占领区各阶层民众的政治流向主要表现为加入、接受和与之对抗三种类型。包立身事件、沈掌大事件和“盖天王”事件是太平天国后期占领浙江后发生的三起平民领导的民众反抗太平军事件,它们与一般的团练不同,三位领导者均是平民出身,起事之因大都反映了民众求生求安的朴素初衷,即反抗基本是与民生相关的经济问题。这说明后期太平天国的基层社会治理出现了严重问题。  相似文献   

7.
自查士丁尼二世于695年第一次被废黜之后,拜占廷除了面临统治者与贵族阶级代表之间的斗争所引起的国内混乱之外,还有,阿拉伯对西方的威胁也步步紧逼君士坦丁堡。因此,利奥三世一上台就针对拜占廷的政治及经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相似文献   

8.
为适应汉代政治统治的需要,儒学在汉代与王权政治紧密结合,逐渐扩张其政治影响。儒学的神学化理论宣扬君权至上,神化三纲五常,通过天人感应、阴阳灾异等学说建立起来,在东汉谶纬神学盛行的土壤上,迅速被统治者重视,使之不断上升为国家意识,最终在东汉章帝时的白虎观会议完成。在这一过程中神权与王权、宗教预言与政治预言的结合和相互作用是值得注意的。  相似文献   

9.
前秦世祖昭宣皇帝苻坚通过军事政变,诛杀前秦暴君苻生,夺得皇位。并通过一系列的封建化改革,不仅使氐秦少数民族“汉化”进程得到普遍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前秦政权实力的壮大,使得前秦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社会各方面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从而雄踞北方,开拓出一个盛世的局面。苻坚所推行的封建化改革不仅仅影响了氐族发展.也使汉民族出现“胡化”现象。改革的双刃剑极大地促进着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当时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张献忠与朱元璋,一个是准备当皇帝的人,一个是当了皇帝的人,虽有区别,但在残杀知识分子这一点上,却惊人一致。科举考试是封建统治者揽延人才、收买人心的一种手段,在封建社会的几千年历史中对维护社会稳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野无遗贤"常常被统治者当作政治清明来炫耀,唐太宗李世民就曾经很得意的看着鱼贯  相似文献   

11.
如果《暴君》有第二季,就必须回应当下国际上最重要的中东问题。强调巴萨姆为了控制权力,和哥哥、和反对派的残酷斗争,让剧情全面转黑,看观众对暴君的宽容是不是得有一个底线  相似文献   

12.
从《商君书》中可以看出法家并不缺乏历史知识 ,运用历史知识看待现实问题是他们常用的方法。在古与今的看法上 ,法家有很通达的见解 ,在处理古今关系方面 ,有很适宜的应对方式 ,这与法家顺应历史变化 ,取得历史成就有一定的关系。法家对待历史采取的是一种两面态度 ,一方面他们掌握着丰富的历史知识 ,对历史现象有很深的认识 ,另一方面他们害怕被统治者掌握历史知识成为反抗统治的武器。  相似文献   

13.
李少兵 《史学月刊》2000,5(4):66-72
抗日战争不仅仅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军阀侵略的战争,它还是一场中日两国全面敌对的战争,中日各阶层民众都深陷其中,两国佛教人士也不例外。战争伊始,佛界爱国人士就对日本侵华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揭破其侵华理论。为解除教内人士的顾虑,他们还引证佛经,说明杀敌护国并不违背佛教戒律。对于战时日本佛教界为虎作伥、助纣为虐的行为,他们还进行了抨击。较之同期国、共两党的抗日理论,佛界爱国人士的抗敌思想虽在经济、军事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但其意义仍是积极而深远的。  相似文献   

14.
试论中古英国神学家约翰的“王权神授”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中古英国神学家约翰的“王权神授”学说孟广林索尔兹伯里的约翰(1115—1180)是中古英国著名的教会神学家。约翰的行止史载鲜少,但他的《论政府原理》(Policraticus)却传诸于世,成为12世纪以前中古西欧唯一的一部重要政治论著。西方学术界...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特点就是王朝更迭,因此君主及其治国理政就成为中国古代历史教育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历史记忆的塑造,树立中国历史上的明君形象和德政典范,批判暴君和弊政,是中国古代历史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明君德政以三代圣王为典范,唐宗宋祖等继之而起,形成了中国古代的明君德政谱系。与明君德政相对的是暴君弊政,主要以桀、纣、秦始皇、隋炀帝等为代表。明君与暴君、德政与弊政,成为历史借鉴的主要对象,而历史教育则成为沟通历史与现实的桥梁。历史借鉴和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历代兴亡成败之理,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成为明君德政的象征而广受重视。中国古代史家和政治家关注的是如何从明君德政中吸取历史经验,从暴君弊政中获得历史教训,前人的为君之道成为历史教育关注的重点问题。通过宣扬明君德政和批判暴君弊政,可以树立君主的理想化人格,塑造治国理政的理想化模式,为当世君主提供借鉴和警示,这是明君德政历史教育模式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6.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早在旧石器时代,台湾就与祖国大陆发生联系,其后,政治、经济、文化关系不断加深。祖国大陆人民特别是闽、粤两地人民源源移居台湾,与当地高山族人民一道,共同开发建设宝岛,并肩反抗外国侵略与封建压  相似文献   

17.
正汉武帝推行"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统一意识形态的政策,但"告缗令"的颁布表明汉武帝不是缺乏对儒家政治思想、经济思想的全面了解,就是根本置之不理。二比较一下"通缉令"和"告缗令"之异同,我们也许会得到一些启示。第一,"通缉令"和"告缗令"都是国家发布的,代表国家意志,具有法律效应。但是,两者存在原则区别。重大在逃罪犯一旦被捕,"通缉令"就自动撤销,一切都归于风平浪静。"告  相似文献   

18.
民族国家是一种以民族为载体,以人文传统为纽带而形成的、享有独立主权的政治共同体,它包括明确的疆界、共同的文化传统、独立行使的最高司法权,以及不可剥夺的公民权几个基本要素。英国民族国家从中世纪后期开始起步,当时王权倚重于市民阶级的支持,在建立新君主制的基础上冲破了教权至上的普世主义的束缚,摆脱了教皇和罗马教廷的控制。在17世纪的革命中,英国的清教徒秉持信仰自由的宗教信念,披着宗教外衣反抗斯图亚特的专制统治。在英国民族国家形成的过程中,从约翰.威克里夫发动的自下而上的宗教改革,到都铎王朝推动的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再到17世纪的"清教革命"和"光荣革命",宗教因素长期左右着英国的政治生活。  相似文献   

19.
陆安 《文史天地》2012,(9):34-36
缅甸是中国的友好邻邦,自古以来,两国人民之间就存在着密切的交往。近代史上,1885年,缅甸被英国殖民者侵占,沦为英国的殖民地,缅甸贡榜王朝的末代国王被废黜,缅甸的君主专制制度宣告终结。  相似文献   

20.
韩爱晶先生在《炎黄春秋》2013年第11期发表《毛主席召见五个半小时谈话记》,将自己"非凡岁月"的"非凡经历"详细写出来,作为历史资料留传给后人,是很有价值的。但本人读到最后几段文字中"关于清华是中华民主政治的试验场"的话就觉得违背基本常识。文章说:"清华园付出惨痛代价的两年,其政治生态实属罕见,可谓绝版!这里成了中华民族民主政治最典型、最生动的试验场。"客观事实是,无论从哪个角度讲,文化大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